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中文萬歲!

看完此文,勝讀十年書!

當全球爭學中文,悔不會中文時,有個地方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自我閹割祖傳的中文?

老外史密士被派到台灣分公司當總經理。我去看他,他從抽屜拿出一本筆記本,密密麻麻寫他學中文的各項心得。他翻到中間的某一頁,上面註記著:

一『首』歌、

二『隻』駱駝、

三『張』桌子、

四『門』炮、

五『把』扇子、

六『輛』汽車、

七『架』飛機、

八『根』柱子、

九『條』絲瓜、

十『面』鏡子、

十一『尾』魚、

十二『道』菜…。

2021/10/3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七)-潮州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橋東韓山(筆架山)中峰西麓,是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主祠內正中龕置韓文公坐像,環壁豎立或鑲嵌歷代碑刻四十通,觀察其內部陳設,比較不像寺廟,更像是紀念館。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六年(西元1189年),元、明、清歷代均有維修。現主體建築基本為明清遺構,具當地的報導,整體建築古樸典雅,融合了潮式、廣式的建築風格。該祠是中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韓愈祠宇,是歷代潮州士庶祭祀憑仰韓愈的處所,蘇軾曾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以“昌黎”為郡望的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諡號“文”,人稱“韓昌黎”,又稱“韓文公”。

2021/10/17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六)-盧芝高 青龍古廟 劇出人物

趙子龍救阿斗
封神榜
 
熟悉台灣寺廟屋頂剪粘的同好應該對屋脊牌頭處的戲齣人物一點也不會陌生,台灣這裡的作法不管是剪粘或交趾陶通常都會搭配景物或甚至建築,重現故事的情景。台灣在牌頭做戲齣裝飾的作法,我認為是源自於潮州嵌瓷。

在廣東潮汕地區一般寺廟或宗祠等建築物的屋頂都會用潮汕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嵌瓷來做裝飾,也被稱為「屋頂藝術」,而特別在牌頭的地方潮汕人喜歡用戲劇故事、民間傳說的人物裝飾來製作,因此潮汕地區有句俗語,叫做「厝角頭有戲出」,指的是潮汕人屋頂上的裝飾,或是用另外種說法就是「厝角頭做大戲」。

2021/10/1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五)-盧芝高 青龍古廟前座屋面


廣東潮州青龍古廟無疑是潮州人非常重要的民間信仰重地,這座廟的嵌瓷是工藝美術大師盧芝高的得意之作。盧老師除了承擔了廟主體和獨立拜亭屋脊、垂帶的嵌瓷項目,還包辦了室內壁畫。最特別的是,這座廟主體和獨立拜亭的嵌瓷工程分別於1994年和2012年完成,時間相差將近20年卻均由盧大師承作。盧老師提到:『青龍古廟是潮州人的地頭父母,很有名。假如中間換了別人去做,處理得不好,外地人來參觀,罵的是我。』因此嵌瓷藝術處理形式在藝術風格上得以一脈相承。

有關盧芝高大師、潮州青龍古廟,以及盧大師與潮州青龍古廟的關連。請參考前篇有簡單的背景介紹。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四)-盧芝高 青龍古廟之拜亭

我分成幾篇文章詳細介紹青龍古廟的嵌瓷裝飾。這一篇接著介紹前座屋面的嵌瓷,這是整座青龍古廟最耀眼的裝飾空間。

潮州青龍古廟 正面

2021/10/10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四)-盧芝高 青龍古廟之拜亭

青龍古廟 拜亭屋頂嵌瓷

我們在台灣比較少聽過盧芝高先生的大名,不過盧先生在廣東潮汕的工藝界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盧芝高先生,筆名山石;2012年,潮州嵌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盧芝高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同時也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嵌瓷博物館館長、芝高嵌瓷藝術研究所所長、潮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潮州畫院畫家。最令人感動的是,他憂心嵌瓷工藝若不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將瀕臨失傳。如何讓這門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得以更廣泛地傳承下去,成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芝高最為關切的問題。所以他自掏腰包,在潮州「嵌瓷博物館」開培訓學校,在他目前招收的20多名學徒中,有幾名是他家族嫡系後人。每年支付給學員的工資就是一筆不少的開支。「潮州嵌瓷博物館」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園林式建築,位於潮州市金石鎮湖美村,由盧芝高和他的兄弟們一起出資興建,於2013年對外開放。

2021/08/3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三)-盧芝高作品 潮州古大士庵

「雙鹿法輪」及西施脊的八仙裝飾全景

 廣東潮州古大士庵供奉觀音大士,是一所佛教寺廟。前一篇介紹的從熙公祠所採用的嵌瓷裝飾是在宗祠的西施脊上使用潮州式傳統的佈局,古大士庵嵌瓷的主題則回到一般潮州寺廟常見的題材,尤其是加上佛教關連的裝飾主題,和這座寺廟的屬性相呼應。屋頂的正脊,是寺廟宗祠屋頂裝飾最精華之處,有別於潮汕的寺廟宗祠屋頂上方常用的「雙龍搶珠」、「雙龍寶塔」,「雙鳳朝牡丹」等主題,盧芝高老師在潮州古大士庵採用了「雙鹿法輪」(註),不僅醒目,而且與佛教故事有所關連,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座佛寺。

2021/08/29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二)-盧芝高作品 從熙公祠


我們在台灣比較少聽過盧芝高先生的大名,不過他在廣東潮汕的工藝界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盧芝高先生,筆名山石;2012年,潮州嵌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盧芝高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同時也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嵌瓷博物館館長、芝高嵌瓷藝術研究所所長、潮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潮州畫院畫家。最令人感動的是,他憂心嵌瓷工藝若不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將瀕臨失傳。如何讓這門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得以更廣泛地傳承下去,成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芝高最為關切的問題。所以他自掏腰包,建造嵌瓷博物館、開培訓學校,在他目前招收的20多名學徒中,有幾名是他家族嫡系後人。每年支付給學員的工資就是一筆不少的開支。

2021/07/11

何金龍司剪黏藝術-「八仙鬧東海」和「蘆花河」

八仙鬧東海局部

蘆花河局部

台灣古建築常看到的剪黏工藝有兩大流派「北洪(洪坤福) 南何(何金龍)」,其中何金龍是廣東潮州汕頭人,他所製作的剪黏,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1927年金龍司應聘來台灣為南部幾座寺廟製作剪黏裝飾,尤其佳里金唐殿上完整保留大量金龍司的作品,是國寶級的文物。
2019年8月我前往廣東省潮州普寧市參訪,特別到金龍司的原鄉參觀了幾處大師所製作的潮州嵌瓷作品,不過我所參觀的何大師作品以民宅裝飾為主,裝飾主題以花草、鳥獸、博古圖為主,人物作品沒機會看到;反而是保留在佳里金唐殿的作品有眾多的人物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到金龍司的功力。

2021/06/14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廿一)-何金龍司的《雙鳳朝牡丹》作品

臺灣的剪黏匠師分為泉州與潮州兩派,也就是北洪(洪坤福)南何(何金龍),洪坤福來自福建泉州,而何金龍就是在台灣開枝散葉的潮州派剪黏(當地稱為嵌瓷)開山祖師。
2019年8月我前往廣東省潮州普寧市參訪,特別到金龍司的原鄉參觀了幾處大師所製作的潮州嵌瓷作品。回來後為了寫文章介紹搜索了各種資料,發現台灣介紹金龍司的書籍和網路資訊比較多,遠遠超過大陸對金龍司報導的文章。我們去參觀的兩處宗祠由金龍司的設計製作的嵌瓷裝飾確實有精湛的水準,但是潮州畢竟是剪黏的發源地,當地有各種風格不同的派別,名師巧匠也非常多,金龍司在潮州當地所留下來的記憶背著墨最多的就是金龍司19歲時(西元1899)隨師陳武升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並且一舉成名的《雙鳳朝牡丹》。汕頭存心善堂已經翻修過,金龍司的作品已經不存在,所幸在潮州普寧市泥溝村張氏祖祠(崇本堂)我們還可以看到金龍司的《雙鳳朝牡丹》。

2021/06/05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二十)-何金龍司作品 崇本堂張氏祖祠之三

臺灣的剪黏匠師分為泉州與潮州兩派,也就是北洪(洪坤福)南何(何金龍),何金龍就是在台灣開枝散葉的潮州派剪黏開山祖師。有關何金龍司生平介紹,請參考以下這一篇連結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八)-何金龍司作品 崇本堂張氏祖祠之一

2019年8月我前往廣東省潮州普寧市參訪,特別到金龍司的原鄉參觀了兩處大師所主持製作的嵌瓷作品。本篇介紹普寧泥溝村張氏祖祠建築群的屋頂嵌瓷裝飾。前面兩篇介紹的是從外面就可以看到的建築物正面的門樓,這一篇則請欣賞「張氏本祖祠 崇本堂」以及「本立道生」宅第正殿屋頂,因為我們被允許參觀這兩棟建築,所以做了完整記錄。

張氏本祖祠崇本堂應該是這處張氏祖祠建築群裡主要的宗祠,內部的裝潢雕龍畫棟,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潮汕木雕裝飾藝術、琳琅滿目精美絕倫的金漆木雕裝飾,以及把石頭當木頭雕刻的石雕裝飾等,體現清末潮汕民居建築的藝術特色。不過這些必須另外以專篇介紹,本篇還是以嵌瓷裝飾為欣賞重點。

2021/05/30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九)-何金龍司作品 崇本堂張氏祖祠之二

臺灣的剪黏匠師分為泉州與潮州兩派,也就是北洪(洪坤福)南何(何金龍),何金龍就是在台灣開枝散葉的潮州派剪黏開山祖師。有關何金龍司生平介紹,請連結前一篇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八)-何金龍司作品 崇本堂張氏祖祠之一

2019年8月我前往廣東省潮州普寧市參訪,特別到金龍司的原鄉參觀了兩處大師所主持製作的嵌瓷作品。前面已經用三篇介紹了郭厝寮許氏宗祠五座相連建築的嵌瓷,這裡所介紹的普寧泥溝村張氏祖祠(崇本堂) ,這座宗祠保存的狀況還算不錯,尤其是崇本堂正殿屋頂西施脊上的嵌瓷非常精美,或許是金龍司在潮汕的作品中保存下來最好的作品。

泥溝村張氏祖祠也是由相連的幾座建築組成,最重要的是在建築群最右側的「張氏本祖祠崇本堂」,中間隔著一座宅第,門匾上書「本立道生」,接著是另一座「張氏命祖祠」,最後是另一座宅第,門匾上書「春德含暉」前面則是非常寬廣的廣埕。客人來拜訪地一眼就是看幾座建築的門面,因此這幾棟建築門樓屋頂上的嵌瓷裝飾當然是精心製作的作品。雖然有小部分因為環境和時間的關係略有剝落損壞,但整體看來還是維持何氏作品精緻細膩的嵌瓷風格。本篇接著介紹除了「張氏本祖祠」的幾座建築門樓屋頂的嵌瓷裝飾。

2021/05/29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八)-何金龍司作品 崇本堂張氏祖祠之一


何金龍生平介紹
潮汕地區的普寧嵌瓷久負盛名,清代至民國時期極盛,出現許多馳名潮汕乃至海外的名師巧匠。
何金龍,字翔雲,廣東汕頭人,公元1878年生於廣東普寧縣田心村(今普寧市占隴鎮)。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金龍司19歲時隨師陳武升(華林村人)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當時是由潮汕嵌瓷兩大流派代表人物吳丹成和陳武州前來競藝。陳武州年事已高,便由徒弟何翔雲挑起大梁。在師傅指導下,他創作出嵌瓷《雙鳳朝牡丹》,這幅鑲嵌的龍鳳錦圖精妙傳神、栩栩如生,何翔雲也因而一舉成名。後潮汕各地多處廟宇祠堂和大型民居建築的嵌飾多出自其師徒之手。

2021/05/22

馬來西亞 龍香

龍香使用的紀錄,可以看到色彩非常鮮豔。

龍香,聽過嗎?
2018年5月前往馬來西亞檳城參訪古建築,其中有一天的行程前往太平,我們在經過馬來西亞霹靂洲太平的一間龍香廠時特別停下來參觀,因此得以見識這種馬來西亞特別的製香產業。


馬來西亞的龍香其實是因應當地華裔對於信仰上的需求,應用當地豐富的天然材質製作材料而成,據說已經是馬來西亞很重要的產業之一,不僅僅是在馬來西亞當地使用,還出口到其他國家。我在檳城參訪使確實看到幾間重要的寺廟信眾供奉的大型龍香,寺廟旁邊的商店也擺滿大小不等的香來販售。

2021/04/18

陳三火大師剪黏藝術-「八家將」

台灣寺廟迎神廟會常見的八家將陣頭,是主神配屬的部將,負責協助主神行使職守,一方面保護主神,一方面消除妖魔瘴癘。八家將的八家,指的就是'甘鵬飛、 柳鈺、謝必安、范無救'四大將軍與春、夏、秋、冬(何、張、徐、曹)四大帝君,合稱「八將」或「八家將」。

八家將之刑具爺和差爺

八家將之甘甘鵬飛、 柳鈺將軍
八家將之謝范將軍(七爺八爺)
八家將之春夏大神
八家將之秋冬大神

陳三火老師在2004年創作的八家將剪黏系列作品,當時火獅的技藝工法正在由傳統的技法改變,以敲碎的花瓶雕塑成立體的作品。八家將作品可能是轉變時期的試驗作品,卻帶出一種不同的風格,以堅硬的瓷器來塑造柔軟、飄逸的衣服皺折,而且在不管是扮相、架勢、顏色選用、配件搭配等都很有講究,已經跳脫傳統工藝的範疇,往藝術創作的方向前進。

陳三火老師的八家將剪黏系列作品除了四大將軍和四大帝君之外,另外再加上刑具爺和差爺合計十尊,目前已蒙有緣人收藏。我從第一次參觀老師在「奉天宮特展」的展覽作品後,便開始在歷次參觀火獅的作品展時所進行拍攝紀錄,終於能夠完整呈現這一個系列的作品。

本篇介紹的文字說明主要是來自 「火獅之變-陳三火剪黏工藝」一書,但先前分組發表於臉書時分別有網友對內容予以指正,我再參酌其他資料完成。以下就依照火獅作品內容分組介紹。

2021/04/05

清明節祭祖,可知祖先來自何處?

清明節,以「白無常」(右)為代表

 《清明節祭祖,可知祖先來自何處?為何要祭祖?》


看看神祖牌上的堂號逐步明瞭

「堂號」!我們的祖先來自何處?

我們的語言出自何處?

「堂號」!無論您是400年前、200年前、77年前、或何時來台,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堂號」能讓您完全了解。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台灣人」大都是來自北方的中原漢人。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與的圖象、數列)。

知識分子、士、農、工、商…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也有族群避難遷徙,輾轉來到閩南泉州、漳州、潮州 、汀州或梅州、惠州…等地區定居。

河洛叫做「河圖與洛書」,河洛就地區來講,就是中國河南、洛陽一帶地區,廣義泛指「中原」。

為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使用「堂號」讓不同時間到達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得到暫時的照顧。

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代號。

「堂號」也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發源處,可以知道先人從哪來?

世界只有中國有「堂號」,我們不能讓「堂號」消失。

現今中華民族的族群當中,「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族群。

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地名(姓氏宗族的發源地)。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 族譜、宅院、牌位、墓碑 等處使用。

以下我們從堂號來參考祖先從哪裡來?

2021/03/30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七)-何金龍司的郭厝寮許氏宗祠作品之三

許氏鄂祖祠中央的一組花鳥嵌瓷作品

子文許公祠中央的一組花鳥嵌瓷作品

接續前二篇,接著介紹位於建築群右側的「子文許公祠」和「許氏鄂祖祠」。整個許氏宗祠建築群的嵌瓷裝飾差不多雷同,都只在屋頂西施脊上製作一整排的嵌瓷裝飾,每棟建築的裝飾並沒有甚麼特定主題,不過金龍司用他最拿手的飛禽走獸、花草、博古圖、花籃以及少數的人物,讓這些嵌瓷成為很有觀賞價值的作品。當然嵌瓷最大的天敵就是歲月,長時間在戶外遭受風吹、日曬、雨淋,泥塑人物的部分難免風化,再加上瓷片也免不了脫落或破損,確實讓作品失色不少。幸好目前許氏宗祠建築群的嵌瓷裝飾都還未到殘破的程度,能夠有機會前往參訪記錄,讓我們可以見識台灣潮式剪黏的開山祖師何金龍司在原鄉的作品,真的是一種榮幸。

有關何金龍司及郭厝寮許氏宗祠建築群的介紹,請回頭參考第一篇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何金龍司的郭厝寮許氏宗祠作品之一

2021/03/28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六)-何金龍司的郭厝寮許氏宗祠作品之二

修德堂-許氏俊祖祠品項保持較好的一組嵌瓷作品
智千許公祠品項保持較好的一組嵌瓷作品


接續前一篇,接著介紹位於建築群左側的「修德堂-許氏俊祖祠」和「智千許公祠」。和主座許氏家廟一樣,這兩座宗祠的屋頂西施脊有一整排的嵌瓷裝飾,除了金龍司最拿手的飛禽走獸、花草、博古圖、花籃之外,這兩座宗祠倒是多了一些人物的作品。由於泥塑人物的頭風化嚴重,再加上瓷片也脫落不少,很難說出這些人物到底是誰,不過我猜應該是八仙的可能最高。金龍司在台灣留下的剪黏人物作品,不論臉譜、表情、姿態、扮相等,都非常生動的表現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及體態,而且靈活運用各種細膩、費工的剪黏手法,例如潮式嵌瓷最常看到的「摃槌」與「甲毛」這種紮實的「剪功」,去參觀過佳里金唐殿、震興宮和學甲慈濟宮等處作品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然而這裡的人物卻遠遠不能和金龍司在台灣留下的人物作品相比,這處宗祠的嵌瓷還是以比較傳統的飛禽走獸、花草、博古圖為主,當然細緻的程度絕對是令人讚賞。

2021/03/2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五)-何金龍司的郭厝寮許氏宗祠作品之一

何金龍司的作品作工精細,飛禽走獸、花草等,架勢逼真,而且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
本篇介紹位於建築群正中央的主座許氏家廟屋頂嵌瓷


2019年8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策劃的【跟著堂主去旅行】潮州古建築團前往潮汕地區參訪,第一次見識到潮汕地區驚人的工藝發展,過程中驚嘆連連。這次行程特別安排到金龍司的原鄉參觀了兩處大師所製作的潮州嵌瓷作品,『郭厝寮許氏宗祠群』和『泥溝村崇本堂』,發現金龍司在潮州當地所留下來的屋頂剪黏(潮州當地稱為「嵌瓷」)作品,其精緻的程度和台灣各地的所留下來的剪黏工藝有些許不同。

台灣古建築常看到的剪黏工藝有兩大流派「北洪(洪坤福) 南何(何金龍)」,其中何金龍是廣東潮州汕頭人,他所製作的剪黏,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1927年金龍司應聘來台灣為南部幾座寺廟製作剪黏裝飾,尤其佳里金唐殿上完整保留大量金龍司的作品,是國寶級的文物。 

何金龍,字翔雲,廣東汕頭人,公元1878年生於廣東普寧縣田心村(今普寧市占隴鎮),公元1945年卒於柬埔寨金邊,享年六十七歲。師承潮州名師,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亦擅長畫畫,作品習以『翔雲』、『雨池氏』字號落款。
何氏在台灣的作品除了最著名的「雙鳳朝牡丹」外,現存在南台灣的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尤其佳里金唐殿上完整保留大量金龍司的作品,反而作工極為精細的飛禽走獸、花草數量相對比較少。這趟行程我們所參觀金龍司兩處宗祠的厝頂剪黏作品,是以大量的飛禽走獸、花草、博古圖為主軸,兩者的呈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本篇先介紹保存狀況比較不佳的郭厝寮許氏宗祠建築群剪黏(以下一律改用當地的稱呼「嵌瓷」稱之)作品。

2021/02/22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四):樟林古港 南盛里之二

樟林古港內的大型的聚落-南盛里,在前一篇報導裡已經有簡單做了說明。參訪時我們只在這裡的「藍氏通祖祠」外埕看看。藍氏通祖祠前面的廣埕足有四五個籃球場大,廣埕的北面,幾座豪宅坐北向南一字排開,中間是主建築藍氏通祖祠,其左右各有兩座鐫刻著「大夫第」的豪華建築。

五棟建築有兩種不同的潮州嵌瓷風格,藍氏通祖祠的屋頂有重修過,屬於近代風格的作品,但是兩旁四座大夫第的屋頂和三落埕一樣,應該也是從清代留下來的作品,工藝非常精細,顏色使用也比較含蓄,和我們台灣所熟悉的何金龍司作品有同樣的風格。使用的主題則以富貴的花卉鳥獸、魚蝦、昆蟲、博古圖等,營造吉祥、長壽、如意、富裕、和諧等裝飾。

有關南盛里以及藍氏通祖祠屋頂新修建的嵌瓷的介紹,請連結到以下的篇章: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三):樟林古港 南盛里之一

2021/02/19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三):樟林古港 南盛里之一

雙鳳朝牡丹:在潮汕經常可以看到的裝飾主題。

樟林古港內另外有一個大型的聚落-南盛里,說明牌是這樣介紹南盛里:『南盛里俗稱布袋圍,因四面環水、地形似布袋而得名,由旅居新加坡僑胞藍金生於1900年投鉅資興建,1917年竣工,總占地80多畝,大小房屋70座,共617間,以"五巷三埕一池"為網路,建築群縱橫有序、疏密有致,外表壯觀,裝飾考究,既薈萃潮汕民宅建築的精湛藝術,又大膽吸收外來的先進工藝,是近代建築文化的典範。』前一篇所介紹的三落埕也是這裡的"三埕"之一。

2021/02/18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二):樟林古港 三落埕

這裡嵌瓷製作的特點就是精細。

廣東汕頭澄海樟林古港是一個有歷史的港口,引述百度介紹樟林古港:『樟林古港的歷史成為汕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之一的重要見證,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清代康、乾年間,樟林是廣東較大港口之一,是潮汕地區紅頭船航泊的基地。當時,潮州活動貿易的興起,使樟林迅速趨於繁榮,樟林的先輩,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上世紀初,樟林還被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鴉片戰爭之後,汕頭港逐漸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轉為內地埠市。
“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動脈,是溝通東西方商貿與文化往來的重要橋樑,汕頭的樟林古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之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因素,樟林古港似乎從晚清後就一直沈睡至今,而且近年來也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浪潮,當地的建築大部分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不過也因為沒有太多整修,大部分的房舍看起來非常老舊。就像本篇介紹的三落埕,它也是南盛里這大型聚落的一部份,南盛里以"五巷三埕一池"為網路,三落埕為"三埕"之一。該埕有三座"四點金"建築風格的潮汕建築連在一起,故將三座大屋前的大埕稱為"三落埕",畢竟這裡曾經輝煌,三落埕的屋脊都有潮州嵌瓷裝飾,我自己猜測,這些嵌瓷裝飾應該是清代完成保留至今的作品。

2021/01/23

潮州丁宦大宗祠 木雕工藝欣賞


2019年8月潮州行拜訪的「丁宦大祠堂」位於潮州的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該祠為仙田鄉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該祠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成為現在的樣貌。

雖然此行以記錄潮州嵌瓷為主要目標,但潮州工藝實在太驚人了,各式各樣的建築裝飾工藝當然也沒有放過,例如 '從熙公祠'、'己略黃公祠'、'泥溝村崇本堂'等,棟架裝飾木雕之精緻華麗,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和這些著名的清代建築比起來,丁宦大祠堂「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建築棟架的木雕裝飾是不是有保留住明代木雕的風格,在原有作品上重新上漆,或是重新雕刻製作不得而知,但風格獨特,尤其是木雕上所施的彩繪也有非常高的水準,至少反映了潮州地方八十年代的某種建築風格。

木雕的流派等並不是我的專長,所以無法多做說明,唯一可以辨別的是潮州工匠似乎很喜歡以各種不同的動物作為主題,而且變化豐富,看官可以從束隨、束木上所雕刻的動物看出端倪。本篇純粹以大量圖片來欣賞風格獨特,而且彩繪非常精美的木雕裝飾作品。

2021/01/18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一) 丁宦大宗祠 正殿、拜殿


2019年8月參加由陳仕賢老師所帶領的【跟著堂主去旅行】 潮州古建築團之行,安排了這個參訪點,丁氏的長老也特別前來熱情的接待我們這個團體。

丁宦大祠堂位於潮州的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相關的介紹資料很少。據百度的介紹:『在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
該祠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

八十年代初修建的丁宦大宗祠,是在大陸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不久,雖然在60年代經過文革的洗禮,但可以看出來那時修建的建築還非常完整的呈現潮式木雕、彩繪、剪黏等建築裝飾工藝,並沒有因為文革而有斷層,某種程度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所興建潮州宗祠建築樣貌。

丁宦大宗祠的建築整修的年代在大陸施改革開放後不久,雖經過文革的洗禮,但可以看出來整個建築還非常完整的呈現潮式木雕、彩繪、剪黏等建築裝飾工藝。本篇還是繼續介紹其屋頂的潮州嵌瓷工藝,後面我會再整理一篇針對建築棟架木雕裝飾的專題介紹。

比較其他寺廟或宗祠的屋頂嵌瓷裝飾,丁宦大宗祠的嵌瓷作品相對比較樸實,主要就是在屋頂的西施脊兩側做上以花、草、鳥、獸、水族的花樣。前一篇所介紹門樓的嵌瓷作品還算是有明顯的主題,這篇展示的是拜殿、兩側廂廊、正殿三處屋頂的潮州嵌瓷作品,幾乎全部是潮州嵌瓷最普遍的,鳥和花草、獸和花草,等的組合。個人對潮州嵌瓷最欣賞的是顏色的搭配,不管是鳥、獸、花草等都大量用不同顏色的瓷片來做漸層的效果,讓作品更有可看性,不會因簡單的主題而顯不出裝飾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