2015/12/31

第100篇介紹傳統建築的文章

在林安泰古厝為一群小朋友講解
2014年底我在一個社團的尾牙聚餐時許下一個願望:2015年完成第100篇傳統建築介紹的文章。很高興今天終於達成這個目標。這是另外一個里程碑,這篇回顧雖然不是介紹傳統建築,我還是在即將跨年的12/31將它加到"傳統建築"標籤裡成為這第 100 篇文章。

2015/12/30

加冠晉祿

林安泰古厝公媽(祖先)神龕上的一對「加冠晉祿」木雕
加官進祿是傳統建築裝飾常用的主題,根據《金史‧元妃李氏傳》:「優言鳳凰之飛有四,所應亦異。若向上飛,則風雨順時;向外飛,則四國來朝;向裡飛,則加官進祿.....。」由此可知「加官進(晉)祿」一詞,遠自南宋就已經習用。在以前科舉時代,科試及第、封官受祿不但光耀門楣,且享榮華富貴,因此加冠晉祿變為追求的目標。 

2015/12/26

台灣的寺廟是傳統藝術和文化薈萃之地

鹿港龍山寺三川殿前的一對清代龍柱,龍頭一隻在上一隻在下,謂之「翻天覆地」
某一次我為一對自國外來台灣玩的外國姊弟(母親是台灣人)導覽林安泰古厝時,陪同他們的台灣親戚提到曾帶他們去過保安宮與龍山寺,但因為媽媽是基督徒,事先交代不能進去這些寺廟,因此他們只有在外面看看就沒有進去參觀。

基督教的信仰不崇拜偶像。因為信仰的關係進了台灣的寺廟可以不拿香、不拜拜,但若是把它當成歷史或文化景點去瞭解一個地方的生活信仰,並且參觀這個地方的傳統藝術,反而可以達成我們旅行增長見聞的目的。我當然尊重基督教不崇拜偶像的信仰,但總覺得因此而錯過參觀台灣
寺廟精緻的藝術非常可惜,所以我後來還是鼓勵他們一定要再進去保安宮與龍山寺看一看。

2015/12/20

剪黏藝術欣賞(五) - 劍潭古寺

劍潭古寺屋頂上的剪黏
劍潭古寺的歷史上朔到明崇禎七年(1634年),1773年(清乾隆38年)劍潭古寺創建,本位於劍潭山南麓,即現在的圓山飯店、基隆河畔一帶。日據時期1923年(大正12年),由陳應彬主持重修,擴建為三殿式,由當時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建築是典型的台灣清代寺廟格局,屋頂的裝飾形式和我們台灣許多同時期的寺廟非常相像。

2015/12/18

成都武侯祠的小小動物園

在成都武侯祠的庭園裡,除了上一篇介紹拴馬樁上的石獅裝飾外,還有一段很長步道和小橋兩側的欄杆分別雕刻了許多動物。中式庭園在欄杆上做些裝飾並不是特殊作法,但是武侯祠的這些動物隻隻不同,有些很寫實,有些看起來則是 Q 版動物(當然這是現代觀點,古代的匠師根本不曉得卡通是什麼),在這裡散步就好像參觀小小動物園,非常有趣。以下就是其中的一部份動物裝飾。
上: 兔、牛 ;下蛇、羊

2015/12/16

成都武侯祠小石獅

相較於其他大陸一、二級城市,個人感覺四川成都的傳統建築算是保存得非常好,在其他地方特別是越沿海的城市,很多傳統建築早就被完全拆毀改建成大樓,或即時留下來,很多原來伴隨建築存在的裝飾品不是被破壞、被偷去賣掉,不然就是換上一些粗製濫造的仿品。在大陸上這樣的狀況很多,每次看到都非常心痛。

我在成都武侯祠裡看到一群非常可愛的小石獅,這些石獅其實是「拴馬樁」上的裝飾。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拴馬樁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碑石。多用漢白玉、花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製成,置於家戶、寺廟、墓陵、宮殿等莊肅建築群的正門(即南門)左右兩側,為人們滯留時拴馬方便而置。拴馬樁外形多呈豎根狀,頂部或身部多有各類各樣的民俗浮雕,頗有藝術價值。古時稍有身份的人們多使用馬騾交通,登訪家戶時需要拴住馬匹,用麻繩拴牢,以免丟失馬匹。在府內過夜者會令府中僕人遷走馬騾帶去餵養水飼。主人或客人走時再將馬匹從拴馬樁上解開拴繩,登馬離別。』

2015/12/15

四聘

霞海城隍廟-三顧茅廬
在廟宇裝飾藝術中,常會引用一些教化人心的故事作為裝飾,「四聘」的故事就是在寺廟裝飾上常見的題材。四聘是指歷史上四個放下身段聘請賢才的故事,一般都採用:「舜耕歷山(堯聘舜)、為國為民(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周文王聘姜太公)、三顧茅廬(劉備聘諸葛孔明)」,這些故事主要是描寫傳統社會尊重賢能之士的社會價值,提醒治理國家的人,以仁愛的心愛護他的人民,並善用人才。「四聘」也寓涵在上位者當有謙虛的心,禮賢下士,國家才能欣欣向榮。

2015/12/05

門的配件(四) - 門鈸與門環

潭子摘星山莊
在門的眾多配件裡,門環和門鈸算是小零件,卻是接近門時一定會注意到的東西。

 「門環」: 俗稱響器,是安裝在房屋大門上的拉手,並供叩門之用,以門環扣木板門聲音響亮,讓在室內的人更容易聽見來應門,作用如同今日的電鈴。門環常以金屬製成,於門拉攏後兩環交疊上鎖,可防範外人闖入。在中國古代對門環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例如據《明史》記載:「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2015/12/01

中和圓通寺

大雄寶殿(正殿)
台灣的寺廟一般都是以閩南式的建築格局為主,台灣光復後新建或修建的寺廟也有部分會採用北方宮殿式的建築形式。台灣曾經受日本殖民統治51年,理論上應該有一些日本建築風格的寺廟,據瞭解大部分都已不存在或只留下部分遺跡,如台北的東和禪寺、萬華西本願寺台灣別院,中和的圓通禪寺(俗稱圓通寺)可能是少數具有日式風味(或是仿唐式)的廟宇建築,建築風格確實和台灣一般的寺廟不同。

2015/11/28

窗的變化 - 磚石窗之二

山尖的鵝頭墜裝飾,巧妙的開了四個通氣窗-萬華龍山寺

通氣窗
在各式各樣的窗裡,有一類磚石窗屬於小品創作,因為我沒有找到對這類小窗的名稱定義,因此我姑且稱它為「通氣窗」。有兩種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通氣窗,一是寺廟的大殿側邊牆上面山尖的位置,另一處是一般民宅最靠外的牆壁。

寺廟的大殿通常只有前後門,側邊的牆壁一般是沒有大型窗戶開口的整面實心牆。適當的開孔可以加強採光,調節空氣,以及讓大殿裡的杳杳香火有一個出口,匠師因此巧妙的利用山牆的鵝頭墜裝飾開孔,從外面看是增加建築美觀的裝飾,從裡面看則是一組有門扉可以開閤的小型窗戶。
常見的鵝頭墜裝飾-「磬」,其實就是用花磚做的通氣窗
從外側看山尖,可以看到有小小開口的通氣窗-鹿港龍山寺
大殿或廳房側邊開的通氣窗,一方面可以讓光線進來,同時利用木窗的開閤,夏天散熱,冬天保暖。

一般民宅兩側護龍最靠外面的牆壁可能是因為防盜的關係也習慣用整面實心牆。同樣是基於採光,調節冷熱空氣的功能,還是會有小開窗,下面就是台灣古厝傳統的作法。

2015/11/21

窗的變化 - 磚石窗之一

以磚組成圖案的磚組砌窗 -新埔潘宅
傳統建築所使用的窗戶有「木窗」及「磚石窗」之分,通常木窗主要用在圍牆之內的建築,主要考慮的是通風、採光與美觀,再加上木窗使用木材這種容易雕塑的材料,造就木窗豐富的變化。

反之磚石窗的設置都是用於外部圍牆,雖然也有通風、採光的需求,防止外人隨意進入應該還是比較重要的考量,因此必須使用堅固的材質,所以「磚石窗」通常以磚、石、陶、灰泥等製作窗框,背後加一層利用軌條或鉸鍊開闔之木遮板的窗子。雖然美觀不一定是磚石窗最重要的因素,以前的匠師還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充份利用建材的特色將這些不起眼的材料賦於生命,讓原本應該簡單的磚石窗同樣呈現多種不同的樣貌。

2015/11/15

窗的變化 - 木窗之二

鹿港龍山寺 五門殿的木雕夔龍窗,採用雙面透雕的工法,內外的圖案相同。

花窗 
木窗由於使用木材製作,而木材有不同的顏色和紋理,雖然強度高但卻容易加工,除了用來做窗框或前面所介紹各種檻窗所用的窗條外,我們也經常看到匠師利用木雕來表現不同質感,或是傳達意境。像上圖的夔龍窗木雕,據鹿港龍山寺官網說明:『其圖案源自於《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木雕的圖案中分別以兩隻鯉魚及四隻夔龍來表達,又象徵「鯉魚躍龍門」,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四象外圍有八卦的造型,八卦的四隅各有四隻蝙蝠,代表「賜福」,中間的圓周則有爻卦的圖騰。』

2015/11/14

窗的變化 - 木窗之一

板橋林家花園觀稼樓的玻璃窗,內外皆美
傳統建築所使用的「窗戶」可以說是完全客製化的產品,負責建築裝潢(小木作)的匠師可能根據業主的要求、周遭景觀的變化、可以應用的建築材料,以及配合的雕刻裝飾等,再加上匠師本身創意的發揮,設計出非常豐富的變化組合。

2015/11/04

回顧我的部落格「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

我寫的第一篇「中國傳統建築介紹」發表在民國78年9月出版的金寶園地第十九期,當期也用我提供的相片作封面。

我在部落格發表的作品不能算多,不過在20151027日,「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部落格竟然悄悄的來到 100,000 page views。和網路世界裡那些熱門的部落客相比,這個數字說不定只是零頭,但對我卻意義重大,代表我用心維護這個空間的重要里程碑。畢竟傳統建築這個主題是非常小眾的興趣,可是從這個數字我覺得總是會有人喜歡,只要這個部落格能夠讓多一些朋友多少認識到台灣傳統建築的藝術和工藝之美,這樣的信念相信會一直支持我繼續發表介紹傳統建築方面的文章。藉著這樣的時點,就讓我回顧一下我對傳統建築發生興趣的淵源以及維護這個空間的過程,為這個有意義的時刻做個記錄。
2015年10月,本部落格開站以來的網頁瀏覽記錄達 100,000

我剛出社會時曾參加「快樂兒童中心」擔任志工,有一次活動是帶領小朋友參觀萬華龍山寺。因為我是鹿港人,小時候寒暑假都會回鹿港龍山寺旁邊金門巷的阿媽家,龍山寺的廣場以及眾多的鹿港寺廟是我常去玩的地方,因此對寺廟的東西大概有些概念,可能因此介紹的方式讓小朋友有興趣,中心的輔導大姊在一次要去鹿港參觀的志工活動中,就要我先做一場傳統建築解說介紹,以及擔任介紹鹿港幾個景點的任務。演講必須有素材,於是我就到圖書館找資料,並且背著相機在台北縣市到處拍幻燈片準備材料。當我使用長鏡頭去拍寺廟的裝飾時發現另外一個美麗的世界,因為台灣的寺廟通常裝飾得富麗堂皇,但是裡面卻有非常多的細節,我們只看外觀覺得非常華麗,當我用長鏡頭拉近距離來觀看各個元素。從此開始了我對傳統建築的興趣,一直到現在還樂此不疲,從三十年前就開始拍與傳統建築有關的幻燈片,近年來更是持續拜訪古蹟廟寺並拍攝大量的數位相片,累積的圖片已經超過幾萬張。

我後來領悟到台灣的傳統建築,特別是寺廟其實是傳統藝術和傳統工藝薈萃之地。

台灣的寺廟以儒、釋、道為主,自然是拜神拜佛,但卻與一般民眾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具體的說就是平民日常生活的部份,很多人並不是佛教徒、道教徒,只是習慣遵從祖先們的方式試著去祈求神明保佑,或是遇到各種難解決的問題時到寺廟去求問神明,因此造就各地寺廟香火鼎盛。寺廟是神明的住所,一段時間積蓄了足夠的香火錢,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時,地方便會再集資修建廟宇。

台灣的廟宇建築在清代中期以後特別發達,而且具備精緻華麗的藝術風格。台灣自甲午戰爭割據給日本共51年,接著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兩岸沒有交流達六十餘年,前後共一百一十餘年的時間,台灣的宗教藝術形成獨立發展的路。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寺廟,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同時因為香火鼎盛資金充裕,有餘力邀請最好的匠師用當時最好的材料和工藝修建廟宇,因此保留下來相當多的台灣民間藝術。

近年來台灣在文化政策的推動下,對於保護古建築為朝野所重視,因此有一些年代久遠的寺廟得以保存下來,雖然歷年有經過整修,但大致上還是保留下精緻華麗的樣貌。

民國78年我在金寶電子公司服務時,金寶有辦裡企業刊物「金寶園地」,當時的主編林碧霞小姐知道我對傳統建築有興趣,邀我寫一些介紹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將自己照的相片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那一系列的文章共有十三篇,因為圖文並茂,有多期幾乎佔了「金寶園地」最大的篇幅。那幾期的「金寶園地」我都還留了幾份做紀念。
有發表介紹文章的金寶園地各期
共有三期使用傳統建築的相片做為封面,這是另兩期。

2009年因為想把峇里島遊記寫成部落格,心想如果只放了那麼一些篇峇里島文章,那也太單調了,因此把我以前「金寶園地」寫的傳統建築系列介紹文章以及圖片重新整理在部落格裡發表,希望能夠讓透過網路讓更多人認識在台灣的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問題是我的中文打字實在太慢了,打一篇文章的文字可以花上我幾天的時間,加上當時貼圖手續也很繁瑣,因此進度非常慢。後來多虧我太太幫忙,我寫文字稿,她幫我打字,才能夠完成那一系列文章發佈,終於在20111127日才將一系列文章發表完畢,寫了一篇「傳統建築介紹 後記」,前後將近三年。

期間雖然還穿插一些網路轉載的文章,以及幾篇零零散散的作品,但我的部落格命名為「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最後我還是回到介紹傳統建築的主軸,以發表自己的原創作品為主。

2012年開始又到大陸工作,同時遊覽各地的古村、古鎮、古城,發現大陸各地的傳統建築破壞非常嚴重。我在1996年就去過大陸多趟,那時候中共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文化的內涵不見了,大部分的寺廟、老建築都被改為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的辦公場所,或者成為分配給人民的住屋,但至少老建築的外殼還在。這一次看到竟然是整片整片的老建築幾乎全部被拆光改建高樓大廈,更誇張的是像武漢這樣有歷史的城市(武昌、漢陽兩鎮的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竟然只剩下武昌起義那一段城門是歷史建築,其他的老建築完全不見了蹤影。這讓我更深刻感到台灣對古蹟保存竟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因此也開始盡量拍攝大陸的傳統建築相片作為記錄,並利用機會向大陸朋友介紹台灣傳統建築,特別是台灣的廟寺之美。於是我的傳統建築介紹,又多了大陸的素材。

或許對於長年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以寺廟為代表的傳統建築對我們太平常了,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注意到這些傳統建築內精緻的藝術。我一直覺得,如果對於台灣傳統建築的傳統工藝有多一點的認識,就不會入寶山而空回。我一直抱持這樣的信念,希望藉由我所拍攝到的內容,經由分門別類介紹可以讓多一點的人認識我們在地的精美工藝,也誠摯的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分享給您的朋友,是我所願也。

2015/09/25

重慶磁器口寶輪寺

寶輪寺的山門
由山腳下遠眺寶輪寺
磁器口古鎮有一座佛教的寶輪寺,位於古鎮的白崖山上,也是該地最高點。第一次到磁器口參觀是由朋友帶我去,漫步到寶輪寺的山門時也就買票進去參觀。在大陸參觀大大小小的寺廟或道觀幾乎都要收費,說實在的我對這一點一直很難接受。後來付費參觀了幾座寺廟後,發現大部分的寺廟在文革時期都受到破壞,改革開放後各地政府又因為發展觀光的理由大肆整修,但是整修的效果很糟,幾乎已經很難重現以前精美的建築工藝,甚至某些作法反而再一次傷害建築的風格,因此後來我就越來越少參觀這類收費的寺廟了。

2015/09/24

重慶磁器口古鎮

重慶磁器口沿山而建的街道
大陸上的大城市經過這麼多年現代化,絕大多數的老舊房子都無法逃過整建,整片整片的被夷平改建高樓大廈,能夠留下完整風貌的古鎮少之又少。重慶磁器口古鎮是少數在大城市內保留下來的異數。 
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區,距離市中心並不遠,搭乘市內公交車或地鐵就可以抵達,算是重慶市轄區裡最容易到達的古鎮。磁器口重慶磁器口古鎮,原本是一個以商業發達聞名的古鎮,只不過現代的商業發達轉變成觀光取向,而非古代的商業買賣。 

2015/09/06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各式山牆

閩南式建築山牆(即建築物之側牆)尖端鼓狀凸起的馬背上,通常都會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馬背形式來表現。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介紹各種不同形式的山牆馬背。

通常一棟建築只會有一、二種五行馬背,但是在台灣南端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原始設計就是閩南式建築集合,因此可以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看到閩式建築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山牆馬背集合在一處。

2015/09/01

被九二一地震震毀的古厝

九二一地震後,這座古厝就以這個方式維持到現在。
在竹山鎮著名的土地公廟紫南宮附近有一座以鋼架支撐、幾乎快要傾圮的古厝,這一座古厝在九二一地震時遭受到很大的損壞。傳統木結構房子有所謂「牆倒屋不倒」的說法,在這間古厝獲得了印證,雖然損壞非常嚴重,房子還是屹立在那裏,不過因為屋頂也有破損,因此屋主用鋼架做了頂棚,一方面遮雨,一方面也支撐住古厝。 

2015/08/30

『夫 』字怎麼寫?


『夫 』字怎麼寫?  此短短的故事很有趣!說明中國的文字太妙了!   

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視, 見一農夫扛著鋤頭,就故意跟身邊的宰相張玉書開玩笑: 「這是什麼人?」張回答說:「他是個農夫。」  乾隆又問:「農夫的『夫 』字怎麼寫?」張順口答道:「就是二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這麼寫。」  
  
不料乾隆聽後搖頭說:「你這個宰相,連這個夫字的寫法也辨別不清。」  

乾隆皇帝說:「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先寫人字,再加二根竹竿; 孔老夫子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這個夫字寫個天字出頭;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字先寫個大字,加一橫便是。用法不同,寫法有別,不能混為一談啊。」

嗯!真有意思,真的有學問!難怪他當皇帝......

2015/08/25

武漢江灘東正教教堂

武漢市東正教教堂
2012年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比較長的時間居住在湖北省武漢市。因為公司的位置在漢口舊租界區,離長江江灘不遠,習慣早起的我經常一大早前往江灘健走。

2015/08/22

南投縣集集鎮永福堂


「永福堂」古厝,座落於集集鎮林尾里(古稱草嶺腳)。
現為集集鎮歷史悠久的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從院落旁的蒼鬱老樹即可推測出古宅的久遠歷史。興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當時建材均來自福建省與少部分取自於台灣本土,其中樑柱採肖楠為建材,有別於紅檜、福杉之類而罕見之外,在建築格局上也採閩南傳統之三合院。此外堂號下有兩樑雕有「金玉滿堂」之大印,如意斗拱、蓮花筒也十分特殊,雕工十分精緻而落落顯示當時非凡的氣派感。

2015/08/15

「彰化馬興益源大厝」整修前後比較

我拜訪馬興益源大厝共兩次,第一次參觀在2011年10月,當時還在進行修復,施工單位已經將破舊的木作部分依照原來的樣式做了新的木作裝飾,但是還沒上漆。第二次參觀在2013年12月,那時益源大厝的修復工作已經大致完成。這兩次的參觀剛好可以讓我們比較整修前後的樣貌。

彰化馬興益源大厝(二級古蹟)

益源大厝全景
進入益源大厝主體建築的大門

益源大厝簡介                    益源文史工作室  陳正憲

「益源大厝」、「益源古厝」在學術界的名稱為「馬興陳宅」,位於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是彰化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宅第。林衡道教授指出其規模僅次於板橋林宅與霧峰林宅,為台灣三大古厝。民國 74 年內政部頒佈《文資法》,並公布的第一批「民宅類」古蹟,益源大厝即已列為「二級古蹟」,而依照新修訂之《文資法》則視同「國定古蹟」。民國 87年進行整修,93年底完成主體建築修護,目前尚有油漆、彩繪工程尚待施工。

2015/07/19

門的配件(三)- 門印

龍首門印 - 台南大天后宮
「門印」是「門簪」靠門外側的部分。傳統的門結構必需用「門簪」將門框和門楣結合並固定在一起,使連楹不至於滑落。 門簪的形狀就如女人所用的頭簪,前端較大而緊貼於門楣外側的部分稱為「門印」。門印通常是扁平形狀,有點類似圖釘前端扁平的頭,不過在台灣的寺廟卻也經常可看到立體造型 (例如 '龍首')門印

2015/06/20

旗球戟磬:祈求吉慶

旗球,北港朝天宮,剪黏。
戟磬,北港朝天宮,剪黏。
旗球戟磬原為古代的樂器與武器(旗為識別旗、球為玉器、戟為兵器、磬則是樂器),古代的匠師巧妙的取其諧音運用在傳統建築中,轉變為「祈求吉慶」,並成為寺廟建築中相當重要的裝飾典故。

2015/05/16

南極仙翁與麻姑獻壽

台北龍山寺後殿墀頭上的剪黏。個人非常喜歡這組作品,雖然用的磁片比例比較大,卻將衣服的特色表現得非常好。

麻姑獻壽」與「南極仙翁」常被中國人用來祝福人長壽,送給女性長者的為麻姑形象,而送給男性的則是南極仙翁。台灣的寺廟也經常可以看到麻姑獻壽」與「南極仙翁」成對的裝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等方式成為眾多建築裝飾的一部分。

2015/05/10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人物系列(二)

蘇武牧羊
蘇武,特別欣賞他手持柺杖的製作。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人物系列

陳三火大師「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技法,常常可以看到碎片應用的巧思。
傳統剪黏工藝表現的內容中人物通常是主角,一般都會以戲文的形式,以人物搭配場景來表現一段故事。此次展覽的內容裡就有一般多尊的人物,這裡特別介紹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請慢慢欣賞。

2015/05/09

介紹剪黏大師陳三火

工作中的陳三火大師
相片提供:陳三火老師
這次由於參觀 [奉天宮再造之美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得以認識陳三火大師的作品,特別上網搜尋陳大師的介紹,發現介紹篇幅其實不多。能夠做出這種可以傳世作品的工藝大師,真希望能讓更多人熟悉。

這裡有兩篇簡短的文章,特別配合本系列[陳三火剪黏搶先展]作品介紹予以全文轉載,希望讓讀者對陳大師的工藝創作歷程有所瞭解。

2015/05/02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動物篇

蘇武牧羊中的羊群
據說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派了大象和麻雀來幫忙舜耕作,大象幫忙耕田,麻雀幫忙除草。

2015/05/01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八仙系列

八仙全覽
陳三火大師剪黏搶先展作品中有一組共18件八仙作品,比較特別的是除了我們常見的「八仙鬧東海」的八仙外(這裡稱為中八仙),還有一組上八仙,連同各組搭配的南極先翁,總共十八尊。請特別注意這組作品每位神仙都有坐騎,不管人物與坐騎,其照型、用色都非常出色,請細細欣賞。

奉天宮再造之美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2015年3月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則報導:『新港奉天宮建廟三百多年為三級古蹟,因九二一地震損傷後整修,已歷時十五年,並將於今年8月完工,目前適逢媽祖誕辰系列活動推出「新港奉天宮建築之美再造藝術系列-陳三火剪黏」特展,即日起至5月17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出。』
 -- 今日新聞網 (記者邱嘉琪/嘉義報導)

由於個人非常喜歡剪黏藝術,因此特別南下專程前往參觀,果然不虛此行。這次展覽的作品是奉天宮修護工程的一部份,在5月17日展覽完後就要施作在奉天宮兩側的女兒牆上,所以此次特展可以近距離欣賞剪黏工藝之美,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2015/04/21

武當山博物館藏 明朝銅鑄鎏金真武像

中國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特區的武當山博物館收藏許多武當山的道教文物,前一陣子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就有很多文物是從武當山博物館借展。
武當山相傳是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得道昇天的地方,因此武當山上的眾多寺廟幾乎都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在這麼神聖的道教聖地,有關玄天上帝的展品當然非常豐富,本篇特別以武當山博物館收藏品中多尊明朝製作的銅鑄鎏金真武像為主題,這些都是該館非常重要的展品。
明-銅鑄鎏金真武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