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馬來西亞霹靂州江沙皇城 建築巡禮

霹靂州蘇丹的皇家清真寺

馬來西亞其實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其中9個州有各自的馬來統治者(蘇丹),這些馬來蘇丹的皇宮也成了各地獨特的風景區。一般前往馬來西亞的旅遊介紹很少提到各地的皇城。

這次的檳城行,也是因為住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同學特別帶我去的皇城瓜拉江沙(馬來語:Kuala Kangsar,簡稱江沙),我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可以可以去參觀的特別區域。江沙皇城是霹靂蘇丹的居城。據相關記載,自18世紀以來,瓜拉江沙一直是霹靂州蘇丹的皇家所在地,直到1876年都是霹靂州的首府。後來由於錫礦的發展帶動了怡保和太平兩地的快速成長和發展,霹靂州的首府便由江沙遷至怡保市,不過江沙仍然保持著它作為國家皇家城市的頭銜和地位。

江沙皇城轄地很廣,我們只去了幾處地標性的建築參觀,因為皇城的特殊性,因此特別做了記錄分享。

2023/12/24

檳城五福書院 墀頭 磚雕裝飾


樓慶西所著的「磚雕石刻」書裡對廣式建築山牆上墀頭的裝飾,以廣州陳家祠堂山牆墀頭為例有詳細的描述:『它的裝飾由屋簷下的盤頭戢簷板開始,一直往下延伸,上下分成幾部分。其中以中段為主,上面雕著各式人物,分別站在門簷和樓台上;中段上下的小塊磚雕有植物花草或博古器物;最下端用豐滿的團花磚雕做結束。這裡的磚雕裝飾在內容上有當地的洋式建築和熱帶花草,雕法上用起伏很大的深雕和透雕,從簷口向下充滿山牆墀頭的一半,這樣的裝飾不僅效果強烈而且富有地方特徵。』

2023/11/18

潮州嵌瓷欣賞(卅九)-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修復記錄

2020年5月臺南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臺南三山國王廟座落於北區西門路三段,是一座近300年歷史的國定古蹟,也是全台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潮州建築。知名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形容,『台灣從北至南的三山國王廟為數不少,但真正忠實反映粵東建築特色者,只有台南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歷年來經過數次的整修,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而能以原來的樣貌保存下來。最近一次在2022年8月開工的整修,據台南市文資處的說明,『修復團隊採用「最小規模解體、最大限度保留」方式施工,舊有瓦片經檢測可留用者均回舖再使用,沒依據的項目不進行臆測性修復』,並將於2023年竣工。

作為剪黏這項工藝的愛好者,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這一次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剪黏(在這棟潮州式的建築應稱為「嵌瓷」)修復成果。2020年我初次拜訪臺南三山國王廟記錄了當時的嵌瓷,品相其實不太好,有多尊人偶的頭已消失掉落、瓷片脫落的狀況比比皆是。但在2023年再次參訪時,我們可以看到嵌瓷的修復盡量維持原作品的樣貌,以灰塑將部分斷裂的部分(特別是人物的頭部)做回去,補上掉落的瓷片,並將整體原來灰塑的背景和部件(例如西施脊上的小獅裝飾)用白灰重新上色。再加上嵌瓷的瓷片稍做整理就會恢復鮮豔亮麗的特色,經過修復的嵌瓷作品在整體外觀上確實好看太多了。

2023/10/28

潮州嵌瓷欣賞(卅八)- 台南三山國王廟 平嵌及水族動物

潮州嵌瓷(也就是台灣的剪粘、剪花)的技藝大概分成平嵌(或稱為'平貼')、浮嵌(浮雕)、立體嵌( 立體圓雕,俗稱「圓身」)等多種手法。台灣的剪粘作品很多,但絕大多數都使用浮嵌或立體嵌的技法,使用平嵌的作品很少看到。臺南三山國王廟連接三川殿和正殿間兩側龍虎壁堵上方的平嵌作品,這兩幅作品可能是目前台灣僅有的潮州嵌瓷平嵌作品。因為位在室內,除了背景的石灰因為發霉而成斑駁的灰黑色外,嵌瓷的外觀和瓷片本身看起來還是保存完好,非常難得。

本篇除了記錄這兩組平嵌作品外,前排房舍屋頂的背面有多組以水族動物來表現的嵌瓷創作,也利用這個篇幅介紹。

2023/10/26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卅七)-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之二


前一篇介紹正立面的嵌瓷作品,因為是門面,所以裝飾主題比較豐富,做工也比較複雜。本篇介紹的是三山國王廟建築背面屋頂上的嵌瓷作品,包含左右次間屋頂背面及正殿相連三間房子的屋頂背面。

這些地方的嵌瓷幾乎都是以「花草植物和鳥類」和「博古圖」這兩類裝飾主題填滿大部分的空間。個人覺得這兩種裝飾主題應該是潮州嵌瓷匠師必備的基本工夫,或許因為一些傳統的吉祥主題(例如正立面的「雙鳳朝牡丹」、「三陽開泰」和「一路連科(鷺和蓮)」)必須遵守一定的製作規範,製作時會有限制,這兩類主題則讓匠師不受限制自由發揮,形成非常豐富多樣的變化。我敢這麼說,潮汕的古建築裡的嵌瓷看到最多的就是「花草植物和鳥類鳥」和「博古圖」作品,我第一次去潮州時就觀察到這一點,在台南三山國王廟這座純粹潮汕風格的建築再次獲得印證。

本篇我就打破慣例不再一區一區介紹,而以「花草植物和鳥類」以及「博古圖」兩類裝飾來介紹這些地方的嵌瓷作品。

2023/10/24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卅六)-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之一

雙鳳朝牡丹,潮州嵌瓷常用的裝飾主題。

臺南三山國王廟是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據記載三山國王廟最早創建的歷史紀錄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而後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與光緒年間又陸續有整修過。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該廟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又經過數次整修後,終於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廟貌。

在歷次整修的過程中,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保存下來,尤其是從嵌瓷(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剪黏」、「剪花」,因為是原來潮州師傅的作品,因此維持以潮州嵌瓷之名介紹)和木雕裝飾都可以看到滿滿的潮味。我將分成幾篇就帶各位朋友欣賞三山國王廟的嵌瓷裝飾。

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嵌瓷作品是早期(時間已不可考)聘請潮汕當地的司傅前來製作,因此完全依照潮州當地的風格,以精湛的工藝製作簡單樸實的作品。和我們習慣看到的台灣寺廟剪黏比較,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屋頂的裝飾相對樸實,主要裝飾區域以屋頂的數條西施脊為核心,另外在垂脊下的牌頭有些簡單的人物裝飾。

2023/09/02

「潮州嵌瓷」何金龍司作品專題

 「剪黏」這項傳統工藝在台灣非常興盛,已經成為台灣寺廟裝飾中很重要的裝飾工藝。剪黏的技藝起源於華南,台灣的剪黏流派則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所謂的「南何北洪」的說法,分別指北部的洪坤福和南部的何金龍;洪坤福司出生於福建廈門鷺江,代表來自福建傳承的剪黏工藝,作品著重形勢,不拘細節;何金龍, 字翔雲,廣東汕頭人,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他為台灣剪黏發展帶來潮汕「潮州嵌瓷」的風格和技藝,作品的特點則是作工精細,使用瓷片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

2019年8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策劃的【跟著堂主去旅行】潮州古建築團前往潮汕地區參訪,第一次見識到潮汕地區驚人的工藝發展,過程中驚嘆連連。由於我長期在紀錄台灣的剪黏,對於前往拜訪在台灣素有「北洪南何」之稱的的南派剪黏祖師爺何金龍大師的發源故鄉自然特別重視,因此這次潮州行我特別用更多的心力去記錄所看到的潮州嵌瓷(剪黏),在這此行看到潮州嵌瓷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收獲滿滿。

本篇集結了數篇介紹何金龍司在台灣及潮汕原鄉所製作的剪粘(潮汕當地稱為嵌瓷)作品的文章。在整理這些拍攝回來的紀錄時,搜索了各種資料,發現台灣介紹金龍司的書籍和網路資訊比較多,遠遠超過大陸對金龍司報導的文章。我們在潮汕所參觀的兩處宗祠由金龍司的設計製作的嵌瓷裝飾確實有精湛的水準,但是卻沒什麼報導,我猜想可能因為潮州畢竟是剪黏的發源地,當地有各種風格不同的派別,名師巧匠也非常多,大家對金龍司在潮州當地所留下來的記憶裡著墨最多的就是金龍司19歲時(西元1899)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並且一舉成名的《雙鳳朝牡丹》。然而當1927年金龍司應聘來台灣為南部幾座寺廟製作剪黏裝飾時,他已經成名28年,年齡也已經45歲,應該是技術最顛峰的時候,因此我們看到台南佳里金唐殿的剪粘作品所展現的技術和功力,被台灣學界和工藝界所推崇與讚許,遂有機會在台灣成為潮式剪粘的開山祖師,並在台灣開枝散葉。

本專題將以我歷年介紹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以及在潮汕時所拜訪的兩大宗祠群「郭厝寮許氏宗祠」和「普寧泥溝村張氏祖祠」的金龍司作品為主軸,集結成一個專題,方便讀友連結閱讀。

2023/09/01

建築裝飾-龍虎堵

淡水福佑宮-雙龍搶珠 壁堵(石雕)
淡水福佑宮-虎子情深 壁堵(石雕)。這隻老虎照型有點Q版。

中國傳統方位觀念,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我們看建築的方位方位的時候是讓自己站在建築的大門由內向外望,前方就是南方,後方就是北方,而左手邊是東方,右手邊就是西方。其實中國人的方位觀與五形、五色都有很大的關連,有一組句口訣可以讓我們把這些關係記得牢牢的: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黃土』
有關中國的方位觀,請參考此篇介紹   
前方南後方北-中國傳統方位的觀念

在傳統建築裝飾裡,左青龍、右白虎幾乎成了台灣道教寺廟一定會有的元素,除了少數的例外,寺廟或是比較正式的官方建築,大門入口兩側的壁堵(或稱為「對看堵」)都會以左龍右虎的裝飾來處理,稱為「龍虎堵」。由於壁堵是牆壁的一部分,龍虎堵最常使用石雕或交趾陶為材質,不過我也看過一些很特別的使用方式,可以展現匠師在製作青龍白虎堵時的創意。中國民間原來也流傳許多與龍、虎有關的神仙、菩薩、故事等,這些素材也經常會被匠師應用,呈現在「龍虎堵」的裝飾作品中。

本篇挑選幾種不同素材所製作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的寺廟如何用不同的創意來各自發揮。

2023/08/27

剪黏工藝欣賞(卅一)-台東天后宮 金龍司與後人作品比較

新舊作品比較,差異非常明顯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高溫多濕的氣候,還有颱風豪雨的侵襲,寺廟所用的傳統建材受到嚴苛的考驗,因此台灣廟宇逐漸形成「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的習慣。台灣的寺廟在整修有很多的時候都是採取「打掉重練」的方式處理,屋頂的裝飾首當其衝,因此當一間寺廟重建時很多知名匠師的屋頂裝飾作品也隨之飛灰湮滅,以局部整修替換的方式不是沒有,只有在歷史比較悠久、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才比較有機會,例如北港朝天宮,而佳里金唐殿也完整保留金龍司所製作的剪粘(當然有經過修復)的案例。

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台東天后宮在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改建,迄一〇二年(西元2013年)落成,這次的大翻修後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換成現代的淋塘作品。所幸廟方還保留下來天后宮正殿前過水廊兩側水車堵上六堵剪粘作品,最早是由金龍司所製作殆無疑義,但後來修復時有一些新的作品看得出來是模仿金龍司的風格,但是工藝的水準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由於新舊作品的工藝水準確實有差異,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看到新舊的對照其實非常有趣,所以專門寫這一篇介紹。

2023/08/26

剪黏工藝欣賞(三十)-台東天后宮何金龍司作品-虎邊水車堵


介紹剪粘大師何金龍的文章總是會提到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另外一座「台東天后宮」則是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中唯一座不在台南縣市的寺廟。

台東天后宮最近幾年才大翻修,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消失,所幸位於正殿前過水廊兩側的水車堵上還保留下部分金龍司的作品。由於是舊作,和週遭鮮豔的裝飾有明顯的區別。作品有修復過的痕跡,而且是經幾次不同時間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新舊作品。據記載王保原司有參與修復,所以還是有大部分的剪粘人物保留金龍司作品的風格,辨識度很高,當然還有幾尊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修復,修得非常粗糙。
目前的作品中,左右兩側各有三堵,每堵又有一大二小三幅作品。這則介紹虎邊(右側)水車堵各堵的作品,除了各堵全貌,後面再分別介紹各堵中金龍司所製作人物的細節。

目前我還沒有去研究各堵所代表的故事,請各位朋友多擔待,因此這幾篇何金龍司剪粘作品介紹,請以純記錄的角度來欣賞這些相片。

剪黏工藝欣賞(廿九)-台東天后宮何金龍司作品-龍邊水車堵


介紹剪粘大師何金龍的文章總是會提到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2021年12月23日我專程前往台東天后宮媽祖廟,完成了何金龍司在台灣作品記錄的最後一塊拼圖。

台東天后宮最近幾年才大翻修,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消失,所幸位於正殿前過水廊兩側的水車堵上還保留下部分金龍司的作品。由於是舊作,和週遭鮮豔的裝飾有明顯的區別。作品有修復過的痕跡,而且是經幾次不同時間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新舊作品。據記載王保原司有參與修復,所以還是有大部分的剪粘人物保留金龍司作品的風格,辨識度很高,當然還有幾尊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修復,修得非常粗糙。
目前的作品中,左右兩側各有三堵,每堵又有一大二小三幅作品。這則先介紹龍邊(左邊)水車堵各堵的作品,除了各堵全貌,後面再分別介紹各堵中金龍司所製作人物的細節。

目前我還沒有去研究各堵所代表的故事,請各位朋友多擔待,因此這幾篇何金龍司剪粘作品介紹,請以純記錄的角度來欣賞這些相片。

2023/08/18

剪黏工藝欣賞(廿八)-台南昆沙宮何金龍作品及屋頂剪粘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局部

何翔雲(本名何金龍,字翔雲)是廣東潮州汕頭人,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時年十九歲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設計鑲嵌的龍鳳錦圖精妙傳神、栩栩如生,技壓群芳,一舉成名。

1927年何翔雲應邀帶徒往台灣傳藝六年,他所製作的剪黏(潮汕當地稱為潮州嵌瓷),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人稱『金龍司』,在日據時代與另一位剪黏名師洪坤福並稱『北洪南何』,即泉州與潮州兩派的剪粘傳承。「北洪」洪坤福來自福建泉州,「南何」何金龍來自潮州普寧,分別為這兩種剪粘流派的開山祖師。

在台期間,『金龍司』的作品有學甲慈濟宮(1927~1929)、佳里金唐殿(1928)、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台南市竹溪寺、台南市昆沙宮(1931)、台東天后宮。本篇即介紹金龍司在台南市昆沙宮尚存的剪粘作品。

台南昆沙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民國六十八年重建時拆除,歷時八載,於民國七十六年重建完成。幸好在重建時尚保存了正殿壁堵上的兩幅何金龍司的作品,分別是龍邊的「演武廳爭霸」(註:我其實不太確定是否這個故事,但我也找不到任何說明,廟公也不清楚),和虎邊的「醉草嚇蠻書」,而且是金龍司原汁原味的作品,證明金龍司確實參與昆沙宮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震災崩塌而重建時的修建。

2023/08/12

西湖武秀才崇達公宅第,上灣福神祠


台灣的傳統建築散落各處,要前往拜訪必須自備交通工具,否則有些地方大慨也不容易到達。還好我喜歡開車,有時在前往預定景點的行程中反而會碰到一些
不預期的景點指標,如果時間許可通常會順便前往參觀。我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拜訪「苗栗縣西湖鄉武秀才崇達公宅第」,以及在宅第旁邊的「上灣福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