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後映入眼簾的劉家橋村第一印象 |
劉家橋村也確實有一座橋,上書「劉家橋」 |
導遊只簡單介紹了劉家橋是明清時代由西漢劉邦的兄弟後世子孫所建立的古村落,當我看到一座門屋前寫著「墨莊世第」的堂號時,直覺這個村落的格局非一般古村落可比擬。果不其然由「墨莊世第」的門屋進去後就是這個村莊的祠堂,堂上以紅色木板大書「太祖西漢楚元王之靈位」,兩側則寫滿歷代先祖的名諱。我問了一位老嫗是否可以照相,她回答堂屋可以,祖先牌位不行,因此只拍了大景。貴為世家子孫的祠堂,這裡的擺設算是比較簡陋,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不久前祭拜的痕跡,傳承中國人敬天祭祖的傳統。祠堂前廳有擺放數座棺材,據古代的禮俗,人們對死是非常重視的,一般人到五六十歲便開始為自己準備“前程”,備置棺材,請風水先生選取“風水寶地”,作為 葬身之所。這種禮俗我以前聽過卻從沒看過,這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的。因為不知道有什麼忌諱,我沒有特別拍下這些棺材,只有在一張拍其他物品的相片上不小心拍了角落。我回頭請教導遊,她說當地以前確實有這樣的習俗,將棺材擺在堂屋是很正常的,一點都不忌諱。不過現在大陸規定人過世後必須用火葬,那些棺材大概會一直放在那裡不會使用了。
高大宏偉的建築格局
由於這裡不是什麼觀光景點,沒有導覽圖可以參考,我在村里到處遊走尋找拍照的對象,深刻感覺由建築的規格就可以感受到所謂世家的風格。就像前方與右方這兩座大門深鎖的門,我沒有機會進到裡面參觀,可是由大門就可以看出整座建築的氣派非凡。
這裡是幾座大宅的入口(相片提供:范興) |
大屋
這間是我們進去參觀大宅的大門 |
大宅的第二進。依照建築格局這裡應該是原來的正廳,有兩層樓高。 |
順便為同事介紹傳統建築 |
花窗,部分被破壞 |
破壞的痕跡,左邊可明顯看到雕刻被刀子剷平 |
未被破壞的花窗,可以看出雕工非常精緻 |
天井一角 |
另一側的花窗 |
過水廊的裝飾
|
旁邊用帆布圍著的地方剛好有幾位老人在煮東西,其實當天雖然豔陽高照但室內還是有點冷,他們是一邊煮東西一邊取暖。我與他們閒話家常,並徵求他們的同意拍了相片。
彭城世家
「彭城世家」,另一組房舍
|
餐廳
我們午餐用餐的飯店
|
有關劉家橋村的介紹
在百度百科的「劉家橋」攔目有比較詳細介紹劉家橋村的資料,以下引用部分容:
『劉家橋村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一說明代成化9年),是漢高祖劉邦的胞弟彭城王劉交第六十世孫劉伯常始建。傳彭城王劉交第五十三代劉用謀,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後被敕封鎮守嶽州。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劉元武的陪同下返鄉江西瑞州,途經咸甯時不幸卒于白沙。劉元武在此落居創業,繁衍生息。清朝乾隆年間,第六十代劉伯常,偶爾發現劉家橋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帶小兒子劉如鶴來這裡興基創業。始建老屋、下廠(用於竹麻造紙)、鶴皋學校、石拱廊橋。後由劉如鶴二兒子劉世巨集分支出來做了上新屋,再由劉世宏的曾孫劉大本分支出來做了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
『劉家橋在歷史上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有“墨莊世第”之稱。祖人劉如鶴,號陰皋。有句家訓:“不求富貴在,但願子孫賢”。他非常重視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廠建起後,便建了皋鶴學校,供子孫熟讀賢書。據初步統計,劉家橋幾十戶人家,民國前有舉人2人,貢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咸豐年間,貢生劉炳元和庠生劉毓華,父子倆熟讀經典,知書達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經》扁額。走進劉家大堂屋,扁額高懸,古韻猶存,不失為一大景觀。』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劉家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