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式建築在房屋正面兩側之邊牆,也就是廂房和外護龍的「山牆」,因為同時具有建物正面的特性,所以不能太單調或過於複雜。山牆的頂端俗稱「馬背」(本省匠師稱「箍 (ㄍㄨ) 頭」),是正脊與垂脊銜接處的作法,銜接處的特徵成凸起的造型變化,有金圓、木直、水曲、火銳、土方等,與風水觀念五行有關。馬背的下方牆上常見有懸魚裝飾及鳥仔踏等變化的砌磚藝術。
「懸魚」或稱「鵝頭墜」,代表年年有餘。匠師常用泥塑或陶瓷碗片黏貼位於山牆燕尾曲脊之下,圖案大多以魚為基本形式,也有用三個鏤花磚組成人字型、下懸泥塑墜子外形如磬,源自祈福避邪之民間習俗,取擊磬之諧音(吉慶),或稱為磬牌。
懸魚的下方通常伴隨著用磚瓦砌成的橫向凸出線條,稱為「鳥仔踏」,具有牆面裝飾和遮掩通氣孔的作用,也用於減少落葉雜物和山牆的雨水流入。
鳥踏下面斜放的磚塊稱為「馬齒」,磚牆疊砌的變化可增加美觀和強度。
山牆一般均會開窗,材質以石條窗或木條窗為多,具有通風採光、視覺穿透和舒解調節心理壓力的功用。窗內則有多種設計不同的活動板可以開關,可以創造窗裏窗外都是景的多種變化效果。
在古厝的前面有一片紅色的廣場,一直延伸到半月池。這片廣場所用的鋪石很特別,是一種原產於福建省的石頭,稱為「紅普石」。早年台灣蓬萊米或茶葉等著名的農產品運銷大陸後,運載貨物的船隻如果以空艙回航,通過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時容易翻船,所以會再載運一些建材壓艙回台灣,稱為「壓艙石」。紅普石是一種火成岩有重量,因此常作為壓船石運到台灣。紅普石中間冠”普”字,表示這是便宜的石頭,不適合雕刻,但不生苔且雨天不會滑,鋪在庭院廣場,非常適合農村小孩子活動和曝曬農作物。
風水池月眉池
吳彰裕教授在它所著的『』一書中,對中國人的風水觀念有個非常簡單的口訣:「後面有靠,左右有抱,前面有照,照中有泡」,中國人建房子很講究風水,自然的環境若屋前沒有溪河的水圍繞,屋後沒有山成為屏形成前鏡後屏,也會利用魚池果園來做成人工的風水環境。古厝也是在房子前面挖水池,水池做成半圓形,池畔用鵝卵石圍起來,稱月眉池,但圓心在中軸線上,開口向內,有環抱護衛防禦、灌概、養殖、消防、美化環境、降溫、聚財氣和修身養性功能。民宅的外半月的形狀也像彎弓向外射,期望子孫都能向外發展,而不是在家爭財產的隱含意義。挖水池的泥土,則可以做土埆磚(註一)或放在斗子牆內,掘土築屋有堅固牆身與隔熱功能。
古厝的正立面牆還有一些傳統建築的結構元素,在這裡也分別作說明。
水車堵:下院兩側屋身,牆壁最上方小堵做成的凸凹線,是水平帶狀裝飾,會有泥塑人物、油彩、交趾陶或剪粘作品,與墀頭一樣是小而美的裝飾。
火庫起:房屋正面之前後二面磚牆,頂部逐層向外出挑,使內部木料不外露,正面明間屋身採用紅磚為主。
櫃檯腳:在地面之上,柱牆之下,雕成馬蹄內翻狀之櫃台几腳式樣,為防潮濕及象徵抬高屋主身分地位、增加外形宏偉。櫃檯腳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範,採後比前高、正比偏高以象徵步步高升。其高度,天子之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台階: 台階又叫踏步或階梯,下層為臺,上層為迎,中間為階,九為最大的陽數,所以台階多為九或其倍數為大吉之數。
斗子牆:色金黃,形方且薄的閩南磚,因堆疊窯燒側邊有一條黑紋,砌成中空如斗狀,稱為斗子牆或空斗牆,中間填土埆、卵石或碎磚,為本省磚牆建築之主要做法。現存有斗子牆的建築,屋齡都有百年以上。林安泰古厝也是百年以上的建築,故還保留有此種斗子牆。
註一:土埆磚早期民間建築常用的建材,是用碎稻梗、穀殼及土塊摻雜一起倒入框中製成,再疊砌成牆壁。房子的內牆比較怕雨淋風化,會先用蘆葦莖或桂竹篾編織,外塗泥漿黏土打底,再用石灰加沙漿(貝殼辦糯米十黑糖漿汁)混合的石灰粉刷,表面再刷一層白灰作為保護層,可維持一百年以上而不壞。
參考資料: 1.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志工導覽講義(李重耀建築師、林慶隆編著)
2.臺灣建築史摘要 (李乾朗編著)
3.傳統建築手冊一形式與作法(林會承編著)
4.古蹟入門 (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