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6

好哩加在,我們留下了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古厝
2012年我在武漢工作了段時間。武漢的武昌與漢陽是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城市,照道理應該有許多古建築留下來。事實不然,整個武漢只剩下一些辛亥革命時期相關紀念的古城牆,清末民初租界時期的一些西洋建築,其他中式老建築幾乎都拆光了。 大陸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把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軟體)破壞殆盡;改革開放追求經濟發展,拆舊房蓋高樓別墅最能顯示政績,其結果是把硬體連根拔除。一個號稱有五千年文化的發源地都快要找不到那些關連了。現在的大陸如果你想去看那些古建築,不是要去遙遠的偏鄉,就是只能看些近年翻修的所謂景點,如武昌的黃鶴樓,而且參觀那些地方都還要收非常高貴,性價比完全不經濟的門票。 


相對而言,現代的台灣政府和人民對古蹟保存的態度可是好太多了。由於在大陸工作看到以上的現象,又在林安泰古厝擔任導覽義工,感覺特別強烈。真的很慶幸我們將林安泰古厝遷建保留下來,讓我們有機會參觀這座美麗的建築,並體會古人在建造房子時處處可見的智慧。所以說:「好哩加在,我們留下了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古厝的沿革及遷建歷史 林安泰古厝是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仿清閩南式四合院,整體格局嚴謹、主從分明,建材設計和工人技術,都很講究,從建物的歲月痕跡,可佐證臺灣先民來台的生活智慧與民間流傳的習俗文化。 林安泰古厝家族簡史 據林安泰古厝家族代表林慶隆先生編寫之導覽志工講義,林安泰家族簡史資料記載,其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庄、打鐵坑墘、山前厝人氏。家族來台始祖是大坪十七代世祖林堯先生(字軍讓、號欽明),於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甲戊六月,與妻詹氏攜二子來台,初居淡水內港、大咖吶堡(台北的舊稱)、鼓亭、林口庄(今台北市汀州路三軍總醫院對面) 辛勤耕墾,十年間又添四子,遂破土興建祖厝屋宇一座七間及左右兩護龍。為人至生林氏遷臺安泰房支脈,當初成員約三十人及少許長工與婢僕,如今延綿近二千族親。

林堯公的四子林回(第十八代世祖,字庶臣、別號志能公),在艋舺(今之萬華)開設榮泰行(船頭行),經營兩岸貿易。當時人的觀念是有土斯有財,所以勤儉賺錢存錢,在大安區下內埔之坡心買一吉地(傳說為[南蛇環北斗穴]),於乾隆48年間(西元1783年),興建一落五間起的宅第; 後因生子七人,於是陸續增左右廂房(內護龍)和下院門廳,於道光二至三年間 (西元1822~1823年)完工,工期約四十年,共六代同堂(見右耳房昭穆解說牌)。林回公勤儉齊家,慷慨義助地方,朝廷授贈修職郎之封誥(清稱為捐官)。回公生子七人(十九世祖),長子先平、次子先立、三子添丁(繼嗣都公)、四子先從、五子先廷、六子先川,七子壽皆有封誥。

古厝之歷史沿革與遷建經過
1976.8/林安泰古厝舊址,取材自 聯合報建國百年攝影展
林安泰古厝原建於大安區四維路141號,位置約在敦化南路上信義路和平東路間「遠企」斜對面的鳳雛公園附近。清初移民,安溪人多數定居於此區域,故地名為大安區,意指偉大的安溪。萬華外圍有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漳州人多數居住士林與板橋市;同安人多數在大同區大稻埕附近落腳;客家人多數定居新莊,古厝周圍都是泉州人集中的地區,所以就沒有建圍牆。

古厝取名「林安泰」並不是紀念祖先人名,而是當年興建這座豪宅得當家主人,因懷念故鄉並期勉子孫勿忘祖先來臺之艱辛,將祖籍「安溪縣」的「安」和來臺經商賺錢的店名「榮泰行」的「泰」二合一而稱為「安泰厝」以玆紀念。

 民國66年台北市政府計劃延長和拓寬敦化南路,由於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本來面臨拆除的命運,在專家學者的建議與奔走之下,提出遷建計畫代替拆除,加上林家後人林思訓無條件地捐出古厝建材,安泰厝才沒有原地消失。政府為保存市內稀有的傳統建築,當時市長林洋港先生核定覓地遷建,於是先測量繪圖、分類編號造冊,於民國 67年6月27日正式拆遷,經過丈量、編號、繪圖等記錄,古厝被拆開成建材零件,等待搬到新地點重建。至72年2月才確定現址才移至濱江街現址再重組起來。

林安泰古厝在遷建當時並未列入古蹟,古厝本身又有很多建材損壞且沒有建築圖,規劃遷建與施工困難,但均按照文化資產保存原則,由李重耀建築師事務所承包,聘請本省著名的古蹟修復師傅參與修復,才能重現原有風貌,供民眾參觀。古厝原址建地面積為16683平方公尺(約.5055.45坪),重建基地面積為672平方公尺(約203坪,僅有舊址的1/30),共有34房間,69門榶、88格扇窗、32雕刻門板,磚塊3萬多塊及瓦片24萬片。 

重建過程維持建築原來的平面規劃,牆壁、隔板都復原而不改變原來的功能,並盡量維持建材原有的圖案及顏色,並未使用之前所沒有的建材。重建工程於75年12月完工,76年6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參觀,直至民國89年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展示古厝的生活景象。古厝遷建完成;意味現今社會及台北市政府,除了注重經濟發展與都市更新建設之外,也珍惜先民遺留的民俗文物,讓後代人容易尋找民族的根與先民的生活智慧,其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不亞於藝術和歷史價值。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院門
林安泰古厝原址沒有圍牆和院門,民國76年遷建完工後,為服務遊客,增加參觀者的第一印象與管理需要,才仿古寺廟山門設計建造古色古香的圍牆和院門(門聯)並在三川門兩側,加建警衛室和辦公室。895月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民國92年增加民俗香藥主題園規劃設計及照明,融入新健康主義的時代潮流。為配合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館的規劃,「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又增建「花茶殿閩式庭園」,在古厝主建築前方增加象徵風水的假山及土坡藉以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旁側則是增建雲牆、小亭、步道等園林景觀,並增建雨前樓與隨月閣搭配新掘的映月大池,成為另一番風景。
閩式庭園新建的風水假山 
雨前樓、隨月閣與映月大池

2012/10/31 台北市政府公告林安泰古厝為歷史建築類文化資產。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每天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週一休館,現在古厝管理單位是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參考資料: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志工導覽講義(李重耀建築師、林慶隆編著)

林安泰古厝舊址圖片來源:建國百年攝影展-聯合報典藏歷史饗國人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