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二級古蹟-新莊廣福宮

正前廊柱上一對盤繞在柱子上的「蟠龍柱」
正門前的一對石獅
正門左右兩側的壁賭

左青龍
右白虎
右壁堵石雕-三王來朝。
三王:鳥中之王「鳳凰」;獸中之王「麒麟」;花中之王「牡丹」
左壁堵石雕-三王來朝
註:本座石雕在文章發表時誤以「英雄奪錦」說明,特此更正,並向讀者致歉,同時也謝謝網友指正。
石獅的基座上精緻石雕
我第一次經過新莊廣福宮時天色已經昏暗,以為這只是一間普通的廟宇。第二次再拜訪時才發現它被指定為臺閩地區二級古蹟絕不是浪得虛名,上面幾幅前殿的石雕即可以看出廣福宮該有的地位。

位於新莊廟街的「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註一)為廣東潮州籍人士的守護神,據記載該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 (1780),光緒八年(1882)燬於大火,至光緒十四年(1888)由新竹埔潮籍人士陳朝網發起重建,民國二十五年重修後,改名為「廣福宮」,雖不是新莊最古老的寺廟,卻是唯一的國家二級古蹟,是新莊老街四大古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通常三山國王屬客家人的信仰,新莊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即見證新莊早期移民墾拓有客家人參與。不過在道光年間由於台灣北部閩客械鬥頻繁,潮州人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廣福宮隨客家人聚落遷出而沒落,又因為屬客籍人士崇信的廟宇,在福佬人(閩南裔台灣人)的聚落乏人看顧,但反而顯得清幽寧靜,也因此得以將傳統廟宇的古貌保存下來。

在台灣看慣了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寺廟,新莊廣福宮相對非常樸實無華。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十六日,廣福宮因受附近民宅火災波及而燬,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新竹新埔潮州籍仕紳陳朝網發起潮州屬九縣籍民重建。並由粵匠曾文珍完成,由於當時資金不足,未及施彩畫就逢乙未割臺。』,再加上位於在福洛人聚落的客家廟宇香火不盛,反而讓這間寺廟能夠維持原貌。

廣福宮正門,由於屋頂的裝飾非常簡單,與台灣一般寺廟追求華麗的裝飾截然不同。
屋頂西施脊上簡單的剪黏裝飾
廣福宮正殿,兩旁的牆壁均著白漆,未施任何彩繪。
由內殿外望
廣福宮採用的是縱向發展的三進兩出街屋式廟宇建築,各進連以廂廊代替房間,構成長條形的格局。廟分為三川殿、前中庭與廂廊、正殿、後中庭與廂廊、後殿等部份。廟裡面的石雕、木雕,均為傳統工藝價值極高的作品,特別是屋架、斗拱等大量的木雕則由於未上彩,反而散發出古樸的韻味,非常建議各位同好前往參觀,親自體會。
鰲魚雀替。廣福宮的木雕均未上彩,保持原始樣貌。
鰲魚雀替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斗拱
精美的斗拱結構
二通三瓜斗拱,傳統的大木結構
獅座
斗抱(象座)
螭虎
螭虎拱
正殿木結構的吊藍裝飾,上面分別是麻姑獻壽(右)與南極仙翁(左)
蓮花座形的斗
神龕上的木雕裝飾
神龕兩側的螭虎圍爐窗戶裝飾,中間圓圈內雕刻的是八仙。
後殿是祀奉三山國王夫人和其他次要神祇。供品都是女人的用品,包含多瓶明星花露水。
正殿的石雕天公爐
正殿的供桌
這裡石柱的作法是將柱珠與下半截石柱連成一氣,石柱的上半截再頂上木頭柱。



註一:三山國王為廣東潮州籍人士的守護神,主祀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相傳南宋末年,宋帝躲避元兵追擊,一路逃難至廣東,當地巾山、明山、獨山的神靈化為神兵,擊退元兵,使宋帝倖免於難, 因而得到宋帝詔封為「三山國王」,從此受到當地粵籍百姓的敬順奉祀,成為潮洲地方上的普遍信仰。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3 則留言:

  1. 小弟十分喜歡古建築,其中以中華文化的建築更甚愛好
    雖然我目前還是學生,比較少能跑較遠處
    但每次看您的介紹就令人收穫良多,長知識了!
    謝謝,辛苦您的精闢解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高興你喜歡這些文章。傳統建築是我多年的興趣,我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在地的傳統工藝和文化。請盡量分享,希望讓看過這些介紹的朋友未來在參觀傳統建築時能有更多的體會。

      刪除
  2. 老師您好
    我們是一群對古建築有興趣的成人,但苦無入門之處,請問,方便與您約時間採訪您嗎?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