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林安泰古厝園區以後即可遠遠看到林安泰古厝的主體建築。在還沒進到室內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就是林安泰古厝屋頂上美麗的弧線,以及正立面的山牆。
2013/03/23
大陸寺廟「非自願捐獻」SOP(標準作業程序)
鳳凰古城三王廟 |
來大陸工作後,工作之餘就會計劃利用一些時間在中國各地走走。大陸的景點非常多,但是距離通常都很遠,動不動就是以百公里計,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要去參觀景點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參加當地的一、兩天的國民旅遊倒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至少交通的問題可以完全獲得解決。當然參加這種旅遊也不必太在意住宿與飲食的條件。
我參加的這種一、兩天的國民旅遊剛好都有安排寺廟參觀的景點。這些參觀讓我見識到大陸寺廟商業化的經營方式,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讓遊客搭冤大頭,捐了一大筆不樂之捐卻消不了災。
[轉載] 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
廣州《新週刊》總主筆~肖鋒:大陸人看台灣
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肖鋒╱廣州.《新週刊》總主筆
觀察入微,不愧是總主筆!
在台灣找中國,你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我們與他們,似曾相識又彼此陌生。
不少陸客初看台灣會有些心理落差。台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
台灣不是用看的,台灣是要細細品味的。就像一個女人..
我們過往所瞭解的中國,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灣,
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們跟我們一樣,他們跟我們又不一樣,太不一樣了.
他們的「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是相見的,
他們的「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是經常朝拜的。
中國漢字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密碼。
密碼不失,方能傳承.
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
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度。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
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
台灣的路名很中國,
香港的路名很殖民,
大陸路名很革命。
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
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台北);
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基隆);
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
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
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事。
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
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
台灣人的臉從容淡定,優雅內斂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
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耐心為你google,將地圖解釋給你看。
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美德有傳。
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迷路了員警不拒絕開車送你;
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會說「謝謝,歡迎下次再來」;
臨行前被告知,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會招致鄙視。
通常,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減半還價更是拒絕,
買賣誠心、童叟無欺本是中國人的從商傳統
他們仍把「小姐」當禮貌的稱呼,而「老師」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
他們宣導獻愛心、捐發票。
發票定期搖獎,既監督商家納稅,同時又救助老弱.
他們的旅館裡會擺放佛教聖典、聖經、大師語錄,各種信仰和諧共處。
什麼是和諧社會?這就是和諧社會.
他們的小吃攤有幾十年歷史,並不因城管掃蕩一空。
小吃攤是城市一道誘人的風景線。
友善是台灣人的關鍵字。
友善不是靠標語,也裝不出來,不是面子,而是裡子
他們仍保持里長、鄰長的設置,
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
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
中華民族的裡子是鄉土中國.
台灣最值得你推薦的是什麼?
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真準,此兩物大陸最缺。
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臉上...。
『為什麼在跟臺灣人交流時,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
『為什麼說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他們會生氣?』
『為什麼臺灣人這麼不喜歡中國啊?』
相信這是每位與臺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大部分』臺灣人的印象,並且深深感到怎麼臺灣人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呢?
跟課本裡說的『我們與臺灣同胞血脈相連』大相逕庭。
這之間的認知差異,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數臺灣人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
這之間變化的原因,
本文將試著以多方角度解釋為何臺灣人自我認同的發生劇烈變化。
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
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劃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廣州《新週刊》總主筆~肖鋒:大陸人看台灣
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肖鋒╱廣州.《新週刊》總主筆
觀察入微,不愧是總主筆!
在台灣找中國,你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我們與他們,似曾相識又彼此陌生。
不少陸客初看台灣會有些心理落差。台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
台灣不是用看的,台灣是要細細品味的。就像一個女人..
我們過往所瞭解的中國,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灣,
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們跟我們一樣,他們跟我們又不一樣,太不一樣了.
他們的「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是相見的,
他們的「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是經常朝拜的。
中國漢字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密碼。
密碼不失,方能傳承.
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
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度。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
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
台灣的路名很中國,
香港的路名很殖民,
大陸路名很革命。
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
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台北);
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基隆);
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
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
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事。
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
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
台灣人的臉從容淡定,優雅內斂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
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耐心為你google,將地圖解釋給你看。
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美德有傳。
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迷路了員警不拒絕開車送你;
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會說「謝謝,歡迎下次再來」;
臨行前被告知,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會招致鄙視。
通常,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減半還價更是拒絕,
買賣誠心、童叟無欺本是中國人的從商傳統
他們仍把「小姐」當禮貌的稱呼,而「老師」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
他們宣導獻愛心、捐發票。
發票定期搖獎,既監督商家納稅,同時又救助老弱.
他們的旅館裡會擺放佛教聖典、聖經、大師語錄,各種信仰和諧共處。
什麼是和諧社會?這就是和諧社會.
他們的小吃攤有幾十年歷史,並不因城管掃蕩一空。
小吃攤是城市一道誘人的風景線。
友善是台灣人的關鍵字。
友善不是靠標語,也裝不出來,不是面子,而是裡子
他們仍保持里長、鄰長的設置,
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
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
中華民族的裡子是鄉土中國.
台灣最值得你推薦的是什麼?
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真準,此兩物大陸最缺。
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臉上...。
『為什麼在跟臺灣人交流時,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
『為什麼說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他們會生氣?』
『為什麼臺灣人這麼不喜歡中國啊?』
相信這是每位與臺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大部分』臺灣人的印象,並且深深感到怎麼臺灣人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呢?
跟課本裡說的『我們與臺灣同胞血脈相連』大相逕庭。
這之間的認知差異,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數臺灣人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
這之間變化的原因,
本文將試著以多方角度解釋為何臺灣人自我認同的發生劇烈變化。
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
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劃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標籤:
轉載網路文章
2013/03/17
黃土高原上的姐弟情
我的家在一個偏僻的山村, 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我有一個小我三歲的弟弟 有一次我為了買女孩子們都有的手絹 偷偷拿了父親抽屜裡5毛錢 父親當天就發現錢少了, 就讓我們跪在牆邊,拿著一根竹竿 讓我們承認到底是誰偷的 我被當時的情景嚇傻了, 低著頭不敢說話父親見我們都不承認, 說那兩個一起挨打 說完就揚起手裡的竹竿, 忽然弟弟抓住父親的手大聲說 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幹的,你打我吧! 父親手裡的竹竿無情地落在 弟弟的背上、肩上 父親氣得喘不過氣來, 打完了坐在炕上罵道: 你現在就知道偷家裡的, 將來長大了還了得? 我打死你這個不爭氣的 當天晚上, 我和母親摟著滿身是傷痕的弟弟 弟弟一滴眼淚都沒掉 半夜裡, 我突然號啕大哭, 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說 姐,你別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當時沒有勇氣承認, 事過多年弟弟替了我擋竹竿的樣子 , 我仍然記憶猶新 那一年,弟弟8歲,我11歲 ------------------------------------------------- 弟弟中學畢業那年,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 同時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那天晚上, 父親蹲在院子裡一袋一袋地抽著旱煙 嘴裡還叨咕著,倆娃都這麼爭氣,真爭氣 母親偷偷地抹著眼淚說爭氣有啥用啊, 拿啥供啊? 弟弟走到父親面前說,爸,我不想念了, 反正也念夠了 父親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臉上,說, 你怎就這麼沒出息? 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們姐倆供出來 說完轉身出去挨家借錢 我撫摸著弟弟紅腫的臉說 你得念下去, 男娃不念書就一輩子走不出這窮山溝了 弟弟看著我,點點頭 當時我已經決定放棄上學的機會了 沒想到第二天天還沒亮 弟弟就偷偷帶著幾件破衣服和 幾個乾巴饅頭走了 在我枕邊留下一個紙條: 姐,你別愁了,考上大學不容易, 我出去打工供你。弟 我握著那張字條,趴在炕上,失聲痛哭 那一年,弟弟17歲,我20歲 ------------------------------------------------- 我用父親滿村子借的錢和弟弟在工地裡 搬水泥掙的錢終於讀到了大三 一天我正在寢室裡看書, 同學跑進來喊我 梅子,有個老鄉在找你 怎麼會有老鄉找我呢? 我走出去,遠遠地看見弟弟, 穿著滿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 我說,你怎和我同學說你是我老鄉啊? 他笑著說,你看我穿的這樣,說是你弟, 你同學還不笑話你? 我鼻子一酸,眼淚就落了下來 我給弟弟拍打身上的塵土, 哽咽著說你本來就是我弟 這輩子不管穿成啥樣, 我都不怕別人笑話 他從兜裡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個用 手絹包著的蝴蝶髮夾 在我頭上比量著 說我看城裡的姑娘都戴這個, 就給你也買一個 我再也沒有忍住, 在大街上就抱著弟弟哭起來 那一年,弟弟20歲,我23歲 ------------------------------------------------- 我第一次領男朋友回家 看到家裡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 屋子裡也收拾得一塵不染 男朋友走了以後我向母親撒嬌 我說媽,咋把家收拾得這麼乾淨啊? 母親老了,笑起來臉上像一朵菊花 說這是你弟提早回來收拾的 ,你看他手上的口子沒? 是安玻璃時劃的 我進弟弟的小屋裡, 看到弟弟日漸消瘦的臉,心裡很難過 他還是笑著說 你第一次帶朋友回家,還是城裡的大學生, 不能讓人家笑話咱家 我給他的傷口上藥, 問他,疼不? 他說,不疼 我在工地上,石頭把腳砸得腫得穿不了鞋,還幹活兒呢…… 說到一半就把嘴閉上不說了 我把臉轉過去,哭了出來 那一年,弟弟23歲,我26歲 ------------------------------------------------- 我結婚以後,住在城裡 幾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來一起住 他們都不肯, 說離開那村子就不知道幹啥了 弟弟也不同意, 說姐你就全心照顧姐夫的爸媽吧, 咱爸媽有我呢! 丈夫升上廠裡的廠長 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調上來管理修理部, 沒想到弟弟不肯 執意做了一個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電線, 讓電擊了住進醫院 我和丈夫去看他 我撫著他打著石膏的腿埋怨他 早讓你當幹部你不幹,現在,摔成這樣 要是不當工人能讓你去幹那活兒嗎? 他一臉嚴肅地說, 你怎不替我姐夫著想著想呢? 他剛上來,我又沒文化,直接就當官 ,給他造成啥影響啊? 丈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也哭著說, 弟啊,你沒文化都是姐給你耽誤了 他拉過我的手說,都過去了,還提它幹啥? 那一年,弟弟26歲,我29歲 ------------------------------------------------- 弟弟30歲那年, 才和一個本分的農村姑娘結了婚 在婚禮上,主持人問他, 你最敬愛的人是誰? 他想都沒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講起了一個我都記不得的故事: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鄰村 每天我和我姐都得走上一個小時才到家 有一天,我的手套丟了一隻 我姐就把她的給我一隻, 她自己就戴一隻手套走了那麼遠的路 回家以後, 我姐的那只手凍得都拿不起筷子了 從那時候, 我就發誓我這輩子一定要對我姐好 台下一片掌聲,賓客們都把目光轉向我 我說,我這一輩子最感謝的人是我弟 在我最應該高興的時刻, 我卻止不住淚流滿面...... ------------------------------------------------- 非常感動人心的一篇文章 敘訴在那偏僻的黃土高原上, 一對姐弟如何真摯的相互扶持 在現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中, 已很難再見到如此純真的手足之情..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