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馬來西亞霹靂州江沙皇城 建築巡禮

霹靂州蘇丹的皇家清真寺

馬來西亞其實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其中9個州有各自的馬來統治者(蘇丹),這些馬來蘇丹的皇宮也成了各地獨特的風景區。一般前往馬來西亞的旅遊介紹很少提到各地的皇城。

這次的檳城行,也是因為住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同學特別帶我去的皇城瓜拉江沙(馬來語:Kuala Kangsar,簡稱江沙),我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可以可以去參觀的特別區域。江沙皇城是霹靂蘇丹的居城。據相關記載,自18世紀以來,瓜拉江沙一直是霹靂州蘇丹的皇家所在地,直到1876年都是霹靂州的首府。後來由於錫礦的發展帶動了怡保和太平兩地的快速成長和發展,霹靂州的首府便由江沙遷至怡保市,不過江沙仍然保持著它作為國家皇家城市的頭銜和地位。

江沙皇城轄地很廣,我們只去了幾處地標性的建築參觀,因為皇城的特殊性,因此特別做了記錄分享。

2023/12/24

檳城五福書院 墀頭 磚雕裝飾


樓慶西所著的「磚雕石刻」書裡對廣式建築山牆上墀頭的裝飾,以廣州陳家祠堂山牆墀頭為例有詳細的描述:『它的裝飾由屋簷下的盤頭戢簷板開始,一直往下延伸,上下分成幾部分。其中以中段為主,上面雕著各式人物,分別站在門簷和樓台上;中段上下的小塊磚雕有植物花草或博古器物;最下端用豐滿的團花磚雕做結束。這裡的磚雕裝飾在內容上有當地的洋式建築和熱帶花草,雕法上用起伏很大的深雕和透雕,從簷口向下充滿山牆墀頭的一半,這樣的裝飾不僅效果強烈而且富有地方特徵。』

2023/11/18

潮州嵌瓷欣賞(卅九)-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修復記錄

2020年5月臺南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臺南三山國王廟座落於北區西門路三段,是一座近300年歷史的國定古蹟,也是全台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潮州建築。知名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形容,『台灣從北至南的三山國王廟為數不少,但真正忠實反映粵東建築特色者,只有台南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歷年來經過數次的整修,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而能以原來的樣貌保存下來。最近一次在2022年8月開工的整修,據台南市文資處的說明,『修復團隊採用「最小規模解體、最大限度保留」方式施工,舊有瓦片經檢測可留用者均回舖再使用,沒依據的項目不進行臆測性修復』,並將於2023年竣工。

作為剪黏這項工藝的愛好者,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這一次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剪黏(在這棟潮州式的建築應稱為「嵌瓷」)修復成果。2020年我初次拜訪臺南三山國王廟記錄了當時的嵌瓷,品相其實不太好,有多尊人偶的頭已消失掉落、瓷片脫落的狀況比比皆是。但在2023年再次參訪時,我們可以看到嵌瓷的修復盡量維持原作品的樣貌,以灰塑將部分斷裂的部分(特別是人物的頭部)做回去,補上掉落的瓷片,並將整體原來灰塑的背景和部件(例如西施脊上的小獅裝飾)用白灰重新上色。再加上嵌瓷的瓷片稍做整理就會恢復鮮豔亮麗的特色,經過修復的嵌瓷作品在整體外觀上確實好看太多了。

2023/10/28

潮州嵌瓷欣賞(卅八)- 台南三山國王廟 平嵌及水族動物

潮州嵌瓷(也就是台灣的剪粘、剪花)的技藝大概分成平嵌(或稱為'平貼')、浮嵌(浮雕)、立體嵌( 立體圓雕,俗稱「圓身」)等多種手法。台灣的剪粘作品很多,但絕大多數都使用浮嵌或立體嵌的技法,使用平嵌的作品很少看到。臺南三山國王廟連接三川殿和正殿間兩側龍虎壁堵上方的平嵌作品,這兩幅作品可能是目前台灣僅有的潮州嵌瓷平嵌作品。因為位在室內,除了背景的石灰因為發霉而成斑駁的灰黑色外,嵌瓷的外觀和瓷片本身看起來還是保存完好,非常難得。

本篇除了記錄這兩組平嵌作品外,前排房舍屋頂的背面有多組以水族動物來表現的嵌瓷創作,也利用這個篇幅介紹。

2023/10/26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卅七)-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之二


前一篇介紹正立面的嵌瓷作品,因為是門面,所以裝飾主題比較豐富,做工也比較複雜。本篇介紹的是三山國王廟建築背面屋頂上的嵌瓷作品,包含左右次間屋頂背面及正殿相連三間房子的屋頂背面。

這些地方的嵌瓷幾乎都是以「花草植物和鳥類」和「博古圖」這兩類裝飾主題填滿大部分的空間。個人覺得這兩種裝飾主題應該是潮州嵌瓷匠師必備的基本工夫,或許因為一些傳統的吉祥主題(例如正立面的「雙鳳朝牡丹」、「三陽開泰」和「一路連科(鷺和蓮)」)必須遵守一定的製作規範,製作時會有限制,這兩類主題則讓匠師不受限制自由發揮,形成非常豐富多樣的變化。我敢這麼說,潮汕的古建築裡的嵌瓷看到最多的就是「花草植物和鳥類鳥」和「博古圖」作品,我第一次去潮州時就觀察到這一點,在台南三山國王廟這座純粹潮汕風格的建築再次獲得印證。

本篇我就打破慣例不再一區一區介紹,而以「花草植物和鳥類」以及「博古圖」兩類裝飾來介紹這些地方的嵌瓷作品。

2023/10/24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卅六)-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之一

雙鳳朝牡丹,潮州嵌瓷常用的裝飾主題。

臺南三山國王廟是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據記載三山國王廟最早創建的歷史紀錄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而後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與光緒年間又陸續有整修過。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該廟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又經過數次整修後,終於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廟貌。

在歷次整修的過程中,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保存下來,尤其是從嵌瓷(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剪黏」、「剪花」,因為是原來潮州師傅的作品,因此維持以潮州嵌瓷之名介紹)和木雕裝飾都可以看到滿滿的潮味。我將分成幾篇就帶各位朋友欣賞三山國王廟的嵌瓷裝飾。

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嵌瓷作品是早期(時間已不可考)聘請潮汕當地的司傅前來製作,因此完全依照潮州當地的風格,以精湛的工藝製作簡單樸實的作品。和我們習慣看到的台灣寺廟剪黏比較,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屋頂的裝飾相對樸實,主要裝飾區域以屋頂的數條西施脊為核心,另外在垂脊下的牌頭有些簡單的人物裝飾。

2023/09/02

「潮州嵌瓷」何金龍司作品專題

 「剪黏」這項傳統工藝在台灣非常興盛,已經成為台灣寺廟裝飾中很重要的裝飾工藝。剪黏的技藝起源於華南,台灣的剪黏流派則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所謂的「南何北洪」的說法,分別指北部的洪坤福和南部的何金龍;洪坤福司出生於福建廈門鷺江,代表來自福建傳承的剪黏工藝,作品著重形勢,不拘細節;何金龍, 字翔雲,廣東汕頭人,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他為台灣剪黏發展帶來潮汕「潮州嵌瓷」的風格和技藝,作品的特點則是作工精細,使用瓷片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

2019年8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策劃的【跟著堂主去旅行】潮州古建築團前往潮汕地區參訪,第一次見識到潮汕地區驚人的工藝發展,過程中驚嘆連連。由於我長期在紀錄台灣的剪黏,對於前往拜訪在台灣素有「北洪南何」之稱的的南派剪黏祖師爺何金龍大師的發源故鄉自然特別重視,因此這次潮州行我特別用更多的心力去記錄所看到的潮州嵌瓷(剪黏),在這此行看到潮州嵌瓷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收獲滿滿。

本篇集結了數篇介紹何金龍司在台灣及潮汕原鄉所製作的剪粘(潮汕當地稱為嵌瓷)作品的文章。在整理這些拍攝回來的紀錄時,搜索了各種資料,發現台灣介紹金龍司的書籍和網路資訊比較多,遠遠超過大陸對金龍司報導的文章。我們在潮汕所參觀的兩處宗祠由金龍司的設計製作的嵌瓷裝飾確實有精湛的水準,但是卻沒什麼報導,我猜想可能因為潮州畢竟是剪黏的發源地,當地有各種風格不同的派別,名師巧匠也非常多,大家對金龍司在潮州當地所留下來的記憶裡著墨最多的就是金龍司19歲時(西元1899)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並且一舉成名的《雙鳳朝牡丹》。然而當1927年金龍司應聘來台灣為南部幾座寺廟製作剪黏裝飾時,他已經成名28年,年齡也已經45歲,應該是技術最顛峰的時候,因此我們看到台南佳里金唐殿的剪粘作品所展現的技術和功力,被台灣學界和工藝界所推崇與讚許,遂有機會在台灣成為潮式剪粘的開山祖師,並在台灣開枝散葉。

本專題將以我歷年介紹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以及在潮汕時所拜訪的兩大宗祠群「郭厝寮許氏宗祠」和「普寧泥溝村張氏祖祠」的金龍司作品為主軸,集結成一個專題,方便讀友連結閱讀。

2023/09/01

建築裝飾-龍虎堵

淡水福佑宮-雙龍搶珠 壁堵(石雕)
淡水福佑宮-虎子情深 壁堵(石雕)。這隻老虎照型有點Q版。

中國傳統方位觀念,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我們看建築的方位方位的時候是讓自己站在建築的大門由內向外望,前方就是南方,後方就是北方,而左手邊是東方,右手邊就是西方。其實中國人的方位觀與五形、五色都有很大的關連,有一組句口訣可以讓我們把這些關係記得牢牢的: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黃土』
有關中國的方位觀,請參考此篇介紹   
前方南後方北-中國傳統方位的觀念

在傳統建築裝飾裡,左青龍、右白虎幾乎成了台灣道教寺廟一定會有的元素,除了少數的例外,寺廟或是比較正式的官方建築,大門入口兩側的壁堵(或稱為「對看堵」)都會以左龍右虎的裝飾來處理,稱為「龍虎堵」。由於壁堵是牆壁的一部分,龍虎堵最常使用石雕或交趾陶為材質,不過我也看過一些很特別的使用方式,可以展現匠師在製作青龍白虎堵時的創意。中國民間原來也流傳許多與龍、虎有關的神仙、菩薩、故事等,這些素材也經常會被匠師應用,呈現在「龍虎堵」的裝飾作品中。

本篇挑選幾種不同素材所製作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的寺廟如何用不同的創意來各自發揮。

2023/08/27

剪黏工藝欣賞(卅一)-台東天后宮 金龍司與後人作品比較

新舊作品比較,差異非常明顯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高溫多濕的氣候,還有颱風豪雨的侵襲,寺廟所用的傳統建材受到嚴苛的考驗,因此台灣廟宇逐漸形成「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的習慣。台灣的寺廟在整修有很多的時候都是採取「打掉重練」的方式處理,屋頂的裝飾首當其衝,因此當一間寺廟重建時很多知名匠師的屋頂裝飾作品也隨之飛灰湮滅,以局部整修替換的方式不是沒有,只有在歷史比較悠久、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才比較有機會,例如北港朝天宮,而佳里金唐殿也完整保留金龍司所製作的剪粘(當然有經過修復)的案例。

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台東天后宮在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改建,迄一〇二年(西元2013年)落成,這次的大翻修後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換成現代的淋塘作品。所幸廟方還保留下來天后宮正殿前過水廊兩側水車堵上六堵剪粘作品,最早是由金龍司所製作殆無疑義,但後來修復時有一些新的作品看得出來是模仿金龍司的風格,但是工藝的水準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由於新舊作品的工藝水準確實有差異,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看到新舊的對照其實非常有趣,所以專門寫這一篇介紹。

2023/08/26

剪黏工藝欣賞(三十)-台東天后宮何金龍司作品-虎邊水車堵


介紹剪粘大師何金龍的文章總是會提到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另外一座「台東天后宮」則是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中唯一座不在台南縣市的寺廟。

台東天后宮最近幾年才大翻修,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消失,所幸位於正殿前過水廊兩側的水車堵上還保留下部分金龍司的作品。由於是舊作,和週遭鮮豔的裝飾有明顯的區別。作品有修復過的痕跡,而且是經幾次不同時間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新舊作品。據記載王保原司有參與修復,所以還是有大部分的剪粘人物保留金龍司作品的風格,辨識度很高,當然還有幾尊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修復,修得非常粗糙。
目前的作品中,左右兩側各有三堵,每堵又有一大二小三幅作品。這則介紹虎邊(右側)水車堵各堵的作品,除了各堵全貌,後面再分別介紹各堵中金龍司所製作人物的細節。

目前我還沒有去研究各堵所代表的故事,請各位朋友多擔待,因此這幾篇何金龍司剪粘作品介紹,請以純記錄的角度來欣賞這些相片。

剪黏工藝欣賞(廿九)-台東天后宮何金龍司作品-龍邊水車堵


介紹剪粘大師何金龍的文章總是會提到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2021年12月23日我專程前往台東天后宮媽祖廟,完成了何金龍司在台灣作品記錄的最後一塊拼圖。

台東天后宮最近幾年才大翻修,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消失,所幸位於正殿前過水廊兩側的水車堵上還保留下部分金龍司的作品。由於是舊作,和週遭鮮豔的裝飾有明顯的區別。作品有修復過的痕跡,而且是經幾次不同時間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新舊作品。據記載王保原司有參與修復,所以還是有大部分的剪粘人物保留金龍司作品的風格,辨識度很高,當然還有幾尊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修復,修得非常粗糙。
目前的作品中,左右兩側各有三堵,每堵又有一大二小三幅作品。這則先介紹龍邊(左邊)水車堵各堵的作品,除了各堵全貌,後面再分別介紹各堵中金龍司所製作人物的細節。

目前我還沒有去研究各堵所代表的故事,請各位朋友多擔待,因此這幾篇何金龍司剪粘作品介紹,請以純記錄的角度來欣賞這些相片。

2023/08/18

剪黏工藝欣賞(廿八)-台南昆沙宮何金龍作品及屋頂剪粘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局部

何翔雲(本名何金龍,字翔雲)是廣東潮州汕頭人,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時年十九歲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設計鑲嵌的龍鳳錦圖精妙傳神、栩栩如生,技壓群芳,一舉成名。

1927年何翔雲應邀帶徒往台灣傳藝六年,他所製作的剪黏(潮汕當地稱為潮州嵌瓷),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人稱『金龍司』,在日據時代與另一位剪黏名師洪坤福並稱『北洪南何』,即泉州與潮州兩派的剪粘傳承。「北洪」洪坤福來自福建泉州,「南何」何金龍來自潮州普寧,分別為這兩種剪粘流派的開山祖師。

在台期間,『金龍司』的作品有學甲慈濟宮(1927~1929)、佳里金唐殿(1928)、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台南市竹溪寺、台南市昆沙宮(1931)、台東天后宮。本篇即介紹金龍司在台南市昆沙宮尚存的剪粘作品。

台南昆沙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民國六十八年重建時拆除,歷時八載,於民國七十六年重建完成。幸好在重建時尚保存了正殿壁堵上的兩幅何金龍司的作品,分別是龍邊的「演武廳爭霸」(註:我其實不太確定是否這個故事,但我也找不到任何說明,廟公也不清楚),和虎邊的「醉草嚇蠻書」,而且是金龍司原汁原味的作品,證明金龍司確實參與昆沙宮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震災崩塌而重建時的修建。

2023/08/12

西湖武秀才崇達公宅第,上灣福神祠


台灣的傳統建築散落各處,要前往拜訪必須自備交通工具,否則有些地方大慨也不容易到達。還好我喜歡開車,有時在前往預定景點的行程中反而會碰到一些
不預期的景點指標,如果時間許可通常會順便前往參觀。我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拜訪「苗栗縣西湖鄉武秀才崇達公宅第」,以及在宅第旁邊的「上灣福神祠」

2023/07/26

新莊慈祐宮(媽祖廟) 屋脊牌頭 交趾陶裝飾


前一篇介紹新莊慈祐宮屋頂西施脊的交趾陶作品時有提到,因為要製作大型的交趾陶卻非常不容易,因此通常體積比較小的交趾陶裝飾較常用在室內,或墀頭、水車堵等面積不大,也比較容易注視的位置。屋頂上當然也有,不過小件的交趾陶放在大面積的屋頂上相對不太能引起注意,所以台灣古建築屋頂上的裝飾還是以剪粘為大宗。然而新莊慈祐宮可能是比較特殊的例子,屋頂用了大量的交趾陶作品成為裝飾的主要工藝,尤其慈祐宮是北部的寺廟,不是在台灣交趾陶發源地的嘉義和台南,更顯的特別。

除了已經介紹過的正脊,屋頂上幾處垂脊的牌頭在這裡幾乎都是用交趾陶作為裝飾,在三川殿正背面的牌頭都以戲齣製作完整的人物故事,其他各處則分別以單一個人物來表現不同的主題,非常有特色。這些作品的作者推測是林再興師傅一派的作品。

2023/07/23

新莊慈祐宮(媽祖廟) 屋頂 西施脊交趾陶裝飾

新莊慈祐宮 正面

交趾陶是古建築裝飾很常用的素材,屋頂裝飾也常會用到。製作精良的交趾陶可以將人物的型態、動作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因為要製作大型的交趾陶卻非常不容易,因此交趾陶裝飾較常用在室內,屋頂上當然也有,不過小件的交趾陶放在屋頂上不太能引起注意,所以通常以小幅作品居多,台灣古建築屋頂上的裝飾還是以剪粘為大宗。

台灣交趾陶發源地在嘉義和台南,因此南部的寺廟屋頂上確實比較常看到大量以交趾陶製作的裝飾,但位於大台北地區的新莊慈祐宮顯然是比較特殊的例子。新莊慈祐宮的屋頂在幾處正脊的西施脊,以及所有的牌頭這些最顯眼的地方用了大量的交趾陶作為裝飾。這些交趾陶作品的作者並沒有紀錄官方記錄,只有根據一些文史作者研究,推測這些作品是林再興師傅一派的作品。請參考著名的部落客 台北人 的文章。

新莊慈祐宮屋頂裝飾的大量交趾陶裝飾,都是非常精緻的作品,幾處屋頂正脊的戲文人物尤其精彩,整體佈局,人物的動作、姿勢與神采,顏色的搭配等等都可以看出其工藝的水準。
這些交趾陶作品我將分兩篇介紹,這一篇集中在幾處西施脊的作品,第二篇則會集中介紹所有牌頭的人物。西施脊因為長度的關係,通常會必須考慮用比較完整的故事來表現,例如「八仙」,有故事性又能塞滿長長的空間。在新莊慈祐宮,工藝師則完全用戲齣的故事和人物來表現,將交趾陶細膩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而且在西施脊的作品也會一併考慮故事的背景,因此也會將故事場景裡的建築或自然物一併設計製作出來,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有可看性。

2023/07/01

鹿港武澤宮 百年紙塑神像

鹿港武澤宮 正門

 
鹿港武澤宮是鹿港杉行街的角頭廟,供奉許府三王爺及原本鄰近美市街上,因馬路拓寬而拆除的「安南宮」吳府千歲(也是角頭廟)。角頭廟是鹿港這裡非常有特色的信仰網絡,鹿港除了大廟宇如天后宮、龍山寺、城隍廟,在街道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宮廟,這些多半是地方的「角頭廟」,供奉「王爺」。角頭廟除了廟內神祇外,有一個特色是鎮守在轄區內的「兵營」,在廟宇四周巷道都可以看到代表外兵營的彩色紙馬鎮守,通常其他宮廟都是由東西南北中五營天兵天將駐紮,但杉行街的武澤宮卻是由十營兵馬負責鎮守。

王爺信仰大多來自對岸的泉州人,祭拜的對象是當地的「祖佛」。「祖佛」的涵意,一為祖先奉祀的神明;一為當作祖先奉祀的神明,因此王爺信仰有很重的地方轄區以及血緣色彩。

鹿港杉行街武澤宮另一個特色是保存了三組百年紙塑神像,是日據時代鹿港紙塑大師丁戶手作,非常精緻珍貴。這三組紙塑神像,分別是在龍邊還有旁祀的王爺塑像,正殿右側是轎班,以及左側的將軍府天兵天將。

2023/06/21

「剪黏」專題-台灣寺廟篇

我個人很喜歡台灣寺廟剪黏藝術。「剪黏」的起源已很難考據,相傳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台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加以發揚光大,現在是台灣寺廟很重要的裝飾工藝。以前一直以為大陸已經失傳,2017年7月前往泉州,發現剪黏這項工藝確實還存在,當然各自發展的結果台灣和大陸的又有些微的差異

在台灣只要是中式的傳統建築,特別是寺廟幾乎都看得到剪黏裝飾。我的部落格裡有多篇介紹剪黏藝術的文章,由剪黏藝術的基本認識開始,透過幾座代表性的寺廟有系統的介紹「剪黏」這項工藝,希望讀者讀完後對台灣的剪黏藝術有進一步的認識,下次再去廟寺參觀時可以認真看看那些藝術家的手藝,相信一定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會。

2023/06/13

剪黏工藝欣賞(廿七)-大甲文昌祠 新舊作品記錄


 2015年11月我第一次拜訪大甲文昌祠,當時屋頂搭上保護鐵棚正在進行整修,屋頂上的剪粘作品在該次整修中拆掉重做。鐵棚下光線很暗,但習慣使然我還是將當時屋頂上的剪粘作品拍照做了記錄。今年 (2023年) 我再一次去拜訪大甲文昌祠,這時的屋頂剪粘作品已經煥然一新。

早期的相片塵封已久,本來有可能繼續沈睡,因為這此拜訪後整理發表大甲文昌祠的裝飾創作,因此剪粘舊作便也一起整理出來展示。

很慶幸能夠拍到這些舊作的紀錄,雖然因為鐵棚下光線很暗以致拍攝的效果不好,勉強用後製把亮度加強,但顏色顯然還是有些失真。這些作品用簡潔的瓷片來塑型,沒有太清楚的細節,儉樸的可愛,個人蠻喜歡這些作品,因此再次以部落格文章整理分享,同時也把新的屋頂剪粘一併呈現,成為難得的比較記錄。我在稍做比較後,發現新的作品應該是沿襲舊作的題材重新製作,因此本篇就依每項題材新舊併陳來介紹。舊屋頂剪粘作者找不到記錄,新的屋頂剪粘則是由工藝師董添益製作落款。

2023/05/13

陳三火大師剪黏藝術-「媽祖」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上聖母聖誕🍑🍑🍑。天上聖母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非常重要的神祉,在台灣有媽祖、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不同的尊稱。農曆三月台灣幾座著名的媽祖廟都會有繞境的活動,各地寺廟也組織進香團去進香,因此有「三月瘋媽祖」之稱。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自北宋開始人民開始神格化媽祖(興化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崇拜,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並在元代忽必烈大汗時,被封為「天妃」,清康熙皇帝再加封至「天后」,清末時,封號共有數十種。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澳門、浙江、廣東、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另外在華東和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部分地區也有少量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火獅 陳三火老師在2013年創作了「媽祖」這一組立體剪黏作品,目前是火獅麻豆的工作室「台灣工藝之家」鎮館之寶。


這是火獅用「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技法,將原本較為平面的傳統技藝,提升為更具神韻的立體作品。整組作品包含媽祖聖相,侍女和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將軍。作為鎮館之寶,在幾次火獅的大型剪粘作品展覽中都曾經現身參展。本篇就以在火獅麻豆的工作室和歷次展覽中所拍攝的內容,挑選多張相片,並特別以多張細部的近照來介紹這組作品,讓各位讀者看看火獅如何 “以敲代剪” ,並選擇出各種不同顏色和圖案的瓷片來搭配衣服的樣式,以及像變魔術般將堅硬的陶瓷碎片幻化成流暢的衣服縐折和裙襬這樣的立體創作。其實作品中還有很多細節,譬如這尊媽祖聖像的「官帽」,一般都是用冕旒式珠簾來表現,陳老師提到在製作時敲破的瓶罐剛好有一片流線式的瓷片,它的形狀感覺就和珠簾一樣,作為珠簾的官帽,非常契合,成就獨特的質感。

天上聖母


左右侍女



千里眼、順風耳

這組左右護法的架勢也和一般的千里眼、順風耳姿勢不同,據火獅說明這是參考豐原慈濟宮的神尊製作的。說起來豐原慈濟宮也是他第一次用花瓶打破當剪黏素材而開發出 “以敲代剪”「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隨緣敲擊技法,將剪黏由匠轉藝值得紀念的地方。



下一篇:
前一篇:陳三火老師創作- 鄭子寮福安宮 「上帝公收伏二聖」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陳三火大師「自然摔碎找尋元件」剪黏
「剪黏」專題-台灣寺廟篇
「陳三火老師 剪黏創作」專題
「剪黏」專題-泉州篇
「剪黏」專題-馬來西亞檳城篇

2023/04/30

陳三火老師創作- 鄭子寮福安宮 「上帝公收伏二聖」


陳三火老師剪黏藝術創作欣賞-鄭子寮福安宮 虎邊壁堵「上帝公收伏二聖」

鄭子寮福安宮現在的規模是於民國93年開始興建,而於民國98年(西元2009年)落成,同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距今也已經超過十年。相信在那個時候陳老師採用自己開發出來「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技法已經純熟,所以和二十年前創作麻豆三元宮時還採用傳統的技法不同,鄭子寮福安宮兩幅壁堵創作幾乎都用新技法,已經將剪黏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位階,與福安宮巍峨的大殿相得益彰,是剪粘工藝史上的傳世之作。

2023/04/29

陳三火老師創作- 鄭子寮福安宮 「太子爺鬧東海」


陳三火老師剪黏藝術創作欣賞-鄭子寮福安宮 龍邊壁堵「太子爺鬧東海」

鄭子寮福安宮現在的規模是於民國93年開始興建,而於民國98年(西元2009年)落成,同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距今也已經超過十年。據陳三火老師的自述,參與福安宮的剪粘製作是他開始大量採用「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技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所以和二十年前創作麻豆三元宮時還採用傳統的技法不同。鄭子寮福安宮兩幅壁堵創作完全採用新技法,已經將剪黏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位階,與福安宮巍峨的大殿相得益彰,可以說又是另一組傳世之作。

本文先來介紹龍邊壁堵「太子爺(李哪吒)鬧東海」。這幅巨作人物眾多、背景豐富,但整件作品構圖氣勢磅礡而且佈局巧妙,雖然壁堵是平面的,背景以灰泥彩繪表現山與海的但整體的布置看起來就好像有深廣的縱深。

2023/04/19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九)-林本源園邸、彰化孔廟

 

台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聚落沿襲用紅磚為主要建材,即時到現在鄉下地方還是有許多紅磚厝。2017年去了一趟泉州後第一次見識到「閩南紅磚文化」,認真記錄才發現以紅磚所做的磚砌和磚雕裝飾竟然可以有哪麼多的變化。在那以後我去拜訪古建築時自然也會注意記錄紅磚的磚雕和磚飾。

台灣的一些著名民宅或是歷史悠久的寺廟還是可以看到紅磚裝飾的運用,只是很少像泉州當地那樣在一個區域內集合大量不同的創作,絕大多數台灣的建築比較常看到的是一組或兩組磚雕。前一篇介紹的大肚磺溪書院是目前我所知道運用磚飾創作最豐富的紅磚建築,本篇接著介紹另外兩處,磚飾的樣式雖然沒有磺溪書院那麼豐富,但也算應用磚飾應用相對豐富的閩南建築了。

2023/02/27

鹿港金門館 彩繪欣賞


鹿港金門館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鹿港龍山寺旁,是清代的班兵伙館,同時供奉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金門館原名「浯江館」,從此名稱就可知道與金門是有淵源的,後來最晚在清末時改稱金門館。

「彩繪」是台灣寺廟非常普遍的裝飾工藝。鹿港金門館雖然名氣不如旁邊的鹿港龍山寺那麼響亮,只是鹿港眾多寺廟中的一間古樸的小廟,寺廟的裝飾並不華麗,但是彩繪的水準很高,我挑選了幾組自己特別欣賞的彩繪作品請大家欣賞,各位朋友有機會到鹿港龍山寺時不妨也繞過去看看。

2023/02/26

古建築裝飾工藝- 橫幅的「八仙」作品

旱溪樂成宮三川殿屋頂西施脊-八仙

上一篇『不同風格的「八仙」裝飾創作』介紹了幾種不同素材所創作的八仙作品,本篇將集中在屋頂西施脊、水車堵和門楣的八仙裝飾。

「八仙」普遍用來作為古建築的裝飾主題,尤其是台灣與大陸各地的寺廟、祠堂等古建築裡,屋頂上的西施脊,牆壁上的水車堵和(通常是正殿、神明廳或神龕)門楣處,這些最顯眼之處經常都可以看到八仙的影子。這些地方的形狀通常都是比較寬,但上下的高度有限,八仙人物各自獨立因此可以一字排開,非常符合這樣的空間裝飾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被用來作為裝飾標的。各位或許也注意到這些地方的八仙裝飾通常都會在中間加上南極仙翁成為九尊人物,這就和中國人的哲學觀裡使用奇數來達成對稱和平衡有一定的關係。八仙共八位人物是偶數,加上南極仙翁共九尊就成為奇數,以南極仙翁為中心,左右各四尊八仙人物。至於八仙人物是否要配上坐騎,需不需要童子搭配,那就由匠師們自己去發揮了。

以下的八仙介紹各有各的特色,並沒有按一定的分類和順序。

2023/02/01

古建築裝飾工藝- 不同風格的「八仙」裝飾創作

陳三火老師剪粘 八仙蟠桃赴會

傳統生活裡經常看的到「八仙」的影子,所以我們對八仙並不陌生,譬如傳統上家裡有人結婚或喜慶時,一定會掛「八仙綵」,神桌也經常會有八仙畫像等等。而在台灣與大陸各地的寺廟、祠堂與古建築裡,八仙當然也成為經常出現的裝飾主題,它不一定放在顯眼的地方,但注意一下屋頂、神桌、牆壁或門框,經常可以看到八仙的,有時候也會在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八仙的人物造型相對比較複雜,最常看到的是木雕、交趾陶與剪黏,著重於表現他們的立體感;至於著重於平面表現的八仙裝飾,我們也可以看到使用鑲嵌或繪畫的方式呈現。
當然在台灣屋頂上的西施脊和水車堵是最常看到八仙作品的地方,將會另外以專篇介紹,本篇專門分享我所收集,以不同型式呈現的八仙造型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