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
2014/11/29
鰲魚雀替
![]() |
鹿港龍山寺
|
![]() |
鹿港龍山寺
|
2014/11/25
(轉載) 上海台籍老幹部的來函
這是網路上的一篇文章,這位先生講的內容真的點出了很多事實,卻是我們台灣的媒體很少深入探討的。我雖然只在2010~2013年之間赴大陸工作,這幾年大陸已經有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篇文章所言,卻也大部分是我親眼所見。
建議將這篇文章從頭讀到底,也轉傳給朋友,特別是年輕的朋友。
上海台籍老幹部的來函:
我在陸資(7/1與艾默生合資),
我是台勞,我寫簡體字,我逐漸用大陸的慣用語除了講國語
(北京話)面對客戶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說英文了,
1995年,我被派駐在菲律賓,2001年開始往返大陸,沒想到2013年,我變成真正的台籍幹部,果真“世事難料”。
標籤:
轉載網路文章
2014/09/27
交趾陶
葉王交趾陶作品「憨番扛厝角」- 台南佳里震興宮 |
![]() |
葉王交趾陶作品「憨番扛厝角」- 台南佳里震興宮 |
「交趾陶」在台灣被大量用在寺廟的裝飾,與「剪黏」並為最重要的寺廟裝飾工藝之一。交趾陶是一種多彩、低溫燒製鉛釉軟陶,因大量用於寺廟裝飾,也稱「細仙尪仔」、「廟尪仔」。不過交趾陶因為不容易燒製且製作成本較高,因此剪黏也成為一種取代品,但是在台灣發展至今卻各有特色。
2014/08/16
2014/08/03
合川釣魚城護國禪寺:破壞與建設
![]() |
護國寺正門入口 |
![]() |
護國寺山門,上題「獨釣中原」 |
2014/07/22
台灣寺廟的屋頂裝飾
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寺廟。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目前全台登記有案的寺廟總數逾一萬座,平均每個縣市有近六百座寺廟堂,每個鄉鎮市區有四十座寺廟,而且除了部分山地鄉外,幾乎台灣的每一個村或里都會有自己的廟宇。在這一萬多
座寺廟中,以道教寺廟為最多,佛教次之,其次是一貫道。
![]() |
台灣鄉間村落的四周常看到,事先以水泥整座做好的五營將軍小廟。小廟廟體雖小,作為寺廟象徵的屋頂裝飾一樣不含糊,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間廟。
|
其實近年來新蓋的廟宇都是用鋼筋水泥蓋成的,並不是以傳統的木結構建造,不過寺廟建築的各種外觀裝飾還是都依循傳統的特色,除了現代有些坐落於公寓大廈的廟觀我們必須靠近才能辨別外,不管是名山大剎或是每一個村里的土地公廟,寺廟非常容易辨認出來的,主要就是因為台灣寺廟的屋頂裝飾活潑華麗而且非常顯眼,只要看到屋頂大概就可知道那是座寺廟。不同於宮殿建築裝飾構件均已標準化,寺廟建築的屋頂裝飾以追求美感為主,
故數量、種類及型式非常豐富,且每每因工匠的不同也產生不同的變化。
2014/07/12
何金龍大師及弟子剪黏藝術欣賞(二)
除了佳里金唐殿的剪黏以外,前面提到金龍司與其弟子也分別在南部以及台東的寺廟留有作品,據紀錄在學甲慈濟宮(1927~1929)、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1928)、台南市竹溪寺(1930~1931)、台南市昆沙宮(1931)、台東天后宮等寺廟也分別有其作品。
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學甲慈濟宮在『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學甲慈濟宮在『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劉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本篇讓我們再繼續欣賞比較靠近金唐殿的學甲慈濟宮與佳里震興宮,金龍司與其弟子的作品。
2014/07/01
【台灣俚語】
台語快消失了,和好友們分享老俚語。
* 青暝仔娶某:暗爽
* 乞丐背葫蘆: 假仙
* 放尿攪沙:做堆
* 鴨蛋丟過溝:看破
* 火燒林投:死心
* 乞丐拜墓:卸祖公
* 打不見藥單:註死
* 蚊仔叮卵巴:歹打
* 茶古破孔:漏題(茶)
* 墓仔埔放炮:驚死人
* 戲棚頂的皇帝:做無久
* 蚊仔叮牛角:無採工
* 鹽甕生蟲:豈有此理
* 棺柴裡老鼠:吵死人
* 食紅柿配燒酒:存死
* 鴨母放落埤:一去不回
2014/06/29
何金龍大師剪黏藝術欣賞
![]() |
這組雙龍搶珠及西施脊上的一對鳳凰, 金龍司剪粘製作手藝高超可以由此看出端倪。 |
![]() |
鳳凰的尾巴各有八條,而每一條尾巴使用超過200片以上的玻璃片。特別要說明的是,裝飾的位置在屋頂,經過八十餘年(1928迄今)的風吹雨打、颱風地震,依然沒有損壞靜靜的在那裡發光發亮。 |
何金龍是廣東潮州汕頭人,他所製作的剪黏,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人稱『金龍司』,在日據時代與另一位剪黏名師洪坤福並稱『南何北洪』。
2014/06/28
四川省博物館 「張大千大風堂」 展廳
盛唐菩薩頭像(註)
|
佛教故事大型畫作 |
大陸各省省會均設有省級博物館,且實施免費參觀政策。在大陸各處景區收費越來越貴的現象下,這些有著豐富收藏公立的博物館是非常值得前往參觀的處所。
『四川省博物館創建於1941年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館”更名為“四川博物館”。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作為省級的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當然沒有例外是一所有非常豐富收藏的館所,其中有一間名為 ”大風堂”的展廳,是為張大千作品的專門陳列館。四川省博物館是大陸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餘件。
2014/06/21
2014/06/17
2014/06/14
武當山玉虛宮廣場的武術教學
練武練得雙頰泛紅的小朋友 |
2014/06/13
2014/06/05
朝天宮12扇門神:天干、地支、24節氣神
北港朝天宮 十二扇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 門神彩繪:古蹟修復的範例
2014年一月分的時候我看到台灣光華雜誌一篇報導,科學操刀──寺廟彩繪風華再現(2014/01/08),內容是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簡稱文資中心),成立的一支科學修復團隊,採用科學儀器與方法,重現國寶彩繪畫師們的作品風采。迄今完成的兩件修復案,一件是潘麗水所畫的高雄代天宮巨幅山水壁畫,另一件是陳壽彝所畫的雲林北港朝天宮12扇門神。這個報導吸引我,因為台灣現在已經可以用「古蹟修復」的方式搶救繪畫文物了。
2014/05/31
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 |
標籤:
傳統建築
2014/05/23
2014/05/17
剪黏藝術欣賞(二) 台北保安宮(續)
保安宮屋頂使用傳統剪黏裝飾主要座落在主建築的三大殿:主殿、前殿(拜殿)、後殿,以及兩側鐘鼓樓。另外近年先近年新修建的凌霄保殿則使用北方式的屋頂形式,以琉璃瓦覆蓋為主,就沒有使用南方式的剪黏來裝飾屋頂。前面一篇介紹了主殿、前殿(拜殿)的剪黏,這一篇我們接著再介紹後殿、鐘鼓樓以及比較特別的內容。
後殿正面
後殿正面
後殿正面,也是雙龍搶珠,不過此處的龍珠是火龍珠,外面有熊熊的火焰。 |
![]() |
此處的脊飾以交趾陶製作,主題是北極仙翁+八仙 |
![]() |
以藍色來表現龍的身體是比較少見的作法 |
後殿背面
![]() |
後殿背面,此處的脊飾以交趾陶製作,主題是人物戰馬,需要再請教專家這個故事的內容。 |
![]() |
這一對吐水的鴟吻,顏色鮮豔,造型也特別。 |
![]() |
中脊脊飾再次使用豐富的水族動物 |
![]() |
龍龜及麒麟,都是神話吉祥動物 |
![]() |
喜上眉梢,可以看出師匠師高超的技藝 |
剪黏裝飾通常大量用於屋頂,另外牆壁上的水車堵也是另一處常可以看到剪黏的區域。保安宮正殿背面的水車堵上有一組剪黏裝飾,以瓷碗片表現花果靜物以及博古圖。當我們到後殿拜拜時就可以很容易看到這些內容。
![]() |
這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部分素材使用碗的破片製作 |
鐘鼓樓
保安宮興建時是以對場作拼場,鐘樓與鼓樓分別由不同匠師主持興建,屋頂裝飾各有千秋。
![]() |
鐘樓 |
![]() |
鼓樓 |
垂脊上的人物戰馬
屋頂垂脊的前緣通常都會以忠孝節義歷史故事以及人物戰馬來表現,稱為「牌頭」。匠師巧妙的利用剪黏將一個故事濃縮在一幅立體的圖像中,讓屋頂看請來非常熱鬧。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