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蹟修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蹟修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08/17

木對聯修復記錄 @檳城五福書院


2023年11月第二次拜訪檳城五福書院時,向廟方的人員請教了一些問題,和廟方的人員聊得很愉快,更幸運的是看到工作人員正好在修復木對聯。這是一對其實已經被蟲蛀很厲害的木製對聯,有一片剛剛修好、上漆完正在晾乾,另外一片正要開始修復,因此得以對這一塊木對聯的修復做記錄。我不是古物修復的專家,我也不清楚這樣的修復方式是不是正確,雖然成品的表面不像新作的那麼平滑,但看到修復的成果,確信這對木對聯在修復後又恢復當時的風華。

我大概問了一下,整個過程有以下的步驟,因為時間的關係,第一個步驟已經事前處理,後面的程序又需要更長的等待才能時間完成,不過還是很幸運記錄到中間的程序。

2024/03/23

中式古建築的基本裝飾元素


這一篇是整理本部落格與古建築裝飾有關文章的簡介資料,每一單元都附上文章連結,方便閱讀。
本篇發表於 2013/01/01,因為陸續寫了多篇建築裝飾的文章,因此依照我的習慣整理成一篇匯總,分類簡介並連結本部落格中已經發表的文章。2013年以前我的相片都是早期拍攝的,數量少,而幻燈片翻攝的效果也不好,現在回頭看以前寫的文章圖片乏善可陳。近年來因為數位相機更方便、效果也較佳,再加上也勤於到處參訪,因此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多,尤其是剪粘方面的素材、文章更多,因此重新整理此篇,增加新的文章連結及相片,讓內容更豐富。
至於早期的文章,或許我會再重新處理,至少可以加上更多的相片,向近期文章的風格靠近。


屋頂

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宮殿建築(重檐殿及重檐歇山);
二、寺廟建築(燕尾脊,弧線組成);
三、一般民居建築(民屋建築的屋頂通常甚少裝飾,屋頂的覆蓋一般均使用黑色的皮瓦)




屋頂的裝飾

l   宮殿式建築琉璃瓦,正吻(又稱龍吻),垂獸, 仙人走獸(由下而上排列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猊 音泥)、狎魚(狎 音霞)、獬豸(音謝至)、斗牛、行(音航十)]共十種及最前端騎鳳的仙人),以及寶頂。
l   寺廟與民居: 特別是中國南方和台灣的寺廟以及民間建築的屋頂裝飾以追求美感為主、故數量、種類及型式較為豐富。常見的裝飾有雙龍搶珠(龍與寶珠)、雙龍護塔(龍與寶塔)、雙鳳、福祿壽三仙,人物戰馬、寶珠、寶塔、麒麟、龍首及其他代表吉祥的動物、人物山水、花草等等。這些裝飾的做法則有所謂的剪黏、交趾陶、泥塑等。
在本部落格中介紹大量的剪粘裝飾,由於
剪粘裝飾最常用於屋頂,所以大部分剪粘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視為屋頂裝飾的介紹。
l   孔廟的通天筒

2023/11/18

潮州嵌瓷欣賞(卅九)-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修復記錄

2020年5月臺南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臺南三山國王廟座落於北區西門路三段,是一座近300年歷史的國定古蹟,也是全台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潮州建築。知名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形容,『台灣從北至南的三山國王廟為數不少,但真正忠實反映粵東建築特色者,只有台南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歷年來經過數次的整修,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而能以原來的樣貌保存下來。最近一次在2022年8月開工的整修,據台南市文資處的說明,『修復團隊採用「最小規模解體、最大限度保留」方式施工,舊有瓦片經檢測可留用者均回舖再使用,沒依據的項目不進行臆測性修復』,並將於2023年竣工。

作為剪黏這項工藝的愛好者,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這一次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剪黏(在這棟潮州式的建築應稱為「嵌瓷」)修復成果。2020年我初次拜訪臺南三山國王廟記錄了當時的嵌瓷,品相其實不太好,有多尊人偶的頭已消失掉落、瓷片脫落的狀況比比皆是。但在2023年再次參訪時,我們可以看到嵌瓷的修復盡量維持原作品的樣貌,以灰塑將部分斷裂的部分(特別是人物的頭部)做回去,補上掉落的瓷片,並將整體原來灰塑的背景和部件(例如西施脊上的小獅裝飾)用白灰重新上色。再加上嵌瓷的瓷片稍做整理就會恢復鮮豔亮麗的特色,經過修復的嵌瓷作品在整體外觀上確實好看太多了。

2023/10/28

潮州嵌瓷欣賞(卅八)- 台南三山國王廟 平嵌及水族動物

潮州嵌瓷(也就是台灣的剪粘、剪花)的技藝大概分成平嵌(或稱為'平貼')、浮嵌(浮雕)、立體嵌( 立體圓雕,俗稱「圓身」)等多種手法。台灣的剪粘作品很多,但絕大多數都使用浮嵌或立體嵌的技法,使用平嵌的作品很少看到。臺南三山國王廟連接三川殿和正殿間兩側龍虎壁堵上方的平嵌作品,這兩幅作品可能是目前台灣僅有的潮州嵌瓷平嵌作品。因為位在室內,除了背景的石灰因為發霉而成斑駁的灰黑色外,嵌瓷的外觀和瓷片本身看起來還是保存完好,非常難得。

本篇除了記錄這兩組平嵌作品外,前排房舍屋頂的背面有多組以水族動物來表現的嵌瓷創作,也利用這個篇幅介紹。

2023/10/24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卅六)- 台南三山國王廟 嵌瓷之一

雙鳳朝牡丹,潮州嵌瓷常用的裝飾主題。

臺南三山國王廟是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據記載三山國王廟最早創建的歷史紀錄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而後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與光緒年間又陸續有整修過。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該廟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又經過數次整修後,終於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廟貌。

在歷次整修的過程中,慶幸的並沒有大肆破壞原來的裝修,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保存下來,尤其是從嵌瓷(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剪黏」、「剪花」,因為是原來潮州師傅的作品,因此維持以潮州嵌瓷之名介紹)和木雕裝飾都可以看到滿滿的潮味。我將分成幾篇就帶各位朋友欣賞三山國王廟的嵌瓷裝飾。

三山國王廟屋頂的嵌瓷作品是早期(時間已不可考)聘請潮汕當地的司傅前來製作,因此完全依照潮州當地的風格,以精湛的工藝製作簡單樸實的作品。和我們習慣看到的台灣寺廟剪黏比較,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屋頂的裝飾相對樸實,主要裝飾區域以屋頂的數條西施脊為核心,另外在垂脊下的牌頭有些簡單的人物裝飾。

2023/08/27

剪黏工藝欣賞(卅一)-台東天后宮 金龍司與後人作品比較

新舊作品比較,差異非常明顯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高溫多濕的氣候,還有颱風豪雨的侵襲,寺廟所用的傳統建材受到嚴苛的考驗,因此台灣廟宇逐漸形成「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的習慣。台灣的寺廟在整修有很多的時候都是採取「打掉重練」的方式處理,屋頂的裝飾首當其衝,因此當一間寺廟重建時很多知名匠師的屋頂裝飾作品也隨之飛灰湮滅,以局部整修替換的方式不是沒有,只有在歷史比較悠久、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才比較有機會,例如北港朝天宮,而佳里金唐殿也完整保留金龍司所製作的剪粘(當然有經過修復)的案例。

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台東天后宮在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改建,迄一〇二年(西元2013年)落成,這次的大翻修後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換成現代的淋塘作品。所幸廟方還保留下來天后宮正殿前過水廊兩側水車堵上六堵剪粘作品,最早是由金龍司所製作殆無疑義,但後來修復時有一些新的作品看得出來是模仿金龍司的風格,但是工藝的水準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由於新舊作品的工藝水準確實有差異,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看到新舊的對照其實非常有趣,所以專門寫這一篇介紹。

2023/08/26

剪黏工藝欣賞(廿九)-台東天后宮何金龍司作品-龍邊水車堵


介紹剪粘大師何金龍的文章總是會提到金龍司在台灣承做過的作品在原台南縣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原台南市的「竹溪寺」、「昆沙宮」以及「台東天后宮」,其中將軍苓仔寮保濟宮的作品已經完全拆除不復存在,竹溪寺的作品據說已由私人收藏。2021年12月23日我專程前往台東天后宮媽祖廟,完成了何金龍司在台灣作品記錄的最後一塊拼圖。

台東天后宮最近幾年才大翻修,外觀和台灣現在到處看得到的新式寺廟沒什麼兩樣,原本在屋頂的作品完全消失,所幸位於正殿前過水廊兩側的水車堵上還保留下部分金龍司的作品。由於是舊作,和週遭鮮豔的裝飾有明顯的區別。作品有修復過的痕跡,而且是經幾次不同時間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新舊作品。據記載王保原司有參與修復,所以還是有大部分的剪粘人物保留金龍司作品的風格,辨識度很高,當然還有幾尊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修復,修得非常粗糙。
目前的作品中,左右兩側各有三堵,每堵又有一大二小三幅作品。這則先介紹龍邊(左邊)水車堵各堵的作品,除了各堵全貌,後面再分別介紹各堵中金龍司所製作人物的細節。

目前我還沒有去研究各堵所代表的故事,請各位朋友多擔待,因此這幾篇何金龍司剪粘作品介紹,請以純記錄的角度來欣賞這些相片。

2023/06/13

剪黏工藝欣賞(廿七)-大甲文昌祠 新舊作品記錄


 2015年11月我第一次拜訪大甲文昌祠,當時屋頂搭上保護鐵棚正在進行整修,屋頂上的剪粘作品在該次整修中拆掉重做。鐵棚下光線很暗,但習慣使然我還是將當時屋頂上的剪粘作品拍照做了記錄。今年 (2023年) 我再一次去拜訪大甲文昌祠,這時的屋頂剪粘作品已經煥然一新。

早期的相片塵封已久,本來有可能繼續沈睡,因為這此拜訪後整理發表大甲文昌祠的裝飾創作,因此剪粘舊作便也一起整理出來展示。

很慶幸能夠拍到這些舊作的紀錄,雖然因為鐵棚下光線很暗以致拍攝的效果不好,勉強用後製把亮度加強,但顏色顯然還是有些失真。這些作品用簡潔的瓷片來塑型,沒有太清楚的細節,儉樸的可愛,個人蠻喜歡這些作品,因此再次以部落格文章整理分享,同時也把新的屋頂剪粘一併呈現,成為難得的比較記錄。我在稍做比較後,發現新的作品應該是沿襲舊作的題材重新製作,因此本篇就依每項題材新舊併陳來介紹。舊屋頂剪粘作者找不到記錄,新的屋頂剪粘則是由工藝師董添益製作落款。

2022/06/19

笨港水仙宮 「影塑」 作品欣賞之二

這一篇介紹笨港水仙宮幾幅比較斯文的小品影塑,以及一幅「富貴圖考」作品。

「影塑」是一種堆灰的壁塑工法,以半立體方式表現人物造型,人物的身體稍微浮出牆面,頭部則更加突出,完成後再由彩繪師上色,是堆花與彩繪結合、具有立體效果的壁畫工藝,匠師稱為「半浮仔」。笨港水仙宮的影塑作品共有十二幅,堆花部分是由彰化師江清露師所做,再由陳玉峰彩繪,由兩位大師組合的作品是全台僅見。

另一篇介紹水仙宮大型 影塑作品,請點擊以下連結:
笨港水仙宮 「影塑」 作品欣賞之一

2022/06/18

笨港水仙宮 「影塑」 作品欣賞之一


笨港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是國定二級古蹟。

笨港水仙宮有一項非常有特色的裝飾作品,它是一種堆灰的壁塑工法,以半立體方式表現人物造型,人物的身體稍微浮出牆面,頭部則更加突出,完成後再由彩繪師上色,是堆花與彩繪結合、具有立體效果的壁畫工藝,匠師稱為「半浮仔」,在介紹笨港水仙宮的文章則以「影塑」稱之。笨港水仙宮的影塑作品共有十二幅,堆花部分是由彰化師江清露師所做,再由陳玉峰彩繪,是在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整修時所完成。雖然在其他地方(如北港朝天宮)也可以看到這種型態的作品,但水仙宮作品數量之多為全台少見,更重要的是兩位大師的組合那更是全台僅見。

2020/10/06

剪黏工藝欣賞(廿三) -金山慈護宮 門樓剪黏

金包里慈護宮門樓上面的裝飾

新北市金包里(金山)慈護宮是一座已有200多年歷史古廟,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於2019年6月17日受新北市文化局列管為「歷史建築」,但因年久失修,每逢大雨就多處漏水,廟方於是規劃修建,於2020年3月17日和建築師簽約進行規劃設計。

今年五月我走北海岸路過金山時有繞到慈護宮去拍照,不過當時因為疫情關係寺廟裡面管制較嚴,我就沒有進到廟內,因此只在外頭拍照屋頂以及門樓的裝飾。近日聽聞金包里慈護宮已經開始重建,門樓也已拆掉準備建臨時的場所。當時拍的相片已經成為歷史,因此整理出來作為記錄留存。

這些剪黏作品使用玻璃為材料,其實目前的狀況已經脫落的很嚴重,再過一些時間恐怕也得重新修建。雖然這座門樓目前已經不再存在,但還是在2020年用相片見證了一個曾經存在過的的剪黏工藝。

2018/07/14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一):泉州文廟及周邊民居

泉州文廟外圍牆。我是清晨的時候去的,早上的陽光斜照在這面牆上氛圍非常棒,可惜照相技術沒有好到可以展現當時的氛圍。
在泉州市這點四天的期間,我們住在泉州華僑大廈飯店,這間飯店就在泉州文廟旁邊。藉著地利之便,除了排定的正式參觀外,我還可以利用清晨的時間在這附近逛逛。

2018/05/14

剪黏藝術欣賞(十二) -馬來西亞檳城 大伯公廟

2018年5月我參加由康鍩錫老師所策劃的「檳城深度之旅自由行」,檳城當地的導覽康老師請到在檳城古建築修復頗負盛名的陳耀威顧問,因此有機會參觀由陳老師主持修復的大伯公廟,並且爬上鷹架近距離觀賞記錄這些剪粘作品。馬來西亞當地的中式建築在屋頂上也使用大量剪粘裝飾,由地面看起來和其他地區的剪粘差異不大,但是在近距離觀看時大伯公廟的剪粘卻和我習知的剪粘工藝有蠻大的差別。據陳耀威老師和康鍩錫老師的說明,因為有一段時間在馬來西亞取不到大陸進口的剪粘材料而必須就地取材的,再加上施工的工人沒受過正統的剪粘工藝訓練,因此有很多作法的是大大不同。

2018/02/24

高雄鳳儀書院 - 書院介紹之九

高雄市現存兩間書院,鳳山鳳儀書院被指定為三級古蹟後整修一新並開放參觀,另一所位於內門區的萃文書院現在只剩遺址,原地已經由紫竹寺改建。

鳳儀書院的規模曾經是現存全台規模最大書院,建築形式為清嘉慶年間風格,目前尚存照壁、頭門、講堂、廳事(現佈置為文昌祠)、左右學舍及試院。除了建築本身,新整修的鳳儀書院還設置展覽設施,如以卡通人偶呈現古代事物的情境、鳳山歷史的小博物館,以及清末科舉制度的文史展示。

2017/12/31

介紹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

台灣的書院發展簡介
中國書院的發展約始於唐代中葉,盛行於宋,明、清兩朝更為普及。除官方出資之外,亦有私家出錢設立之書院。1683年(清康熙22),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初期比照內地的教育設施,其設置目的可分為準備科舉以及啟蒙教化,最早是由地方政府設置官辦的府、縣儒學,負責準備科考以及祭祀孔子等事宜,至1890年(光緒16),全臺共設13所儒學。 隨著台灣經濟力量逐漸提昇,台灣社會已經由第一代的移民務農,第二代經營商賈,第三代開始有機會讀書,透過科舉制度,取得官銜。官辦的府、縣儒學在實際教育功能上的不足,乾隆皇帝曉示『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就以書院來彌補。書院是介於官學及私學間的書院,其教授對象又可分為貧困子弟或準備科舉的生員,旨在「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台灣的書院於是從雍正、乾隆之後迅速成長,以官辦、官倡民辦,或由民間設立並向官方註冊管理,都是地方教育子弟的重要場所。依照文獻的記載,清代台灣本島各地共設立62所書院。

2016/08/05

成都寬窄巷子-舊城牆展示

舊城牆展示就在井巷子入口右側
在地鐵出口這一端的「井巷子」入口右側,成都寬窄巷子的管理單位規劃了一處展示成都舊城牆的區域,共展示了四種成都地區歷代的古城牆,分別是「滿城殘舊」、「宋磚古道」、「羊子土坯」、「寶墩遺城」。雖然只各展示了一小段,卻是這次到寬窄巷子的另外一項收穫。井巷子這一端的店面似乎都不麼起眼,應該是整個寬窄巷子比較不熱鬧的地方,我猜大部分的朋友不一定會走到這裡,說不定也不會注意到這面展示牆,因此特別介紹一下。有關這四段舊城牆的文字介紹部分,我偷懶只將說明牌的文字部分放大,請各位看官自行觀看。

2016/06/24

「彰化元清觀」門神彩繪修復

「元清觀」是台灣彰化市的國定第二級古蹟,當地居民稱作「天公壇」,建於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2006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之後進行古蹟的修復,官方記載於2010年12月初重修完成。
我在2011年10月20日第一次拜訪元清觀時鷹架還沒完全拆除,整修其實還在進行,正好看到三川殿的斗拱和門神正在彩繪,當時就隨意拍了些相片。隔了五年後終於在今(2016)年5月21日第二次拜訪元清觀,寺廟早已修復完成,我又拍了當時在彩繪的門神和斗拱相片,正好做個前後比較。
在我走訪傳統建築的歷程中只有少數一兩次正好碰到整修中還可以開放參觀的,算來這也是我'古建築之旅'難得的篇章。

2016/06/17

新港奉天宮-陳三火剪黏作品上架永久典藏

火獅正在施作剪黏作品上架。
相片由陳三火老師提供,攝於新港奉天宮施工現場。

2015年4月,我因為看到一則網路報導而專程前往嘉義新港參觀「新港奉天宮建築之美再造藝術系列-陳三火剪黏」特展,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人稱「火獅」陳三火先生的剪黏創作,從此成為「火獅」的粉絲。雖然那時對「火獅」的瞭解不多,因為驚艷於他的作品,我開始以當次特展時所拍攝的相片寫了多篇介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