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為什麼我們可以一眼就能認出中式建築?

上面這一棟建築是位於台北市臨沂街,是已經歇業的著名餐廳「馥園」,因為其屋頂的飛簷,我們直覺的知道這是一座中式建築。中式建築因為其屋頂的形狀非常有特色,因此可以輕易的與西方建築區別出來,這是我們漫步街頭時常有的經驗。

中式建築的屋頂形式
梁思成對中國建築的屋頂下了註腳:屋頂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莊嚴無比、華麗無比的部份』(梁思成:古建築論叢),這個註解說明了屋頂在中國式建築的重要性。中式建築的形式非常多樣,隨著地域的氣候及人文,屋頂演變的樣式就非常多元了。下圖就是在博物館中整理出來的屋頂形式,若是有機會到大陸各地遊走,應該還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形式。也因為這些屋頂的獨特性,得以和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建築有所區別,也讓我們一眼可以辨認出來這是不是一座中式建築。
不同形式的中式建築屋頂,攝於武當山博物館。

雖然中式建築的屋頂形式那麼多樣,但在台灣可以看到的形式並不多,這當然和地域有關。台灣早期主要的移民以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以及客家人為主,移民到台灣後所蓋的建築自然用原鄉的建築風格和形式複製過來,一般的民居絕大多數都是閩南式紅磚屋或是客家小巧玲瓏的南方建築。

而在台灣各地遍佈的寺廟,是最能明顯辨識的建築形式。台灣除了佛教、道教的信仰之外,民間信仰(如媽祖、王爺等的祭拜)更是興盛,因此讓這些寺廟建築、宗祠,除了出現幾座廣式(現均已不存)、潮州式(現僅存台南三山國王廟)外,也幾乎都是重視屋頂裝飾的閩南式建築,只要看到華麗的屋頂就能夠輕易的辨識出來。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後,大型的公共建築開始使用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雖然是用鋼筋水泥取代木結構,但是外觀謹守中式建築的規範,屋頂採用廡殿或重簷歇山形式,自然很容易就知道這是中式建築。除了大型公共建築外,甚多光復後才新建的佛寺也會採用歇山重簷的形式。甚至有著名的建築,外觀雖然已經過變化改良,但是在屋頂的設計上卻還是充分的運用中式建築的元素,其所展現的中式建築特色同樣很容易識別。
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具備中式建築意象的現代建築。
著名的媽祖廟「鹿港護聖宮」完全用玻璃建照,卻能完全展現中式建築的意象。

若以屋頂的形式來分別,台灣常見的樣式可分成主要的三大類: 一. 宮殿式建築、二. 寺廟建築、三. 一般民居建築,至於前面介紹的蘇式建築「馥園」在台灣是少數的特例。這三類建築的屋頂各有其特色,本篇就以幾座大型公共建築、寺廟及古民宅來介紹幾種在台灣常見的中式屋頂樣式。分別介紹如下:

一、宮殿式建築:
在台灣主要用於重要的(國家級)公共建築,具代表性的如台北忠烈祠、圓山大飯店、故宮博物館、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等。 台灣本無此種宮殿式建築,所有這類建築均是在台灣光復後興建的。此類屋頂的特色,由正面觀之,其殿頂的正脊(屋頂最頂端的脊)為一個直的線調,其餘各脊的線條簡單。宮殿式建築屋頂要表現建築物的莊嚴,基本上是比較少有太多的裝飾的,只有在正脊的兩側及屋脊尾端有脊飾,而且脊飾的安排也有一定規格(正吻,仙人走獸等,另文介紹)。 屋頂覆瓦通常使用黃色琉璃瓦,黃色是明清朝代以後皇帝的代表色,看起來非常莊嚴隆重,當然也有使用藍色如中正紀念堂或綠色的例子。 在台灣各地可以看到的此類建築屋頂形式則以重檐廡殿及重檐歇山為主,是傳統建築屋頂形式等級最高的兩種。廡殿是前後左右成四坡的屋頂,歇山則是兩段式,下方為廡殿,等級則次於廡殿。
重檐廡殿:國家戲劇院、台北忠烈祠大殿為代表
重檐歇山:國家音樂廳
屋脊的仙人走獸等裝飾
重檐歇山:圓山大飯店
近年修建的佛寺,屋頂採歇山重簷的形式以顯莊嚴。
二、 寺廟建築:
台灣的寺廟非常多,因此到處可看到此類建築。寺廟建築的屋頂特色是此類屋頂的正脊通常以燕尾脊(正脊成曲線向上揚起而尾端分叉為兩支,形似燕尾,故名之)表現。
其實若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中式建築的屋頂是由許許多多的弧線組成,特別是寺廟的屋頂尤其明顯,這是中國建築獨特之處,也是我們一眼可以辨認出來的關鍵。早期在蓋寺廟時由於民生較為貧困,故其屋頂裝飾非常樸實,頂多就是一組雙龍裝飾,特別是佛寺有時就沒有任何裝飾。至於近代新建或翻修的寺廟,由於中國人敬神觀念使然,覺得寺廟既是神佛的居所,裝修的越漂亮表示敬神的心意越虔誠,故其屋頂裝飾亦極盡華麗之能事。通常香火越鼎盛的寺廟,其屋頂便越華麗,下面的比較圖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們的不同。
台灣寺廟建築一:三峽祖師廟

台灣寺廟建築二:一級古蹟 鹿港龍山寺(山門)

近年修建的寺廟,屋頂裝飾華麗、色彩豐富 - 淡水清水祖師廟
淡水鄞山寺
請參考另一篇文章,有更多台灣寺廟屋頂的介紹。

台灣寺廟的屋頂裝飾


三、 一般民居建築:
與前兩種屋頂形式比較,民居建築的屋頂相對比較樸素。民居建築的屋頂通常甚少裝飾,屋頂的覆蓋一般均使用黑色的皮瓦。台灣亦有許多著名的的民居建築亦會使用燕尾脊裝飾,只有沒有像寺廟那麼誇張,例如台北林安泰古厝、板橋林家花園等。台灣的民宅屋頂通常都會使用
燕尾脊,早期的說法是燕尾脊限定曾當官或曾獲功名的人家才可使用。後來去了一趟泉州,發現當地的民宅幾乎都具備燕尾脊,也難怪台灣的閩南式民居,只要稍微富有的人家在蓋房子時都會使用燕尾脊。
民居建築代表:林安泰古厝(濱江路)
新埔西河堂 客家民居
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厝


首次發表:   2029/01/31
第二版發表:2024/08/29


前一篇:前方南後方北-有關中國傳統方位的觀念
下一篇:介紹台灣傳統建築的入門書與工具書

關連閱讀:
宮殿式建築上的「仙人走獸」


2025/08/21

前方南後方北-中國傳統方位的觀念

陝西歷史博物館 漢 四靈獸瓦當

位於北半球的中國,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從南方照射過來,而冬天的寒風則是由北方而來,因此中國歷代主要建築總是採取『座北朝南』的方位,將大門開在南方以吸收陽光避開寒風,這個方式使得建築的方位有了一個準則。中國傳統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

2025/08/18

霞海城隍廟 正立面交趾陶作品

「陣頭」之八家將

台北市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座落於最繁榮的迪化老街之上,從1859年落成迄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寺廟之一。而它創建的歷史雖不算長,但卻一直維持初建時的廟宇格局,而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反而使其廟宇建築保存相當多清代街屋式廟宇的特色。近年在列入古蹟之後,霞海城隍廟在專業的修復工程之下,更突顯出廟宇小巧而典雅的特色,廟宇建築結構雖然單純,各種建築裝飾也顯得較為樸素,但卻不失精緻。

霞海城隍廟的建築規模不大,卻保存了大量的民間裝飾工藝作品,交趾陶、剪粘、泥塑、彩繪,不乏知名藝師的作品,是台北是內一處民間工藝藝術的寶地。喜歡古建築裝飾工藝的朋友除了去參拜外還可以在城隍廟裡欣賞這些工藝傑作。

本篇介紹霞海城隍廟正立面多組交趾陶作品。

左護龍山牆「陣頭」

霞海城隍廟左護龍山牆有一組大型的交趾陶作品「陣頭」,把迎城隍廟會時的陣頭表現得淋漓盡致,所塑造的團體包含有鼓吹班、舞獅、八家將、七爺八爺、轎班等完整呈現出來,人物表現活靈活現,可惜的是現有資料找不到作者的資訊。

「陣頭」作品位於左護龍山牆的水車堵
「陣頭」全圖

這幅作品廟方已經用玻璃保護,也因為罩著玻璃拍攝時容易反射外面物品的反光,只能盡量挑比較清楚的畫面來分享。

廊牆交趾陶作品 麻姑仙翁和八仙

霞海城隍廟由於建築規模較小,裝飾就集中在殿內的牆面,包含拜殿與正殿的壁堵,以及拜殿山牆的墀頭以及廊牆。

做為入口處,拜殿山牆上的墀頭以及廊牆都是以交趾陶加以裝飾,引述官網的記載:『左側墀頭主題為「南極星輝」,右側墀頭主題為「麻姑獻壽」,為陶瓷藝師兼建築修復營造師王正雄先生的作品,做工精細,是廟中十分精緻的裝飾作品。』


同樣引述官網的記載:『拜殿左右廊牆寬度不大,在長條幅形的身堵上也以交趾陶加以裝飾,主題為八仙人物,左右廊牆各分佈四尊。』

這兩處位於入口的的交趾陶人物與景物交錯,尤其是八仙配合長條的形狀將八仙巧妙佈局,拜訪霞海城隍廟不妨注意觀賞。


屋頂裝飾

寺廟的裝飾當然不能少了屋頂的裝飾。霞海城隍廟的屋頂裝飾相對儉樸,和一般寺廟大量運用剪粘相比,此處的裝飾材料則以交趾陶為主,比例比剪粘還高。正面拜殿上正脊以剪粘製作的雙龍搶珠為主題,西施脊上則以交趾陶製作的八仙和南極仙翁佔據了視覺的焦點,而牌頭的部分也是交趾陶的戲齣人物,大量交趾陶的應用,和廟內其他裝飾相呼應。

西施脊上的仙翁及八仙,寺廟屋頂的西施脊很常見的主題。
牌頭的裝飾也是具備完整景物的劇齣人物

由於廟的後面被其他建築包圍,寺廟背部屋頂無法拍攝就少了記錄。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粘專題):

2025/08/16

剪黏工藝欣賞(四一) -霞海城隍廟 內殿剪粘、交趾陶作品

陳天乞 祈求吉慶 剪粘

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爾後在本地落地生根,成為台北城的守護神。霞海城隍廟座落於最繁榮的迪化老街之上,從1859年落成迄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正如台灣許多位於傳統聚落街區的廟宇一般,侷限於街區建築的地坪不夠寬闊,再加上大稻埕地區一向注重經濟的特殊社會風氣,而使得無法像位於郊區之寺廟一般,能有較為寬敞的廟宇空間。自咸豐年間在創建以來,雖然本身並沒有巍峨的廟貌,但因其「雞母穴」般的平易近人,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寺廟之一。而它創建的歷史雖不算長,但也因為與大稻埕地區以及迪化老街的發展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連,再加上一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初建時的廟宇格局,而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反而使其廟宇建築保存相當多清代街屋式廟宇的特色。近年在列入古蹟之後,霞海城隍廟在專業的修復工程之下,更突顯出廟宇小巧而典雅的特色,廟宇建築結構雖然單純,各種建築裝飾也顯得較為樸素,但卻不失精緻,又留下了當代傳統建築許多出色匠師的作品,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大廟的主要特色。

據霞海城隍廟官網上的說明:『霞海城隍廟在建築上一如台灣常見的民間信仰廟宇般,具有濃厚的閩南式建築裝飾風格,但由於廟宇建築本身規模不大,內部空間狹窄,本就不適於做過度的裝飾;再加上霞海城隍廟的創建乃屬篳路藍縷中的成果,而歷年來在發展上又多注重動態方面的祭典活動,較少注重建築物本身的裝飾。故霞海城隍廟自初建以來,雖然歷經幾次大小整修工程,建築結構與空間配置也有所異動,但在廟宇建築裝飾上,一直保持較為樸素之風格...』

霞海城隍廟雖然規模不大,卻保存了大量的民間裝飾工藝作品,是台北是內一處民間工藝藝術的寶地。也因為位於台北市內,多次在不同時間前往拜訪,記錄了不少作品,將分篇介紹說明。本篇介紹霞海城隍廟正殿(實際上是連著拜殿的神明殿)內部剪粘和交趾陶作品。

殿內兩側壁堵 陳天乞 祈求吉慶 剪粘
城隍廟殿內兩側壁堵有一組大型剪粘作品,是剪黏名師陳天乞(1906~1991)司阜的作品。位於左側龍邊的壁堵是一位將軍騎著獅子,手執旗和球,代表祈求(諧音),位於右側虎邊則是一位騎著白象的將軍,手執戟和磬,代表吉慶(諧音)。陳天乞司阜是洪坤福派下的五虎將之一,其作品在工藝界有非常高的評價。也多虧廟方用心保護,各位朋友到台北霞海城隍廟拜訪時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一組作品,一大樂事也。

將軍執旗和球,寓意「祈求」

將軍執戢和磬,寓意「吉慶」

我想要補充一下個人的觀察:這組作品的將軍所穿的甲冑在腹部保護處分別做了一隻虎頭,並且採用了「摃槌」和「甲毛」工法,這是潮州嵌瓷裝飾表現武將的標準作法。陳天乞司阜是來自閩南的洪坤福派下的五虎將,閩南派的剪粘重氣勢,原來並沒有使用來自潮州的「摃槌」和「甲毛」這種細工。1927年何金龍司在佳里金唐殿所製作的潮州派嵌瓷作品用了大量的摃槌和甲毛(以及其他的剪粘技法),也讓台灣的剪粘匠師紛紛仿效,於是台灣的剪粘得以融合閩南剪瓷雕與潮州嵌瓷的特點,發展出一套台灣剪粘自己的風格。各位朋友如果有機會前往閩南(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拜訪時,可以注意看看比較這些地方剪粘作品的差異。

拜殿水車堵 剪黏 
霞海城隍廟拜殿左右牆面上方水車堵各有一組剪黏作品,霞海城隍廟官網這樣記載這兩幅作品:『拜殿左右牆面上方各有一方左右方向的剪黏水車堵,是昔日重修時的作品,作品雖已被油煙燻黑,但仍保存完整,主題為三國演義與封神演義中的故事,為戰爭場面的「武齣」作品。』
左龍邊水車堵剪黏作品

右虎邊水車堵剪黏作品

霞海城隍廟拜殿與正殿相連,並妥善保存陳天乞司在民國26年(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所製作的剪黏「祈求、吉慶」堵,以及正殿兩側的泥塑龍虎堵,水車堵上的這兩組作品剪粘人物的頭像似乎也和陳天乞司的風格很像,我很好奇這兩組剪粘作品是否也是陳天乞司同一時間所做?我問了陳世仁老師,也無法確定原作是否為陳天乞司,在民國60年(1971年)以後修復確定已不是原作。

正殿牆壁龍虎壁堵
正殿牆壁左右兩側的中央各有一堵大型泥塑壁堵裝飾,左龍右虎。據官網的記載是在民國26年(西元1937年)時期重修霞海城隍廟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龍堵落款「老合成商行林再生寄附」,虎堵落款「製造人陳天乞」,作品之構圖、神韻皆屬上乘。這組作品近年重修時又重新施以彩繪。

陳天乞司是民國初年來台的著名同安匠師洪坤福的大徒弟,其匠藝頗得乃師真傳,也是洪坤福派下著名的五虎將之一,這一組作品和本篇介紹的「祈求吉慶」剪粘作品,都是陳天乞司留下的國寶級文物。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粘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