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陋室銘》與衍生的《OO銘》

 


一定讀過《陋室銘》,可曾還讀過《微信銘》、《交友銘》、《老人銘》.⋯⋯?

現在轉給各位賞閱:

    一、《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微信銘》

    路不怕遠,有網則近。友不悲疏,有言則親。斯是微信,任君縱橫。消息走千里,雜帖轉萬群。歡聚無飲宴,暢敘有幽情。可以傳語音,通視頻。無欠費之愁苦,無延時之揪心。彩屏裝世界,錦袖藏乾坤。尚書云:何微之有?

    三、《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捨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嫉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2024/07/27

剪黏工藝欣賞(卅五) -宜蘭城隍廟 正立面


剪黏是台灣古建築最常應用的裝飾工藝,因此從南到北各地的寺廟都可以看到剪黏作品。台灣的剪黏流派則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南何北洪」的說法,分別指北部的洪坤福和南部的何金龍;洪坤福司出生於福建廈門鷺江,代表來自福建傳承的剪黏工藝,作品著重形勢,不拘細節;何金龍, 字翔雲,廣東汕頭人,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他為台灣剪黏發展帶來潮汕「潮州嵌瓷」的風格和技藝,作品的特點則是作工精細,使用瓷片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這兩大流派在台灣開枝散葉,形成台灣剪粘工藝多樣的風格。
傳統上在西部各地南北的交通相對便利,因此剪粘的工藝因為匠師互相學習模仿,結合了南何北洪兩派的特長,漸漸形成台灣獨特的剪粘工藝風格,如果和福建的剪瓷雕(主要閩南的泉州、漳州)以及廣東潮汕的潮州嵌瓷比較,還是可以看出風格之不同。

不過在台灣的宜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早期東西台灣的交通不方便,宜蘭這邊的剪粘就自成一格,和西部的寺廟略有不同。據記載,宜蘭地區的剪黏匠師以溪北的阿元師父子,與溪南的土水龍、土水旺兩位匠師比較有名。其中又以本名陳榮元的「阿元師」,技術最優秀,也是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阿元師的剪粘技藝傳承,很少被記載,但其作法應該是來自洪坤福派比較接近。阿元師善於利用上釉之瓷碗,將它剪片貼黏各式各樣之圖案,由於瓷碗的色彩較具樸拙之美,阿元師深解素材之妙用,遂營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來,他曾從事宜蘭昭應宮、城隍廟、文昌宮、五穀廟的維修工程。

宜蘭城隍廟是宜蘭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阿元師五十四歲時從事城隍廟的泥塑剪黏壁飾,如城隍殿龍虎廊及步口山牆壁飾;夫人殿左右邊拱門上方壁飾、三川殿前面牆上緣壁飾等,另如瓦作亦由其負責完成。目前阿元師留下來的剪粘主要座落在三川殿及側間的水車堵,以及中庭兩側水車堵,屋頂的作品則已經全部替換成近代的淋塘材質作品,工藝的水準高下立判。

我將分兩篇介紹阿元師在宜蘭城隍廟遺留下來的剪粘和泥塑作品,這一篇介紹正立面的剪粘和泥塑,下一篇則集中欣賞位於中庭水車堵,阿元師的六幅剪粘長幅作品。

2024/07/20

陳三火老師剪黏創作 - 鄭子寮福安宮 剪粘裝飾


位於台南的鄭子寮福安宮現在的規模是於民國九十三年開始興建,而於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落成,同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福安宮在建造新廟時以保存台灣本土藝術為目標,因此大量使用本土工藝匠師,陳三火老師也受聘擔任福安宮剪黏裝飾的製作。

一一九年(西元2020年)我已經大量拍攝紀錄台灣各地剪粘作品有一段時間,當年五一勞動節是星期五,因此我就利用三天的時間前往南部,並設定兩個目標:一為何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二是陳三火老師所製作剪粘裝飾的寺廟。行前我先問了陳老師建議參訪的寺廟,其中台南鄭子寮福安宮是火獅特別推薦一定要參訪的基地。據陳三火老師的自述,參與福安宮的剪粘製作是他開始大量採用「自然摔碎找尋元件」的技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運用新技法,已經將剪黏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位階,與福安宮巍峨的建築相得益彰。前面已經分別介紹位於大殿內的兩幅巨型壁堵剪粘創作,這一篇介紹鄭子寮福安宮屋頂等外觀可以看到的剪粘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