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佳里金唐殿的剪黏以外,前面提到金龍司與其弟子也分別在南部以及台東的寺廟留有作品,據紀錄在學甲慈濟宮(1927~1929)、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1928)、台南市竹溪寺(1930~1931)、台南市昆沙宮(1931)、台東天后宮等寺廟也分別有其作品。
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學甲慈濟宮在『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學甲慈濟宮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學甲慈濟宮在『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劉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本篇讓我們再繼續欣賞比較靠近金唐殿的學甲慈濟宮與佳里震興宮,金龍司與其弟子的作品。
![]() |
壁堵裝飾全圖 |
![]() |
鴻門會(細部)
|
![]() |
頂堵裝飾,使用白色未上彩的玻璃製作 |
![]() |
壁堵裝飾全圖 |
![]() |
甘露寺看新娘(細部) |
![]() |
孔明廟 |
![]() |
國光浩蕩 |
![]() |
觸金磚 |
![]() |
閔損拖車
|
![]() |
三霄九曲黃河陣 |
![]() |
古城會 |
![]() |
周瑜打黃蓋 |
![]() |
金山寺 |
![]() |
濟公戲秦 |
![]() |
點迷津 |
![]() |
風塵山俠 |
![]() |
三藏取經 |
![]() |
上面這一對「憨番扛厝角」題材常見,但以剪粘製作則很少見 |
![]() |
這一對獅和虎位於正殿後方,是比較大型創作。 |
佳里震興宮
佳里震興宮的剪黏是王保原 老師傅的作品。王保原的父親王石發,年輕時曾是彩繪師傅,曾向知名剪黏師傅何金龍學習手藝,王保原28歲隨父親王石發參與整修佳里金唐殿,才正式學習剪黏,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王保原可說是何金龍第三代單傳弟子。
王保原的作品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將剪黏特色工法當中「摃槌」(把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發揮到淋漓盡致,傳承何金龍師傅剪黏細作風格。
王保原的作品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將剪黏特色工法當中「摃槌」(把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發揮到淋漓盡致,傳承何金龍師傅剪黏細作風格。
王保原的作品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將剪黏特色工法當中「摃槌」(把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發揮到淋漓盡致,傳承何金龍師傅剪黏細作風格。
![]() |
「移山倒海樊梨花」
|
![]() |
「西施入吳宮」
|
![]() |
「西施入吳宮」(細部) |
![]() |
百虎堂 |
![]() |
百虎堂(細部) |
![]() |
甘露寺 |
![]() |
甘露寺(細部) |
![]() |
甘露寺(細部) |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