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2/31
2015/12/30
加冠晉祿
2015/12/26
台灣的寺廟是傳統藝術和文化薈萃之地
![]() |
| 鹿港龍山寺三川殿前的一對清代龍柱,龍頭一隻在上一隻在下,謂之「翻天覆地」 |
基督教的信仰不崇拜偶像。因為信仰的關係進了台灣的寺廟可以不拿香、不拜拜,但若是把它當成歷史或文化景點去瞭解一個地方的生活信仰,並且參觀這個地方的傳統藝術,反而可以達成我們旅行增長見聞的目的。我當然尊重基督教不崇拜偶像的信仰,但總覺得因此而錯過參觀台灣寺廟精緻的藝術非常可惜,所以我後來還是鼓勵他們一定要再進去保安宮與龍山寺看一看。
2015/12/20
2015/12/18
成都武侯祠的小小動物園
2015/12/16
成都武侯祠小石獅
相較於其他大陸一、二級城市,個人感覺四川成都的傳統建築算是保存得非常好,在其他地方特別是越沿海的城市,很多傳統建築早就被完全拆毀改建成大樓,或即時留下來,很多原來伴隨建築存在的裝飾品不是被破壞、被偷去賣掉,不然就是換上一些粗製濫造的仿品。在大陸上這樣的狀況很多,每次看到都非常心痛。
我在成都武侯祠裡看到一群非常可愛的小石獅,這些石獅其實是「拴馬樁」上的裝飾。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拴馬樁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碑石。多用漢白玉、花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製成,置於家戶、寺廟、墓陵、宮殿等莊肅建築群的正門(即南門)左右兩側,為人們滯留時拴馬方便而置。拴馬樁外形多呈豎根狀,頂部或身部多有各類各樣的民俗浮雕,頗有藝術價值。古時稍有身份的人們多使用馬騾交通,登訪家戶時需要拴住馬匹,用麻繩拴牢,以免丟失馬匹。在府內過夜者會令府中僕人遷走馬騾帶去餵養水飼。主人或客人走時再將馬匹從拴馬樁上解開拴繩,登馬離別。』
我在成都武侯祠裡看到一群非常可愛的小石獅,這些石獅其實是「拴馬樁」上的裝飾。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拴馬樁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碑石。多用漢白玉、花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製成,置於家戶、寺廟、墓陵、宮殿等莊肅建築群的正門(即南門)左右兩側,為人們滯留時拴馬方便而置。拴馬樁外形多呈豎根狀,頂部或身部多有各類各樣的民俗浮雕,頗有藝術價值。古時稍有身份的人們多使用馬騾交通,登訪家戶時需要拴住馬匹,用麻繩拴牢,以免丟失馬匹。在府內過夜者會令府中僕人遷走馬騾帶去餵養水飼。主人或客人走時再將馬匹從拴馬樁上解開拴繩,登馬離別。』
2015/12/15
四聘
2015/12/10
2015/12/05
2015/12/01
2015/11/28
窗的變化 - 磚石窗之二
![]() |
| 山尖的鵝頭墜裝飾,巧妙的開了四個通氣窗-萬華龍山寺 |
通氣窗
在各式各樣的窗裡,有一類磚石窗屬於小品創作,因為我沒有找到對這類小窗的名稱定義,因此我姑且稱它為「通氣窗」。有兩種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通氣窗,一是寺廟的大殿側邊牆上面山尖的位置,另一處是一般民宅最靠外的牆壁。
寺廟的大殿通常只有前後門,側邊的牆壁一般是沒有大型窗戶開口的整面實心牆。適當的開孔可以加強採光,調節空氣,以及讓大殿裡的杳杳香火有一個出口,匠師因此巧妙的利用山牆的鵝頭墜裝飾開孔,從外面看是增加建築美觀的裝飾,從裡面看則是一組有門扉可以開閤的小型窗戶。
![]() |
常見的鵝頭墜裝飾-「磬」,其實就是用花磚做的通氣窗
|
![]() |
| 從外側看山尖,可以看到有小小開口的通氣窗-鹿港龍山寺 |
![]() |
| 大殿或廳房側邊開的通氣窗,一方面可以讓光線進來,同時利用木窗的開閤,夏天散熱,冬天保暖。 |
一般民宅兩側護龍最靠外面的牆壁可能是因為防盜的關係也習慣用整面實心牆。同樣是基於採光,調節冷熱空氣的功能,還是會有小開窗,下面就是台灣古厝傳統的作法。
2015/11/21
2015/11/15
窗的變化 - 木窗之二
2015/11/14
2015/11/04
回顧我的部落格「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
![]() |
| 我寫的第一篇「中國傳統建築介紹」發表在民國78年9月出版的金寶園地第十九期,當期也用我提供的相片作封面。 |
我在部落格發表的作品不能算多,不過在2015年10月27日,「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部落格竟然悄悄的來到 100,000 page views。和網路世界裡那些熱門的部落客相比,這個數字說不定只是零頭,但對我卻意義重大,代表我用心維護這個空間的重要里程碑。畢竟傳統建築這個主題是非常小眾的興趣,可是從這個數字我覺得總是會有人喜歡,只要這個部落格能夠讓多一些朋友多少認識到台灣傳統建築的藝術和工藝之美,這樣的信念相信會一直支持我繼續發表介紹傳統建築方面的文章。藉著這樣的時點,就讓我回顧一下我對傳統建築發生興趣的淵源以及維護這個空間的過程,為這個有意義的時刻做個記錄。
我剛出社會時曾參加「快樂兒童中心」擔任志工,有一次活動是帶領小朋友參觀萬華龍山寺。因為我是鹿港人,小時候寒暑假都會回鹿港龍山寺旁邊金門巷的阿媽家,龍山寺的廣場以及眾多的鹿港寺廟是我常去玩的地方,因此對寺廟的東西大概有些概念,可能因此介紹的方式讓小朋友有興趣,中心的輔導大姊在一次要去鹿港參觀的志工活動中,就要我先做一場傳統建築解說介紹,以及擔任介紹鹿港幾個景點的任務。演講必須有素材,於是我就到圖書館找資料,並且背著相機在台北縣市到處拍幻燈片準備材料。當我使用長鏡頭去拍寺廟的裝飾時發現另外一個美麗的世界,因為台灣的寺廟通常裝飾得富麗堂皇,但是裡面卻有非常多的細節,我們只看外觀覺得非常華麗,當我用長鏡頭拉近距離來觀看各個元素。從此開始了我對傳統建築的興趣,一直到現在還樂此不疲, 從三十年前就開始拍與傳統建築有關的幻燈片,近年來更是持續拜訪古蹟廟寺並拍攝大量的數位相片,累積的圖片已經超過幾萬張。
我後來領悟到:台灣的傳統建築,特別是寺廟其實是傳統藝術和傳統工藝薈萃之地。
台灣的寺廟以儒、釋、道為主,自然是拜神拜佛,但卻與一般民眾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具體的說就是平民日常生活的部份,很多人並不是佛教徒、道教徒,只是習慣遵從祖先們的方式試著去祈求神明保佑,或是遇到各種難解決的問題時到寺廟去求問神明,因此造就各地寺廟香火鼎盛。寺廟是神明的住所,一段時間積蓄了足夠的香火錢,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時,地方便會再集資修建廟宇。
台灣的廟宇建築在清代中期以後特別發達,而且具備精緻華麗的藝術風格。台灣自甲午戰爭割據給日本共51年,接著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兩岸沒有交流達六十餘年,前後共一百一十餘年的時間,台灣的宗教藝術形成獨立發展的路。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寺廟,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同時因為香火鼎盛資金充裕,有餘力邀請最好的匠師用當時最好的材料和工藝修建廟宇,因此保留下來相當多的台灣民間藝術。
近年來台灣在文化政策的推動下,對於保護古建築為朝野所重視,因此有一些年代久遠的寺廟得以保存下來,雖然歷年有經過整修,但大致上還是保留下精緻華麗的樣貌。
民國78年我在金寶電子公司服務時,金寶有辦裡企業刊物「金寶園地」,當時的主編林碧霞小姐知道我對傳統建築有興趣,邀我寫一些介紹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將自己照的相片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那一系列的文章共有十三篇,因為圖文並茂,有多期幾乎佔了「金寶園地」最大的篇幅。那幾期的「金寶園地」我都還留了幾份做紀念。
2009年因為想把峇里島遊記寫成部落格,心想如果只放了那麼一些篇峇里島文章,那也太單調了,因此把我以前「金寶園地」寫的傳統建築系列介紹文章以及圖片重新整理在部落格裡發表,希望能夠讓透過網路讓更多人認識在台灣的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問題是我的中文打字實在太慢了,打一篇文章的文字可以花上我幾天的時間,加上當時貼圖手續也很繁瑣,因此進度非常慢。後來多虧我太太幫忙,我寫文字稿,她幫我打字,才能夠完成那一系列文章發佈,終於在2011年11月27日才將一系列文章發表完畢,寫了一篇「傳統建築介紹 後記」,前後將近三年。
期間雖然還穿插一些網路轉載的文章,以及幾篇零零散散的作品,但我的部落格命名為「老古板的傳統建築之旅」,最後我還是回到介紹傳統建築的主軸,以發表自己的原創作品為主。
2012年開始又到大陸工作,同時遊覽各地的古村、古鎮、古城,發現大陸各地的傳統建築破壞非常嚴重。我在1996年就去過大陸多趟,那時候中共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文化的內涵不見了,大部分的寺廟、老建築都被改為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的辦公場所,或者成為分配給人民的住屋,但至少老建築的外殼還在。這一次看到竟然是整片整片的老建築幾乎全部被拆光改建高樓大廈,更誇張的是像武漢這樣有歷史的城市(武昌、漢陽兩鎮的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竟然只剩下武昌起義那一段城門是歷史建築,其他的老建築完全不見了蹤影。這讓我更深刻感到台灣對古蹟保存竟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因此也開始盡量拍攝大陸的傳統建築相片作為記錄,並利用機會向大陸朋友介紹台灣傳統建築,特別是台灣的廟寺之美。於是我的傳統建築介紹,又多了大陸的素材。
或許對於長年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以寺廟為代表的傳統建築對我們太平常了,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注意到這些傳統建築內精緻的藝術。我一直覺得,如果對於台灣傳統建築的傳統工藝有多一點的認識,就不會入寶山而空回。我一直抱持這樣的信念,希望藉由我所拍攝到的內容,經由分門別類介紹可以讓多一點的人認識我們在地的精美工藝,也誠摯的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分享給您的朋友,是我所願也。
2015/09/25
重慶磁器口寶輪寺
2015/09/24
重慶磁器口古鎮
2015/09/06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各式山牆
閩南式建築山牆(即建築物之側牆)尖端鼓狀凸起的馬背上,通常都會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馬背形式來表現。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介紹各種不同形式的山牆馬背。
通常一棟建築只會有一、二種五行馬背,但是在台灣南端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原始設計就是閩南式建築集合,因此可以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看到閩式建築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山牆馬背集合在一處。
通常一棟建築只會有一、二種五行馬背,但是在台灣南端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原始設計就是閩南式建築集合,因此可以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看到閩式建築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山牆馬背集合在一處。
2015/09/01
被九二一地震震毀的古厝
2015/08/30
『夫 』字怎麼寫?
『夫 』字怎麼寫? 此短短的故事很有趣!說明中國的文字太妙了!
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視, 見一農夫扛著鋤頭,就故意跟身邊的宰相張玉書開玩笑: 「這是什麼人?」張回答說:「他是個農夫。」 乾隆又問:「農夫的『夫 』字怎麼寫?」張順口答道:「就是二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這麼寫。」
不料乾隆聽後搖頭說:「你這個宰相,連這個夫字的寫法也辨別不清。」
乾隆皇帝說:「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先寫人字,再加二根竹竿; 孔老夫子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這個夫字寫個天字出頭;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字先寫個大字,加一橫便是。用法不同,寫法有別,不能混為一談啊。」
嗯!真有意思,真的有學問!難怪他當皇帝......
2015/08/25
2015/08/22
南投縣集集鎮永福堂
2015/08/15
「彰化馬興益源大厝」整修前後比較
我拜訪馬興益源大厝共兩次,第一次參觀在2011年10月,當時還在進行修復,施工單位已經將破舊的木作部分依照原來的樣式做了新的木作裝飾,但是還沒上漆。第二次參觀在2013年12月,那時益源大厝的修復工作已經大致完成。這兩次的參觀剛好可以讓我們比較整修前後的樣貌。
彰化馬興益源大厝(二級古蹟)
2015/07/19
門的配件(三)- 門印
2015/06/20
旗球戟磬:祈求吉慶
2015/05/16
南極仙翁與麻姑獻壽
2015/05/10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人物系列
2015/05/09
介紹剪黏大師陳三火老師
2015/05/02
2015/05/01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八仙系列
奉天宮再造之美 [陳三火剪黏搶先展]
2015年3月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則報導:『新港奉天宮建廟三百多年為三級古蹟,因九二一地震損傷後整修,已歷時十五年,並將於今年8月完工,目前適逢媽祖誕辰系列活動推出「新港奉天宮建築之美再造藝術系列-陳三火剪黏」特展,即日起至5月17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出。』
-- 今日新聞網 (記者邱嘉琪/嘉義報導)
由於個人非常喜歡剪黏藝術,因此特別南下專程前往參觀,果然不虛此行。這次展覽的作品是奉天宮修護工程的一部份,在5月17日展覽完後就要施作在奉天宮兩側的女兒牆上,所以此次特展可以近距離欣賞剪黏工藝之美,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