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1

剪黏裝飾

剪黏作品-台北保安宮
「剪黏」顧名思義,意即剪下來,黏上去,是一種常使用於台灣建築尤其是寺廟屋頂的裝飾藝術。「剪黏」的起源已很難考據,相傳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在福建的泉州、漳州、以及廣東的潮州一帶,清朝時就採用剪黏裝飾寺廟,在清代中葉隨移民傳入台灣,大約已有一百七十幾年的歷史

「剪黏」的製作方式是先以鐵絲紮骨架,再以灰泥塑造雛形,最後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先「剪」,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再「黏」,一一的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面,所以也有人說它是「立體的馬賽克」。剪黏作品也常用人物造型,人物的頭部、臉部必須另以陶土捏塑燒製後嵌上。
這隻斷頭部份有一段突出的骨架,可以說明剪黏製作的過程-佳里金唐殿
以下這組圖則是一座廟宇上正在興建中的龍裝飾,上圖可看到已完成骨架泥塑部分。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屋頂快要裝修完成前,這一座龍的剪黏作品已經完成並黏上彩色亮片。

有人形容寺廟的屋頂是“建築的美麗冠冕”,尤其台灣寺廟的屋頂特別喜歡用豐富的裝飾來引人注目。與北方宮殿建築標準化的屋頂裝飾比較,台灣傳統寺廟的屋頂以特有的剪黏工藝拼成各種色彩豔麗的圖案,將屋頂塑成一個異常熱鬧的裝飾體系,由於匠師可以自由發揮,因此屋頂的裝飾顯然活潑多了。無論是新建、翻修或已有歷史的廟宇,在其屋脊上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裝飾,絕大多數這類裝飾品均是以『剪黏』製作的。 
豐富熱鬧的寺廟屋頂-北港朝天宮
以戲齣故事表現,位於屋頂牌頭的剪黏裝飾 - 台北保安宮

雖然剪黏傳入台灣已超過百年的歷史,但由於剪黏作品通常都裝飾在屋頂等顯眼的地方,經過日曬雨淋很容易損壞,百年以上的作品很難留存下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作品幾乎都是近年翻修寺廟重新製作的裝飾。剪黏作品最重要的應該是它表面黏附的材料了,最早的年代當然是使用瓷片或碗片,主要是因為陶瓷片有較多的色澤變化,而且其曲度、形式若妥為應用,往往有意料之外的 效果而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最傳統的材質使用瓷片或碗片,只要是列為古蹟的寺廟或歷史建築一定可以看得到。
這些瓶、碗都是剪黏的材料
早期使用​瓷片或碗片製作的剪黏工藝作品 - 淡水鄞山寺

使用​瓷片或碗片製作的剪黏藝作品 -萬華龍山寺
後來隨著時代演進材質不斷翻新,台灣現在寺廟的剪黏裝飾也可以看到使用玻璃片、彩色塑膠片等材質。玻璃片,特別是塑膠片的特點就是可以大量生產,色彩也非常豐富,也可以事先裁切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做出來的剪黏作品與使用陶瓷素材相比,顯得複雜而華麗也使屋頂呈現富麗堂皇、繽紛豔麗的強烈視覺衝擊。
玻璃片剪黏裝飾[鬥雞]-佳里金唐殿
玻璃片剪黏裝飾-佳里金唐殿
碗片剪黏裝飾-台北保安宮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台灣的經濟起飛,舊的寺廟翻修、新的寺廟紛紛設立,剪黏的製作需求大增,這時又發展出剪黏專用的陶瓷碗,不僅厚度均勻易於裁剪處理,而且顏色豐富、色澤亮麗不易褪色,成為台灣剪黏工藝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稍有歷史的寺廟或修復的古蹟也都看到此種材料製作的剪黏。
剪黏專用的陶瓷碗
陶瓷碗剪黏作品 - 台北劍潭古寺
陶瓷碗剪黏作品 - 台北保安宮
陶瓷碗剪黏作品 - 萬華龍山寺
古代匠師使用陶瓷片,近代人則使玻璃、塑膠,各自做出來的剪黏裝飾雖然做法相同,但所表現出來藝術效果則截然不同:前者簡樸中透露著獨特的風格,後者則追求色彩和形狀的表現而顯得艷麗,至於孰優孰劣則有賴各位讀者細心觀察,自己來評斷,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裝飾效果已經成為台灣寺廟建築的一大特色。

最後我特別提出一組有趣的對比作品 - 台北萬華龍山寺後殿左右兩廂房屋頂裝飾,是一組完全對稱的動物花草剪黏裝飾。由於左殿於日據時代毀於美軍轟炸而於光復後重修,可看出使用的材料是顏色鮮豔豐富的玻璃片,而右殿則維持早期使用磁碗片為素材,且因年代較遠而有剝落,顏色也相對黯淡,正好形成對比,有興趣讀者不妨親赴萬華龍山寺參觀。
萬華龍山寺後殿左右兩側屋頂裝飾

文字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2014/03/01 改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