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星疊大同中學」校門合影。下午六點半左右已經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 |
一般參觀學校都在白天,我們則是摸黑進到大同中學,後來才了解這裡的學生是利用下午四點至晚上七點這三個小時上課(高中部上到晚上八點,多上一堂課),以及星期六上全天白天課程。泰國政府規定凡擁有泰國籍的學生,白天都必須到泰文正規學校上課,因為華文在泰國並非正規教育,學生白天必須上泰國學校接受泰國教育,下課後才能來這裡唸華文,與泰國正規教育錯開。
參觀幼兒班上課。這棟教室是民國八十五年由僑委會捐建。 |
幼兒班的小朋友,黑板是〈弟子規〉的一個章節。 |
習字的內容 |
泰北華文教育由台灣支援,使用注音符號及繁體字。 |
課桌是長條椅式桌椅,老師也就席地而坐。 |
老師指導小朋友習字。 |
幼兒班的小朋友。 |
第二個參觀的班級是小五孝班,不管是不是刻意安排,這個班上的小朋友正在齊聲朗誦〈弟子規〉。我們團員在這裡聽完他們的朗讀,內心非常的感動,包含我在內不少團員熱淚盈框。這裡是泰國,並不是華人統治的國家;這裡的華人是歷經千辛萬苦才獲得泰國的居留權;來這裡上課的同學是在上完泰國教育後額外的學習,非常辛苦,但是學校和家長都堅持不畏阻礙,持續推動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看在我們這群來自整個社會與教育正在拼命去中國化,把我們自己最大的資產、優美的文化往外推的台灣朋友,內心的感動真的很難形容。
學生上課情形 |
團員觀摩小朋友齊聲朗誦〈弟子規〉 |
老師也一起朗誦 |
這是五孝班上的對聯及國畫習作。對聯非常清楚的說明這裡推廣華文教育的使命。 |
五孝班新學期新希望教室布置 |
母親節教室布置 |
起立、敬禮 |
另一個正在上課的班級 |
對於校方而言,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台灣貴賓,學校不能免俗的舉辦了歡迎儀式,除了安排也是孤軍(當時還是小兵)的教務主任向我們說明了泰北孤軍的一段歷史,以及大同中學創辦的沿革等。學校方面也另外安排學校的社團表演舞獅、舞蹈、太極等,歡迎我們前往。我們這次雖然是去瞭解機構運作的狀況,但事先也準備了許多物資前往。由於有些遠道的學生住校,因此就一起聯歡。大同中學的學生其實非常活潑,學生和來賓互動非常熱絡。雖然大部份時間我都在照相,但看到活動結束後同團的伙伴還是依依不捨的和學校的師生繼續聊天等,可以感受到同隊的伙伴幾乎都帶著滿滿的、溫暖的心走回當晚住的民宿。
教務主任說明泰北孤軍的歷史,穿紅衣的是張明光校長。 |
舞獅表演 |
舞蹈表演 |
太極拳表演 |
太極拳表演 |
舞蹈表演 |
物資捐贈儀式。出發前還多帶了幾個裝滿物資的行李,先在分配攜帶的物資,盡可能的充分利用每人20公斤的行李重量配額,其中包含兩個27吋裝滿各式鞋子的大皮箱。 |
團友 |
參加歡迎會的住校生 |
學生非常活潑,氣氛熱絡。 |
我和舞蹈隊的同學合照,隔天我在市場也碰到他們。 |
同學當場現烤當地的糯米粿請我們吃,可惜我沒吃到。 |
「漢字文化節」在泰北各學校之間是非常重要的比賽,因此特別有海報來展示成果。 |
「傳承正體字之美」。這裡的華文學校必修書法,這些標語都是由學生書寫。 |
這兩張標語是對老師的勉勵,但我覺得學生發自內心尊師重道,這裡的老師雖然非常辛苦,卻受到非常的尊重。 |
這位小帥哥非常受到小女生的歡迎 |
歡迎會結束了依然非常熱絡 |
另外一位小帥哥,女同學搶著和他合照 |
滿星疊大同中學簡介
有關「滿星疊大同中學」,讓我引用學校提供的簡介資料來介紹:『位於泰國北部清萊府的滿星疊(Ban Hiteh)泰文的意思是「石頭爆裂的村莊」,對於泰國人而言,代表那是個酷熱到連石頭都被曬裂、不宜人居的地方,但在中文裡確有著群星滿佈的燦爛意象。不畏現實阻礙,持續推動泰北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是我們心中熾熱燃燒的使命。
中華文化薈萃之地
滿星疊是泰北地區華人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協助泰國政府抗共之後,僑居於此的華人便獲得了泰國籍,即便如此,這群「龍的傳人」仍希望繼續學習中文。於是在張奇夫(昆沙)先生的推動下,滿星疊小學於1968年成立,成為當地第一所華文小學。當時學校只有兩位老師,36位學生以及茅舍教室兩間。
追隨理想,朝大同邁進
1975年三月一日,滿星疊小學更名為滿星疊中文學校,隔年因遷居滿星疊的華人漸多而改設為中學,並聘請當時在美斯樂擔任校長的孫斌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孫校長決定追隨孫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理想,為校取名「大同中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成立至今近50年,大同中學的學生人數也迅速成長,由當年草創時的36位學生,到如今的一千名莘莘學子,學生來源除了華裔之外,還有當地的跨境族群如泰族、傣族、阿卡、拉祜、傈傈、苗、傜等等。縱使學生族裔多元,但來到學校後都是以學習中文做努力,並成為學習上的夥伴,代表學校的理念除了使學生知書達禮之外,也正為促進世界大同的和諧社會盡一份力。
大同中學教學目標
- 發揚中華文化
- 提供學習機會
- 培育有志青年
- 為泰華社會輸送人才』
註:〈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在古代的私塾教育裡是小朋友啟蒙必讀的書籍。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弟子規〉可以說是中華文化裡所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裡修身、齊家的內省功夫,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弟子規全文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