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經驗分享-我的相片整理法

長年對古建築高度的熱愛,也拜現代數位影像的方便性,每次去參訪古建築就拍回相當多的相片,幾年下來累積的相片已超過數十萬張。很慶幸由於早期曾從事過設計文件管理的工作,因此對相片的管理我也慢慢的歸納出一套管理的規則。朋友問我:「你的相片那麼多,要分享以前的紀錄時要如何找到合適的相片?」可能是這一套相片管理方式還是有用,我還真的有辦法找到。

本篇即分享我的相片整理法,如果各位朋友也覺得適用,不妨參考。我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拍了很多的相片回來後在記憶猶新時一定要花一些時間先整理,若放在那裡不動,隔一段時間再來整理時要花花的時間恐怕就是兩倍到數倍的時間,因為要多花一些時間去回憶當時的情境,有時還想不起來在那個當下是怎麼拍攝的。像我現在記憶力不復當年,這種經驗越來越強烈。

第一步:相片初步分類歸檔

每次拍照任務結束後,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將相片存到工作電腦,先對所有相片執行初步歸檔。執行的動作主要有三項:

一、為相片標示地點並重新命名

這是我整理相片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現在的數位相片通常都會提供詳細的相片拍攝資訊,甚至GPS座標都有。不過未來當我們要使用相片時,'這是哪裡拍的?' 卻是最重要的資訊。因此我整理相片一定先 Rename 相片。

1. 使用 Rename 工具,讓每張相片由相機自帶的開頭碼,如 IMG, IMGA, MOV... 等變更為相片拍攝地點,通常是以 "地點+建築或地標名" 來命名,
例如  宜蘭城隍廟、麥寮拱範宮 、潭子摘星山莊、潮州韓文公祠 ... 等等。


2. 建立個別建築的資料夾,分開存放。資料夾建立,我習慣用 "日期@地點",
舉例:2023_06_23@鹿港天后宮、2020_01_12@社口大夫第、2017_07_14@泉州天后宮、2019_08_20@潮洲甲第巷。資料夾內的內容會先做基本分類,例如我通常拍很多屋頂剪粘及其他裝飾的相片,因此我通常都會給「屋頂裝飾」建立一個資料夾。



3. 我另外還有一個習慣,會特別用一個來字母來標示用手機拍的相片,舉例:'大肚磺溪書院_i3137.JPG', i 即代表 iPhone 手機。手機的相片用在社交平台的發表確實綽綽有餘,但用到需要高畫質的文章配圖時,效果就差很多,因此這樣的命名區別讓我寫古建築相關的介紹文章在選用相片時不至於採到誤區。


二、篩選不良相片

數位相機因為太方便了,所以照相時經常會輕率按快門,導致拍了不少不良的相片回來,尤其是失焦和模糊的相片比例很高。這些相片放大後就會發現實在不能用,所以我都先對個別建築篩選出不良的相片單獨存放。這種相片我分兩類處理:

1. NG相片

使用購買CANON相機所附贈的 CANON DPP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 4)  的 'Quick Check' 功能將 NG 相片挑出來,單獨針對"日期@地點"的檔案夾下建立一個 "NG" 的子檔案夾存放。這些NG相片我還是會備份起來,但在日常整理中的相片就把它們刪除,因為大部分的狀況我是不會再用到這些NG相片。


這一張發表在網頁上看起來還可以
不過放大會發現是一張後失焦的相片,除非已沒有其他相同的相片,建議捨棄。

2. NG但唯一的相片

NG相片中,有些並沒有同一拍攝標的重複的相片,基本上還是會保留,但是會在檔案名後加上 " (X) ",用以表示這張是特別保留的不良相片,以防萬一確實要使用時,還是得把不良的相片拿來現醜。當然以後有機會再去該處參訪時可以重拍該拍攝標的,屆時就會把這種  (X) 放到NG相片中。

我是自2022年才開使用這個方式處理NG相片,以前都是直接刪掉。這個動作的附帶好處,會讓自己下次照相時越來越謹慎,不希望再急急忙忙拍了一堆沒用的相片回來。


第二步:備份相片

完成第一步作業後,接著就是趕快對已完成命名及歸類的相片作備份。因為曾經發生有大半年拍攝的相片一直找不到,所以我現在對相片配份一直非常注意,而且會備份在兩三處:

1. 在未做進一步整理前備份原始相片到固定位置
我用了一個大容量的外接硬碟備份原始相片,這個備份放的是完成前三步驟後的相片,所有相片依檔案號碼依序存放,如下圖。

2. 再做第二個外接硬碟的備份,這個備份的歸檔方式和工作電腦完全一致,當我在工作電腦完成進階處理,譬如相片裁切,亮度、飽和度調整等簡單的後製後,再從工作電腦同步備份到此第二份備份。使用外接硬碟的目的是為了有外出參訪時也可以使用。


第三步:進一步的相片分類歸檔

當我要在社群軟體上分享時,或是編寫Blog上的介紹文章時,前面整理的相片就可以派上用場。我習慣會做兩件事:

1. 要分享的相片通常會先應用 CANON DPP (Digital Photo Prefessional) 做簡單的處理。所謂簡單的處理,最多的動作就是拉正相片和裁切、亮度和飽和度調整這兩種。我也很想像後製高手一樣,可以得心應手的應用後製工具把相片修得美美的,但我拍照的目的是為了記錄古建築的各種工藝、裝飾而不是拍沙龍照,所以用這兩種後製就能夠保留住真實的影像就足夠了。

拉正相片同時做適度裁切

調整亮度和飽和度

2. 再一次對相片做分類歸檔,這時候因為要配合介紹所用的素材,分類會更仔細。由於我長期介紹古建築的裝飾工藝,因此以裝飾工藝為類別就成為我常用的分類方式。另外對於比較著名的古建築,因為會去很多次,所以當對該建築累積的相片夠多時,也會常用所在位置作分類。


相片整理的方式因人而異,我的方式也不見得最好,不過到目前為止讓我可以很快的找到需要的相片,對我而言就夠用了。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2024/09/14

剪黏工藝欣賞(卅七) -宜蘭城隍廟 中庭右側水車堵


剪黏是台灣古建築最常應用的裝飾工藝,在台灣西部各地因南北的交通相對便利,因此剪粘的工藝因為匠師互相學習模仿,漸漸融合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南何北洪」的特色,形成台灣獨特的剪粘工藝風格。

因為早期東西台灣的交通不方便,位於台灣東半邊的宜蘭這邊的剪粘就自成一格,和西部的寺廟略有不同。據記載,宜蘭地區的剪黏匠師以溪北的阿元師父子,與溪南的土水龍、土水旺兩位匠師比較有名。其中又以本名陳榮元的「阿元師」,技術最優秀,也是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

在前一篇 『剪黏工藝欣賞(卅六) -宜蘭城隍廟 中庭左側水車堵』有稍微介紹阿元師的一些經歷,本篇即不再重複。本篇即接著介紹宜蘭城隍廟 中庭右側水車堵的三堵剪粘作品,每組作品會有全圖及數張細部相片可以看的更仔細。同樣的對於無法確定故事的名稱下我只能以位置來區別,若未來看到確卻的資料記錄時我會標示更新。

剪黏工藝欣賞(卅六) -宜蘭城隍廟 中庭左側水車堵

剪黏是台灣古建築最常應用的裝飾工藝,在台灣西部各地因南北的交通相對便利,因此剪粘的工藝因為匠師互相學習模仿,漸漸融合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南何北洪」的特色,形成台灣獨特的剪粘工藝風格。

在台灣的宜蘭,因為早期東西台灣的交通不方便,在東台灣宜蘭這裡的剪粘就自成一格,和西部的寺廟略有不同。據記載,宜蘭地區的剪黏匠師以溪北的阿元師父子,與溪南的土水龍、土水旺兩位匠師比較有名。其中又以本名陳榮元的「阿元師」,技術最優秀,也是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阿元師的剪粘技藝傳承,很少被記載,但其作法應該是來自洪坤福派比較接近,不過阿元師在人物與坐騎的塑造上面動作比較沒有變化,不似洪坤福派非常講究人物坐騎的動作和氣勢,人物會有各種不同形態。阿元師善於利用上釉之瓷碗,將它剪片貼黏各式各樣之圖案,由於瓷碗的色彩較具樸拙之美,阿元師深解素材之妙用,遂營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來,尤其是大量用上了藍點釉的碗所裁剪的碗片,辨識度極高。阿元師曾從事宜蘭昭應宮、城隍廟、文昌宮、五穀廟的維修工程。

2024/09/01

奇文欣賞《季姬擊雞記》、《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施氏食獅史》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

——《季姬擊雞記》


趙元任同音文作品


《季姬擊雞記》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趙元任先生創作的一篇同音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是為了告訴人們,同音文在現實口語中根本不會出現,從而從反面證明漢字拉丁化之可能性不大。

這兩篇文言同音文都是民國文學大師、「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寫的。出自其著作《語言問題》(商務印書館,1980年)。於上世紀30年代寫於美國。1960年,《施氏食獅史》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


本文取材自網路,因為內容新奇,特別轉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