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4

宮殿式建築上的「仙人走獸」

玉虛宮-武當山風景特定區
「仙人走獸」是什麼?在中國北方的建築,特別是宮殿式的建築岔脊的簷角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重脊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稱為仙人,其後是一排小獸,最後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

宮殿式的建築通常都非常高大,譬如中正紀念堂上三座主要建築,因此由地上看「仙人走獸」永遠看起來好像是一排小點,無法看到他們的樣貌。


中正紀念堂戲劇院
前一陣子前往湖北省武當山,在武當山風景特定區的玉虛宮因為地勢的關係可以很近距離看到建築群,以及裝飾在屋頂上的「仙人走獸」,另外在武當博物館也展示了明代遺留下來的「仙人走獸」展品,終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些小獸的樣貌,便趁此介紹一下中國建築「仙人走獸」這項裝飾。
明代的 「仙人走獸」展品 - 武當山博物館
北方的建築尤其是宮殿式的建築幾乎都會有這種裝飾。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數量的多少是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的。走獸最多可達九隻,隨著建築等級的降低而遞減,而同一棟建築中小獸的數量也會隨著屋頂的高低逐層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後一隻依次往前減的,仙人後面的走獸,依次為龍(鴟吻)、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 、狎魚、獬豸 、鬥牛(或稱為斗牛)、行什。文獻記載 故宮太和殿上的走獸數量最多,而且是中國古建築中唯一有十個走獸的特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都是九個(減去行什),坤甯宮為七個,東西六宮為五個,一些門廡和琉璃門頂上僅用一至三個。

我們比較熟悉的中正紀念堂兩廳院的等級,國家戲劇院等級大於國家音樂廳,因此戲劇院最多有九支小獸,而音樂廳最多就只有七支。
不同數目的走獸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說這位仙人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 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隻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在屋簷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含義。
仙人 -武當山玉虛宮
仙人後面的走獸,依次為龍(鴟吻)、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或稱為斗牛)、行什。
北京故宮太和殿之仙人走獸(圖片取材自網路)


註:猊  (ㄋㄧˊ);狎 (ㄒㄧㄚˊ);豸  (ˋ)

1
鴟吻(龍的九子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

2
,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它是一種仁鳥,是祥瑞的象徵,它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3
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的象徵。《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4
天馬、海馬,前者追風逐日,淩空照地,後者入海入淵,逢凶化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5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6
狻猊,形狀象獅子,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它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名披頭,兇猛殘暴,吃虎,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7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8
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螭,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鼇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9
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雙翼,手持金剛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其次還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於屋脊之上,以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走獸的體態原本差別很大,而在佇列中,卻統一採用蹲坐姿態,形成大同小異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頭的位置有特別的姿態。遠處觀賞高高簷角上的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簷角處,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更多時候是一幅優美的剪影圖畫。

走獸也有實用功能。因為屋簷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並保護其免受雨淋,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屋脊上的這些大吻與走獸都是基於功能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因此簷角上使用了傳說能避火的小動物。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簷角,為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武當山上道觀的「仙人走獸」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參考資料:
仙人走獸屋瓦小知識兩廳院屋瓦嘉年華 : 這是以中正紀念堂兩廳院上屋瓦裝飾為基礎所作的說明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