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宗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宗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8/29

為什麼我們可以一眼就能認出中式建築?

上面這一棟建築是位於台北市臨沂街,是已經歇業的著名餐廳「馥園」,因為其屋頂的飛簷,我們直覺的知道這是一座中式建築。中式建築因為其屋頂的形狀非常有特色,因此可以輕易的與西方建築區別出來,這是我們漫步街頭時常有的經驗。

中式建築的屋頂形式
梁思成對中國建築的屋頂下了註腳:屋頂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莊嚴無比、華麗無比的部份』(梁思成:古建築論叢),這個註解說明了屋頂在中國式建築的重要性。中式建築的形式非常多樣,隨著地域的氣候及人文,屋頂演變的樣式就非常多元了。下圖就是在博物館中整理出來的屋頂形式,若是有機會到大陸各地遊走,應該還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形式。也因為這些屋頂的獨特性,得以和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建築有所區別,也讓我們一眼可以辨認出來這是不是一座中式建築。
不同形式的中式建築屋頂,攝於武當山博物館。

雖然中式建築的屋頂形式那麼多樣,但在台灣可以看到的形式並不多,這當然和地域有關。台灣早期主要的移民以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以及客家人為主,移民到台灣後所蓋的建築自然用原鄉的建築風格和形式複製過來,一般的民居絕大多數都是閩南式紅磚屋或是客家小巧玲瓏的南方建築。

而在台灣各地遍佈的寺廟,是最能明顯辨識的建築形式。台灣除了佛教、道教的信仰之外,民間信仰(如媽祖、王爺等的祭拜)更是興盛,因此讓這些寺廟建築、宗祠,除了出現幾座廣式(現均已不存)、潮州式(現僅存台南三山國王廟)外,也幾乎都是重視屋頂裝飾的閩南式建築,只要看到華麗的屋頂就能夠輕易的辨識出來。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後,大型的公共建築開始使用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雖然是用鋼筋水泥取代木結構,但是外觀謹守中式建築的規範,屋頂採用廡殿或重簷歇山形式,自然很容易就知道這是中式建築。除了大型公共建築外,甚多光復後才新建的佛寺也會採用歇山重簷的形式。甚至有著名的建築,外觀雖然已經過變化改良,但是在屋頂的設計上卻還是充分的運用中式建築的元素,其所展現的中式建築特色同樣很容易識別。
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具備中式建築意象的現代建築。
著名的媽祖廟「鹿港護聖宮」完全用玻璃建照,卻能完全展現中式建築的意象。

若以屋頂的形式來分別,台灣常見的樣式可分成主要的三大類: 一. 宮殿式建築、二. 寺廟建築、三. 一般民居建築,至於前面介紹的蘇式建築「馥園」在台灣是少數的特例。這三類建築的屋頂各有其特色,本篇就以幾座大型公共建築、寺廟及古民宅來介紹幾種在台灣常見的中式屋頂樣式。分別介紹如下:

一、宮殿式建築:
在台灣主要用於重要的(國家級)公共建築,具代表性的如台北忠烈祠、圓山大飯店、故宮博物館、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等。 台灣本無此種宮殿式建築,所有這類建築均是在台灣光復後興建的。此類屋頂的特色,由正面觀之,其殿頂的正脊(屋頂最頂端的脊)為一個直的線調,其餘各脊的線條簡單。宮殿式建築屋頂要表現建築物的莊嚴,基本上是比較少有太多的裝飾的,只有在正脊的兩側及屋脊尾端有脊飾,而且脊飾的安排也有一定規格(正吻,仙人走獸等,另文介紹)。 屋頂覆瓦通常使用黃色琉璃瓦,黃色是明清朝代以後皇帝的代表色,看起來非常莊嚴隆重,當然也有使用藍色如中正紀念堂或綠色的例子。 在台灣各地可以看到的此類建築屋頂形式則以重檐廡殿及重檐歇山為主,是傳統建築屋頂形式等級最高的兩種。廡殿是前後左右成四坡的屋頂,歇山則是兩段式,下方為廡殿,等級則次於廡殿。
重檐廡殿:國家戲劇院、台北忠烈祠大殿為代表
重檐歇山:國家音樂廳
屋脊的仙人走獸等裝飾
重檐歇山:圓山大飯店
近年修建的佛寺,屋頂採歇山重簷的形式以顯莊嚴。
二、 寺廟建築:
台灣的寺廟非常多,因此到處可看到此類建築。寺廟建築的屋頂特色是此類屋頂的正脊通常以燕尾脊(正脊成曲線向上揚起而尾端分叉為兩支,形似燕尾,故名之)表現。
其實若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中式建築的屋頂是由許許多多的弧線組成,特別是寺廟的屋頂尤其明顯,這是中國建築獨特之處,也是我們一眼可以辨認出來的關鍵。早期在蓋寺廟時由於民生較為貧困,故其屋頂裝飾非常樸實,頂多就是一組雙龍裝飾,特別是佛寺有時就沒有任何裝飾。至於近代新建或翻修的寺廟,由於中國人敬神觀念使然,覺得寺廟既是神佛的居所,裝修的越漂亮表示敬神的心意越虔誠,故其屋頂裝飾亦極盡華麗之能事。通常香火越鼎盛的寺廟,其屋頂便越華麗,下面的比較圖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們的不同。
台灣寺廟建築一:三峽祖師廟

台灣寺廟建築二:一級古蹟 鹿港龍山寺(山門)

近年修建的寺廟,屋頂裝飾華麗、色彩豐富 - 淡水清水祖師廟
淡水鄞山寺
請參考另一篇文章,有更多台灣寺廟屋頂的介紹。

台灣寺廟的屋頂裝飾


三、 一般民居建築:
與前兩種屋頂形式比較,民居建築的屋頂相對比較樸素。民居建築的屋頂通常甚少裝飾,屋頂的覆蓋一般均使用黑色的皮瓦。台灣亦有許多著名的的民居建築亦會使用燕尾脊裝飾,只有沒有像寺廟那麼誇張,例如台北林安泰古厝、板橋林家花園等。台灣的民宅屋頂通常都會使用
燕尾脊,早期的說法是燕尾脊限定曾當官或曾獲功名的人家才可使用。後來去了一趟泉州,發現當地的民宅幾乎都具備燕尾脊,也難怪台灣的閩南式民居,只要稍微富有的人家在蓋房子時都會使用燕尾脊。
民居建築代表:林安泰古厝(濱江路)
新埔西河堂 客家民居
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厝


首次發表:   2029/01/31
第二版發表:2024/08/29


前一篇:前方南後方北-有關中國傳統方位的觀念
下一篇:介紹台灣傳統建築的入門書與工具書

關連閱讀:
宮殿式建築上的「仙人走獸」


2025/07/26

剪黏工藝欣賞(卅九) - 桃園李騰芳古厝 屋頂剪粘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數個燕尾脊和屋脊的剪粘,非常棒的觀賞點。

台灣的民居古建築有相當大的比例使用剪粘來做屋頂裝飾。大溪李騰芳古厝是台灣的十大古民厝之一,當然也沒有例外,用剪粘來裝飾屋頂。不過因為是民居,和台灣的寺廟相比,剪粘的使用相對簡單樸素,重點擺在屋頂的西施脊及西施脊下方的下馬路。剪粘的裝飾題材不花俏,大部分都以花草、鳥類、水生動物為主要的題材,中間還點綴了幾隻灰塑的獸類,甚至常見於屋頂脊樑兩端的螭吻,這裡全部用剪粘製作。這篇介紹讓我們欣賞作品的細節。

第一進屋頂剪粘
進入李騰芳古厝的院牆及面對第一進門廳,這一排房屋上方屋脊的剪粘,包含明間與次間的屋頂西施脊處有滿滿一排的剪粘裝飾,以大量的花草、鳥類剪粘為主,簡單樸素。在西施脊上下方匠師還點綴不少的小花朵。花朵的製作一直是剪粘工藝的基本工,但用於裝飾時有時也會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

特別介紹一下脊樑兩端的螭虎。台灣民居古建築的屋頂螭虎比較常見的是用灰塑製作,也間接凸顯亮麗的剪粘作品,這裡則全部用剪粘製作,而且每一處造型不同,各有特色,值得細細觀賞。

剪粘螭虎

第一進古厝大門的屋脊背面,以兩堵剪粘主題及剪粘堵頭來表現,同樣的在上下方點綴不少的小花朵。


正廳屋頂剪粘
位於正廳屋頂的西施脊是以左右兩幅傳統的吉祥圖案「竹鹿得祿」、「松鶴延年」為主角,下方則以台灣的屋頂裝飾幾乎都會出現的「虎豹獅象」四祥獸,此處還搭配魚類裝飾,再來就是作為點綴的小花、小草。
竹鹿得祿
松鶴延年

說到「虎、豹、獅、象」,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厝的四祥獸做的非常卡通,可愛的模樣令人看了不禁莞爾。



中庭兩側廂房屋頂剪粘
東西廂房屋脊上的裝飾雖然還是以剪粘為主要裝飾,卻還分別加上用泥塑製作的動物和鳥,相對顯眼。





2024/08/17

木對聯修復記錄 @檳城五福書院


2023年11月第二次拜訪檳城五福書院時,向廟方的人員請教了一些問題,和廟方的人員聊得很愉快,更幸運的是看到工作人員正好在修復木對聯。這是一對其實已經被蟲蛀很厲害的木製對聯,有一片剛剛修好、上漆完正在晾乾,另外一片正要開始修復,因此得以對這一塊木對聯的修復做記錄。我不是古物修復的專家,我也不清楚這樣的修復方式是不是正確,雖然成品的表面不像新作的那麼平滑,但看到修復的成果,確信這對木對聯在修復後又恢復當時的風華。

我大概問了一下,整個過程有以下的步驟,因為時間的關係,第一個步驟已經事前處理,後面的程序又需要更長的等待才能時間完成,不過還是很幸運記錄到中間的程序。

2023/09/02

「潮州嵌瓷」何金龍司作品專題

 「剪黏」這項傳統工藝在台灣非常興盛,已經成為台灣寺廟裝飾中很重要的裝飾工藝。剪黏的技藝起源於華南,台灣的剪黏流派則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所謂的「南何北洪」的說法,分別指北部的洪坤福和南部的何金龍;洪坤福司出生於福建廈門鷺江,代表來自福建傳承的剪黏工藝,作品著重形勢,不拘細節;何金龍, 字翔雲,廣東汕頭人,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他為台灣剪黏發展帶來潮汕「潮州嵌瓷」的風格和技藝,作品的特點則是作工精細,使用瓷片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

2019年8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策劃的【跟著堂主去旅行】潮州古建築團前往潮汕地區參訪,第一次見識到潮汕地區驚人的工藝發展,過程中驚嘆連連。由於我長期在紀錄台灣的剪黏,對於前往拜訪在台灣素有「北洪南何」之稱的的南派剪黏祖師爺何金龍大師的發源故鄉自然特別重視,因此這次潮州行我特別用更多的心力去記錄所看到的潮州嵌瓷(剪黏),在這此行看到潮州嵌瓷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收獲滿滿。

本篇集結了數篇介紹何金龍司在台灣及潮汕原鄉所製作的剪粘(潮汕當地稱為嵌瓷)作品的文章。在整理這些拍攝回來的紀錄時,搜索了各種資料,發現台灣介紹金龍司的書籍和網路資訊比較多,遠遠超過大陸對金龍司報導的文章。我們在潮汕所參觀的兩處宗祠由金龍司的設計製作的嵌瓷裝飾確實有精湛的水準,但是卻沒什麼報導,我猜想可能因為潮州畢竟是剪黏的發源地,當地有各種風格不同的派別,名師巧匠也非常多,大家對金龍司在潮州當地所留下來的記憶裡著墨最多的就是金龍司19歲時(西元1899)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並且一舉成名的《雙鳳朝牡丹》。然而當1927年金龍司應聘來台灣為南部幾座寺廟製作剪黏裝飾時,他已經成名28年,年齡也已經45歲,應該是技術最顛峰的時候,因此我們看到台南佳里金唐殿的剪粘作品所展現的技術和功力,被台灣學界和工藝界所推崇與讚許,遂有機會在台灣成為潮式剪粘的開山祖師,並在台灣開枝散葉。

本專題將以我歷年介紹金龍司在台灣的作品,以及在潮汕時所拜訪的兩大宗祠群「郭厝寮許氏宗祠」和「普寧泥溝村張氏祖祠」的金龍司作品為主軸,集結成一個專題,方便讀友連結閱讀。

2023/02/26

古建築裝飾工藝- 橫幅的「八仙」作品

旱溪樂成宮三川殿屋頂西施脊-八仙

上一篇『不同風格的「八仙」裝飾創作』介紹了幾種不同素材所創作的八仙作品,本篇將集中在屋頂西施脊、水車堵和門楣的八仙裝飾。

「八仙」普遍用來作為古建築的裝飾主題,尤其是台灣與大陸各地的寺廟、祠堂等古建築裡,屋頂上的西施脊,牆壁上的水車堵和(通常是正殿、神明廳或神龕)門楣處,這些最顯眼之處經常都可以看到八仙的影子。這些地方的形狀通常都是比較寬,但上下的高度有限,八仙人物各自獨立因此可以一字排開,非常符合這樣的空間裝飾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被用來作為裝飾標的。各位或許也注意到這些地方的八仙裝飾通常都會在中間加上南極仙翁成為九尊人物,這就和中國人的哲學觀裡使用奇數來達成對稱和平衡有一定的關係。八仙共八位人物是偶數,加上南極仙翁共九尊就成為奇數,以南極仙翁為中心,左右各四尊八仙人物。至於八仙人物是否要配上坐騎,需不需要童子搭配,那就由匠師們自己去發揮了。

以下的八仙介紹各有各的特色,並沒有按一定的分類和順序。

2021/10/1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五)-盧芝高 青龍古廟前座屋面


廣東潮州青龍古廟無疑是潮州人非常重要的民間信仰重地,這座廟的嵌瓷是工藝美術大師盧芝高的得意之作。盧老師除了承擔了廟主體和獨立拜亭屋脊、垂帶的嵌瓷項目,還包辦了室內壁畫。最特別的是,這座廟主體和獨立拜亭的嵌瓷工程分別於1994年和2012年完成,時間相差將近20年卻均由盧大師承作。盧老師提到:『青龍古廟是潮州人的地頭父母,很有名。假如中間換了別人去做,處理得不好,外地人來參觀,罵的是我。』因此嵌瓷藝術處理形式在藝術風格上得以一脈相承。

有關盧芝高大師、潮州青龍古廟,以及盧大師與潮州青龍古廟的關連。請參考前篇有簡單的背景介紹。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四)-盧芝高 青龍古廟之拜亭

我分成幾篇文章詳細介紹青龍古廟的嵌瓷裝飾。這一篇接著介紹前座屋面的嵌瓷,這是整座青龍古廟最耀眼的裝飾空間。

潮州青龍古廟 正面

2021/10/10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四)-盧芝高 青龍古廟之拜亭

青龍古廟 拜亭屋頂嵌瓷

我們在台灣比較少聽過盧芝高先生的大名,不過盧先生在廣東潮汕的工藝界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盧芝高先生,筆名山石;2012年,潮州嵌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盧芝高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同時也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嵌瓷博物館館長、芝高嵌瓷藝術研究所所長、潮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潮州畫院畫家。最令人感動的是,他憂心嵌瓷工藝若不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將瀕臨失傳。如何讓這門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得以更廣泛地傳承下去,成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芝高最為關切的問題。所以他自掏腰包,在潮州「嵌瓷博物館」開培訓學校,在他目前招收的20多名學徒中,有幾名是他家族嫡系後人。每年支付給學員的工資就是一筆不少的開支。「潮州嵌瓷博物館」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園林式建築,位於潮州市金石鎮湖美村,由盧芝高和他的兄弟們一起出資興建,於2013年對外開放。

2021/08/3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三)-盧芝高作品 潮州古大士庵

「雙鹿法輪」及西施脊的八仙裝飾全景

 廣東潮州古大士庵供奉觀音大士,是一所佛教寺廟。前一篇介紹的從熙公祠所採用的嵌瓷裝飾是在宗祠的西施脊上使用潮州式傳統的佈局,古大士庵嵌瓷的主題則回到一般潮州寺廟常見的題材,尤其是加上佛教關連的裝飾主題,和這座寺廟的屬性相呼應。屋頂的正脊,是寺廟宗祠屋頂裝飾最精華之處,有別於潮汕的寺廟宗祠屋頂上方常用的「雙龍搶珠」、「雙龍寶塔」,「雙鳳朝牡丹」等主題,盧芝高老師在潮州古大士庵採用了「雙鹿法輪」(註),不僅醒目,而且與佛教故事有所關連,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