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鰲魚雀替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鰲魚」是一種傳說中由龍衍生而來的動物,龍首鯉魚身,據說生性好吞火舌,而傳統建築又多以木造最怕火,所以常出現在柱樑或是屋脊上。成語[鯉躍龍門]的典故,據說就和鰲魚有關:相傳有三百六十條鯉魚溯黃河而上,抵龍門山下時已蕃衍為三千六百條,其中只有一條具有靈性的能跳躍龍門而變成龍;鰲魚龍首魚身,正是鯉魚跳躍龍門時的形狀。

台灣現存的古蹟以寺廟、宗祠、書院占最大的比例,而「鰲魚」正好是這類建築一定會有的裝飾,因此我所拍攝的傳統建築裝飾相片中,以「鰲魚」為主題的確實不少。通常我們到寺廟的正殿,一定可以看到一對以上的「鰲魚」高掛在樑柱交接之處。因為鰲魚本來就有用來對木結構建築鎮火的含意,鰲魚裝飾本身也是木結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所看到是鰲魚以木雕為主,是我們稱為「雀替(又稱拖木,此名稱更可以了解他的作用)」的組件,本身具備加強斗拱結構和裝飾的功能,又有鎮火的含意,可謂一物三用。
鰲魚裝飾最常見於樑柱交接之處-台北孔廟。
台北孔廟
台北孔廟(與上圖不同組)
鰲魚既然是傳說中的動物,所以除了龍首魚身這個特徵外,似乎沒有什麼更傳神的描述可以參考,因此造型就隨匠師的想像以及雕刻的功力,因此鰲魚的造型千變萬化,非常有趣。

我所拍攝收集的鰲魚雀替裝飾中,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兩對(共四隻)在鹿港天后宮戲臺四點金柱上的鰲魚,以及鹿港龍山寺的裝飾(最上面那一組兩隻),這幾隻除了在造型、雕工、以及用色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準外,最重要的是它們在寺廟整修時應該是保持原來的樣貌,沒有被塗上其他奇怪的顏色或是上了金漆,這在文物保存上難能可貴。
鹿港天后宮戲臺,四點金柱上的鰲魚-1
鹿港天后宮戲臺的鰲魚-2
鹿港天后宮戲臺的鰲魚-3
鹿港天后宮戲的鰲魚-4
使用鰲魚雀替裝飾的寺廟中以道教的寺廟最大宗。年代久遠的寺廟通常香火鼎盛,因為經費充裕所以會翻修擴建,或是為一些既有的文物裝飾等上漆做保護,尤其特別喜歡使用金漆,或是用金箔來保護,這時我們就可能發現這些裝飾原來是非常獨特的作品,卻因為過度的裝飾而變完全變樣。以下的鰲魚雀替就是這類的例子。

台北保安宮
台北保安宮
艋舺祖師廟
艋舺祖師廟
萬華龍山寺-這就是裝修時全部上金漆的例子
萬華龍山寺
南投藍田書院
南投藍田書院
淡水鄞山寺
淡水鄞山寺
另外也有一些鰲魚雀替造型與顏色非常特別,卻是有一些年代的作品。因為剛好都不是香火鼎盛的寺廟(一組是書院,另一組在金門),所以也就靜靜的被保留下來,沒有因為翻修而被替換。

草屯登瀛書院
草屯登瀛書院
金門民俗文物館
金門民俗文物館




註:雀替又稱托木或插角,是位於樑柱處的三角形透雕木件,可防止水平推力產生的移位,有穩定直角、鞏固樑柱的作用,常見的裝飾題材有鳳凰、鰲魚、花鳥、人物等。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