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舊作品比較,差異非常明顯 |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高溫多濕的氣候,還有颱風豪雨的侵襲,寺廟所用的傳統建材受到嚴苛的考驗,因此台灣廟宇逐漸形成「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的習慣。台灣的寺廟在整修有很多的時候都是採取「打掉重練」的方式處理,屋頂的裝飾首當其衝,因此當一間寺廟重建時很多知名匠師的屋頂裝飾作品也隨之飛灰湮滅,以局部整修替換的方式不是沒有,只有在歷史比較悠久、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才比較有機會,例如北港朝天宮,而佳里金唐殿也完整保留金龍司所製作的剪粘(當然有經過修復)的案例。
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台東天后宮在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改建,迄一〇二年(西元2013年)落成,這次的大翻修後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換成現代的淋塘作品。所幸廟方還保留下來天后宮正殿前過水廊兩側水車堵上六堵剪粘作品,最早是由金龍司所製作殆無疑義,但後來修復時有一些新的作品看得出來是模仿金龍司的風格,但是工藝的水準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由於新舊作品的工藝水準確實有差異,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看到新舊的對照其實非常有趣,所以專門寫這一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