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8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三):泉州福興堂李家大院

福興堂正面的紅磚裝飾作法和泉州其他地方的方式很不一樣。
相片中團員認真的拍照,光在這個門廊就花了大夥相當長的時間。
泉州永春岵山鎮塘溪村的福興堂(又稱李家大院),根據李氏後人說明:『福興堂整座建築是由李家的李武宗、李武庸兄弟精心挑選材料,聘請各地能工巧匠精雕細作而成。所裝點的精美木雕、石雕、泥雕均出自參與建造中山陵的師傅之手。』『當時這些建造中山陵的師傅們由於生計所迫逃到了永春,結果李武宗兄弟就把他們全部收留了下來,讓他們安心蓋建這座福興堂。』
[原文摘錄自  岵山福興堂:閩南傳統建築的奇葩- 壹讀 ]


正廳與護龍交接的水遮。這一張是特別放在這裡,和紅磚沒關係。
由這個水遮就可以體會到福興堂李院內怎樣的精雕細琢。

2018/07/22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二):永寧干氏祖厝

這片牆的後面似乎是平台,令我聯想到鹿港的十宜樓。
「干氏永寧 洪木公派下(祖)譜」
 陳仕賢老師十幾年來在附件台灣各地從事原野調查,收集、記錄了臺、閩各家族的第一手資料,將各不同宗族兩地的源流串連在一起,簡直就是台閩兩地家族源流的活字典。2017年7月的泉州行,在永寧特別安排我們到干氏祖厝,主要目標是要一窺「干氏永寧 洪木公派下譜」祖譜做紀錄,也讓我們有機會拜訪永寧干氏祖厝,這座觀光客幾乎不會去的地方。永寧干氏祖厝這間古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它的是一間「五間大厝」,正面大門用了傳統的「雙凹壽」使大門有較寬的視覺印象,兩側各有兩面紅磚牆,每面牆分別使用不同的磚砌圖案,充分展現閩南紅磚文化的特色。然後左右各兩面牆中間各夾著一組磚砌文字,我沒有問主人這組磚砌文字的含意,認為可能是干氏的祖訓吧。

2018/07/14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一):泉州文廟及周邊民居

泉州文廟外圍牆。我是清晨的時候去的,早上的陽光斜照在這面牆上氛圍非常棒,可惜照相技術沒有好到可以展現當時的氛圍。
在泉州市這點四天的期間,我們住在泉州華僑大廈飯店,這間飯店就在泉州文廟旁邊。藉著地利之便,除了排定的正式參觀外,我還可以利用清晨的時間在這附近逛逛。

「閩南紅磚文化」專題

一切都從這面牆開始
紅磚牆在台灣的老房子是很常見的,不過在台灣我們比較常看到的是花樣不多、整片的紅磚牆,以及為數不多的磚雕裝飾。這是我對紅磚這種建材的印象。

2017年7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帶隊的「泉州古建築匠師與匠藝之旅」時跟著堂主回到泉州原鄉參觀了很多泉州的古建築,瞭解到在泉州紅磚還是建築的基本建材,即使是新建的房子,紅磚牆、磚雕還是到處可見。

2018/07/11

員林興賢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四

員林興賢書院門匾
興賢書院主殿正立面
位於彰化縣員林鎮的興賢書院初名「文昌祠」,最早創於1807年。1823年,廣東饒平官章廩生邱海於廟內設立私塾,廣收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今員林市、大村鄉、埔心鄉、永靖鄉、社頭鄉〕學生,所得銀兩重修文昌祠,並且購置學田八甲餘。1909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實施土地登錄所有權人保存登記制度,廟方易名「寺廟興賢書院」。1924年,日本政府要求興賢書院廟產土地租用一部份作為員林公園用地。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徵收放領廟方學田。因此目前「興賢書院」並無學田,僅餘書院建築本體所佔之土地範圍。

2018/07/01

剪黏藝術欣賞(十九) -馬來西亞檳城 韓江家廟

潮州會館 韓江家廟的正門。
前面的馬路車水馬龍,等了好久都無法拍到車輛淨空的畫面。
中廳屋脊上的剪黏裝飾,正好說明李乾朗老師所言:
『脊上的剪黏好像要溢出脊外』。

潮州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兩個是廣府人和客家人),其建築的風格和我們習見的閩南建築有些一些差別。因為在台灣很少見到潮州建築,只有台南的三山國王廟是全臺唯一完整的潮州式建築,據介紹原廟中的一磚一木均來自潮州,屋頂全用黑色筒瓦配上綠釉瓦當滴水,灰泥白牆,就連棟樑雕刻及壁上裝飾也出自潮州師父之手,不對潮州建築的特點並不是十分瞭解,只能引用李乾朗老師所著的「古蹟入門」書上說明:『屋簷及屋面平直,屋脊的曲度亦較閩南是平緩,不過脊上的剪黏繁複華麗,好像要溢出脊外。潮州師傅善於剪黏是遠近馳名的,所以剪黏的裝飾甚於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