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剪黏工藝欣賞(四十) - 白河火山碧雲寺

據白河火山碧雲寺的官網介紹,該寺的主體建築採用傳統木架構建造而成,但在寺廟的裝修裝飾則採用了大量的洗石子,剪粘和泥塑作為裝飾工藝,交叉混用,是一座極有特色且極具地方色彩的寺廟建築。

台灣的寺廟,剪粘絕對是屋頂的裝飾首選,剪粘材料的變化也讓各地的寺廟呈現不同的風景。白河火山碧雲寺主要的各殿建築應該是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修建,屋頂剪粘使用當時主流的碗片剪粘製作,足以表現那個年代剪粘工藝的樣貌。大殿屋頂的剪粘在當時製作時應該是使用了很高的工藝水準,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保存得很好。

位於屋頂的剪粘裝飾用手機很難拍出細節,本篇特別精選使用長鏡頭記錄的精彩作品來欣賞。

大殿屋頂的剪粘裝飾
碧雲寺的剪粘使用碗片剪粘製作,且工藝非常細緻,幾乎大部分的作品都會用數量很多的小瓷片來黏貼,更能表現出不同動物的紋裡。

正殿的屋頂剪粘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正中央的上方採用雙獅戲球,而不是一般佛寺常用的雙龍搶珠或雙龍寶塔,這樣的設計似乎很少見,也成為碧雲寺剪粘的特色。而西施脊上的雙鳳朝牡丹則用兩隻肢體型態不同的孔雀取代鳳凰,裝飾內容獨樹一幟,也是非常不錯的設計。


碧雲寺的屋頂另外有幾組卷草裝飾。台灣匠師在製作卷草時通常都比較簡單,不會有太複雜的花樣,不過這裡的幾組卷草裝飾比較繁複,而且點綴了不少的花朵,比較像潮汕嵌瓷的作法。


山門的剪粘裝飾

前面提到碧雲寺主要的各殿建築應該是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修建,屋頂剪粘使用碗片剪粘製作,表現的就是那個年代剪粘工藝的樣貌。因為是和正殿的屋頂同時施作,細緻的工藝讓此處的剪粘維持很好的水準。

慶幸的是當時製作時使用的材料尤其是黏著材料應該很好,或許中間可能有維修過,一直到現在都還保存得很好。山門處的屋頂剪粘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混用剪粘和(上彩)泥塑,讓屋頂的裝飾有更多的變化。



剪黏工藝欣賞(卅九) - 桃園李騰芳古厝 屋頂剪粘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數個燕尾脊和屋脊的剪粘,非常棒的觀賞點。

台灣的民居古建築有相當大的比例使用剪粘來做屋頂裝飾。大溪李騰芳古厝是台灣的十大古民厝之一,當然也沒有例外,用剪粘來裝飾屋頂。不過因為是民居,和台灣的寺廟相比,剪粘的使用相對簡單樸素,重點擺在屋頂的西施脊及西施脊下方的下馬路。剪粘的裝飾題材不花俏,大部分都以花草、鳥類、水生動物為主要的題材,中間還點綴了幾隻灰塑的獸類,甚至常見於屋頂脊樑兩端的螭吻,這裡全部用剪粘製作。這篇介紹讓我們欣賞作品的細節。

第一進屋頂剪粘
進入李騰芳古厝的院牆及面對第一進門廳,這一排房屋上方屋脊的剪粘,包含明間與次間的屋頂西施脊處有滿滿一排的剪粘裝飾,以大量的花草、鳥類剪粘為主,簡單樸素。在西施脊上下方匠師還點綴不少的小花朵。花朵的製作一直是剪粘工藝的基本工,但用於裝飾時有時也會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

特別介紹一下脊樑兩端的螭虎。台灣民居古建築的屋頂螭虎比較常見的是用灰塑製作,也間接凸顯亮麗的剪粘作品,這裡則全部用剪粘製作,而且每一處造型不同,各有特色,值得細細觀賞。

剪粘螭虎

第一進古厝大門的屋脊背面,以兩堵剪粘主題及剪粘堵頭來表現,同樣的在上下方點綴不少的小花朵。


正廳屋頂剪粘
位於正廳屋頂的西施脊是以左右兩幅傳統的吉祥圖案「竹鹿得祿」、「松鶴延年」為主角,下方則以台灣的屋頂裝飾幾乎都會出現的「虎豹獅象」四祥獸,此處還搭配魚類裝飾,再來就是作為點綴的小花、小草。
竹鹿得祿
松鶴延年

說到「虎、豹、獅、象」,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厝的四祥獸做的非常卡通,可愛的模樣令人看了不禁莞爾。



中庭兩側廂房屋頂剪粘
東西廂房屋脊上的裝飾雖然還是以剪粘為主要裝飾,卻還分別加上用泥塑製作的動物和鳥,相對顯眼。





2025/07/25

台灣寺廟巡禮-頭城慶安堂、頭城喚醒堂

多年來走訪台灣的寺廟紀錄裝飾工藝,自然對寺廟所供奉的神明、建築風格及裝飾工藝等有深刻的理解。造訪的過程中也經常會發現比較特別的寺廟,通常都會先盡可能紀錄,有空再撰寫介紹分享。

宜蘭位於台灣的東北角,早期和台灣西部因交通不是那麼便利,因此慢慢的在很多方面都發展出宜蘭當地的風格,前往拜訪時總會有一些特別的發現。本篇所分享的兩間位於宜蘭頭城的小廟,或許大部分的朋友沒有機會前往造訪,不妨藉由這一篇介紹認識一下宜蘭小廟的特色。


宜蘭頭城慶安堂 頭城慶安堂位於頭城市場裡的巷弄中,因為外觀已改建成鋼筋水泥,屋頂還是用鐵皮覆蓋,原本不會特別注意,有一次突然心血來潮走了進去,才發現這間小廟大有來頭。

頭城慶安堂成立於1901年,現在的建築是2001年該廟慶百年時翻修完成。最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外觀與結構翻修成鋼筋水泥建築,廟方倒是把以前廟內的一些建材和裝飾保留下來,進到神明大殿還時可以回味以前老廟的格局,比較現代新廟翻修通常都徹頭徹尾改成全新的內容,很欣慰頭城慶安堂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保留傳統。藉由相片,一起來看看這座保有老味道的小廟。

宜蘭頭城喚醒堂
頭城喚醒堂是一座鸞堂,始建於1895年,1900年遷至現址。我在參訪時有一位前往拜拜的婦人告訴我這間廟歷史悠久,分香到台灣許多的寺廟,另外日據時代因為日本政府禁止台灣的宗教,因此改設為書塾傳授漢學,因此得以繼續將原來的鸞堂保留下來,而且只限男生就讀,頭城地方的名人都曾是這間鸞堂的學生。因為相關資料較少,我也就先記下來。
回來查了一下網路資料,維基百科這樣記載:『喚醒堂在扶鸞界的地位甚高,曾經傳播鸞法予木柵指南宮、金瓜石勸濟堂、基隆正心堂、淡水行忠堂、深坑集文堂、新竹宣化堂、新竹贊化堂等。』
這間廟也是路過時看到,剛好附近有停車位就臨時起意進去參訪,沒料到又是一間很有歷史鸞堂,因為沒有事先作研究,當時並沒有拍很多相片,不過還是觀察到幾個特點和大家分享:
一是供奉道教三十六天君護法之首「王天君」為主神,是目前在台灣也比較少見以王天君為主祀神的廟宇(註);

二是翻修為新建築後,留下原來的彩繪門,很有古意,放了幾張相片來分享;
三是廟埕的對面建了一座專為傳道用途的宣講台,而宣講台後面兩門上書「出馬」「歸羊」,有別於常見的「出將」「入相」。據了解「馬」表示對主人的忠心,「羊」表示孝順,「出馬、歸羊」即「出忠、入孝」之意。

註:據先進吳國進先生說明:『王天君乃台灣鸞堂五恩主之一,以其為主神之鸞堂在南部亦有,而鸞門奉祀更是常見。』在此也感謝吳先生指導。

前一篇:剪黏工藝欣賞(四十) - 白河火山碧雲寺
下一篇: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粘專題):
台灣的寺廟是傳統藝術和文化薈萃之地
「剪黏」專題-台灣寺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