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星疊大同中學」大門 |
|
進入學校的步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飄揚在泰北異域 |
由於第一天去大同中學是晚上,連校門都沒法拍清楚,因此我在離開滿星疊前的1月24日的早上利用空檔再一次前往拜訪拍照。這天是星期六,學校白天上整天的課,因為獨自前往,有別於由學校安排的參觀,讓我有機會用另外一個角度了解學校的況狀。原本學校上課期間是有門禁的,我因為前晚有去拜訪過,剛好碰到一位老師才通融讓我進去。以下就是我在那一小段時間(前後不到一個小時)所獲得的第一手觀察。
這次我是盡量在他們活動的旁邊靜靜觀察,不去干擾他們的活動。學校只在下課時才會開大門,我進去時剛好是下課時間,上課後就改在校區四處走動。
|
這是要進入大同中學巷口的學校指示牌 |
|
上課期間大門不開放,這是幾位遲到的學生在等下課時開門 |
小吃攤(福利社)
學校的校門口有幾間小吃攤,一下課小朋友就往這裡跑。
|
由大門進去的步道。
右邊教室牆壁上寫的是【禮運大同篇】。
|
|
這位是開門讓我進去的保安。 旁邊那一排就是小吃攤,小朋友的最愛。 |
|
蜂擁而至小朋友 |
教室裡的下課即景
|
幼幼班的小朋友 |
|
小朋友排排坐繼續習字 |
|
幼幼班及低年級的教室內都有一小塊活動場所 |
|
華文學校的小朋友其實都很活潑,一點也不會怕生。 |
|
專注 |
教室一隅
|
之前拜訪的志工做的彩繪 |
|
黑板上抄寫的〈弟子規〉 |
|
另外一間教室抄寫的〈弟子規〉 |
|
老師桌上除了作業本外,還有「弟子規、孝經、三字經 易解」讀本。 |
|
英文課 |
|
小朋友利用下課時間畫圖、布置教室 |
|
農曆新年的教室布置。
每間教室都會懸掛或張貼泰皇的肖像。 |
|
農曆新年的教室壁報 |
|
上課了 |
|
上課 |
下課了,小朋友在操場活動
下課時間小朋友除了往福利社跑外,最重要的活動場所莫過於操場。
|
這是在操場邊的「大同之階」,雖然簡陋,我相信對大同中學一定有某種意義。 |
|
高年級男女同學分隊在玩母雞帶小雞 |
|
我猜這些小朋友應該是準備在操場上下一堂課,課本都先排在地上。 |
|
課本 |
校舍
目前大同中學的校舍新舊參差
|
這間老校舍是學校的辦公室 |
|
辦公室正門,對聯很能體現這裡艱苦辦學的處境。 |
|
辦公室內部,這裡也就是教師室。 |
|
辦公室內部 |
|
這棟是由香港華僑捐建,民國一〇二年落成的最新教學樓。 |
|
小學班級的教學樓 |
|
圖書室,使用早期的校舍。 |
|
茅舍教室。大同中學創辦時僅有兩間茅舍,不知道這是不是當時留下來的校舍? |
|
在茅舍教室上課的情形 |
|
學校辦公室前的中、泰國旗。 |
這一次停留的時間不長,但拍照的過程中還是有和小朋友互動,請教他們很多問題。這些互動的過程中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些小朋友的言行舉止非常有禮貌,很難想像他們是在一個曾經幾乎被國際社會四處夾擊的孤軍後裔,而且泰北這個地方算是發展比較落後的偏遠地區。第一次在晚上來時聽到他們齊聲朗誦〈弟子規〉,內心非常感動,在教室遊走時,也看到每間教室老師的書桌上都有一疊「弟子規、孝經、三字經」讀本,我相信這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課程。華人傳統的教育雖然八股,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態度。
兩次短短時間的拜訪,感慨比較深的是台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教育改革現況,一昧的將美國式的教育制度不經消化調整強套到國內的教育,不要說[尊師重道]這樣的觀念已經快蕩然無存,再加上這幾年去中國化的影響,我們反而把中華文化中好的一面慢慢往外推,我在這裡真正感受到什麼叫"禮失而求諸野"。
後記:回台灣後查了資料,瞭解到現在在泰北的這些華人後裔,他們的祖輩都是國共內戰時(1949 年到 1953 年間)從中國雲南撤退到泰國北部的中華民國國軍,堅決反共,現今泰北的各村幾乎都有華文學校,中華文化受到非常大的重視,由於他們的祖輩都是教學教材使用台灣國立編譯館所提供的教材,並學習繁體字。大多數泰北華人嚮往有一天能把子女送到台灣升學讀書甚至於就業,這是當地華人家長們最大的夢想,由於在泰北的華文教育十分重要,僑務委員會並在 1995 年辦理了「泰北專案」,專門協助泰北地區難民學習中華文化。
滿星疊大同中學創立於1975年,由張奇夫先生任董事長,學校內一切費用皆由張董負責,1976年並向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等單位申請立案。1980年學生日漸增多在董事長支持下教室由茅舍改建為瓦房計11間,學年由國小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1983年開始收取學費,但家境困難的學生仍然免收學費。2003年由第九屆校友張明光先生出任校長迄今。
參考閱讀:
維基百科:泰緬孤軍
弟子規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