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0

傳統建築的木結構屋架

二一大地震後集集火車站嚴重傾斜(相片取材自網路)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震毀了無數的建築物。在震央集集鎮有兩座建築物在地震後成為與地震紀念有關的特別景點,一座是集集火車站,另一座是集集武昌宮。這兩座建築經 過地震後都成為斷垣殘壁,不過集集火車站地震後雖然向東傾斜二十三度卻並沒有倒塌,在地方與熱心文化保存人士的奔走搶救下,免於被拆除的命運而採原地、原 貌、原建材的修復古蹟方式復建;然而集集武昌宮則是屋頂整個塌下來根本無法復原重建,因此現在就以地震後的樣貌讓人們體會地震的威力。

集集武昌九二一地震時一樓整個塌陷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就和這一次要介紹的主題有關。地震時搖晃的強大力量對建築物造成很大摧毀力量,集集火車站是傳統木結構的建築,各個構件都是用榫卯聯接成為結構上的軟性聯接,富有韌性而不致於發生斷裂,於是產生了「牆倒屋不塌」因此可以復舊重建。然而集集武昌宮是鋼筋水泥建築,當地震突然、猛烈的衝擊來臨而超出鋼筋水泥可以承受的力量時,支撐的樑柱應聲斷裂,整個房子就倒塌下來,而且也沒有機會復原。
所以在傳統建築裏支撐整個房屋重要的部位是屋架,也就是傳統木架構的樑柱等元件。

位於中國南方的台灣因地域及建材取得容易的關係,最常使用木架為建築骨幹來負擔屋頂重量,而牆壁的作用是用來分別內外,戶牖則是作為出入採光之用。建築的 順序一定是先進行屋架的工程,屋架完成後即可以鋪瓦及進行外檐(牆壁,門,窗等)及內檐(隔斷,屏門,太師壁等)的等裝修以及其他建築種小構件的安裝,最 後才是安置神龕或家具,然後一座建築才可以大功告成。

雖然傳統建築說起來簡單,事實上屋架的木架構卻是許多大小不同的建築構件併裝而成,而且這些拼接完全用榫頭相接而不用鐵釘,可以說是層層相扣。畢竟中國建 築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自然形成一門複雜專門的學問,而我們的祖先亦能夠使用一套合理的營建方式來建造一座美麗的建築,這是它迷人的地方。

屋架木架構的構件說明圖-台北孔廟
屋架木架構的構件到底有哪些?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種:
一、垂直構件,也就是『柱』 ;
二、平行於進深方向的水平構件,也就是『樑』;
三、平行於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稱為『楣』『桁』或『檁』;
四、為輔助性質的小構件,如『斗拱』、『員光』、『雀替』等等。

這其中柱、樑、桁三者是構成的屋架的骨幹,通常大部份的重量,尤其是屋頂的重量均由骨架所承受。這裏大家必須注意到,中國式屋頂並非平頂,而是採取中間高聳而成為斜頂的型狀,而且屋簷的處理也使其能加遠外伸或是翹起,使得建築外觀更為莊嚴;為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靠輔助性的小構件來完成。下一篇會說明這些小構件。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前一篇: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關連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