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6

「剪黏」專題-泉州篇

剪黏在台灣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台灣寺廟裝飾中很重要的裝飾工藝。以前一直以為大陸已經失傳,想不到是自己井底之蛙的視野,2017年7月我隨著陳仕賢老師前往泉州,2018年5月再隨著康諾錫老師前往檳城,發現剪黏這項工藝不但在大陸一直存在,在海外有華人移民的地方也可以看到剪黏工藝在那裡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因為地域或其他因素各自發展的結果各地會有些微的差異,讓我們在觀賞這些剪黏作品變得另有一些趣味。

2018/11/25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八):大肚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正立面稍間與盡間的紅磚牆
台灣早年有相當大比例是由閩南地區(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唐山過台灣」的移民,因此沿襲閩南建築的風格,早期的閩南聚落民居也是大量使用紅磚為主要建材。2016年7月我前往福建泉州古建築之旅時,見識到「閩南紅磚文化」,深覺這是一種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建築裝飾工藝,回來時特別寫了一組9篇「閩南紅磚文化」專題介紹,請參考以下連結。
「閩南紅磚文化」專題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一):泉州文廟及周邊民居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二):永寧干氏祖厝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三):泉州福興堂李家大院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四):泉州官橋鎮蔡氏古民居-篆書對聯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五):泉州蔡氏古民居-磚雕及其他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六):泉州蔡氏古民居-德梯厝磚雕八仙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七):各式磚砌圖案-1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七):各式磚砌圖案-2

2018/10/21

剪黏工藝欣賞(二十) -景美仙跡巖廟(淋塘剪黏)

淋塘剪黏,很多組件都是事先燒製好,在粗胚上黏上去。
綜合各種資料,台灣剪黏工藝所使用材料隨著時代及生產技術的演進,歷經幾個時期,簡單說明如下:

杯碗時期  約在西元1950年以前
稱為「碗瓷時期」或是「瓷碗碟盤時期」,主要是指出當時所使用的材料是杯碗瓷片,有使用一般人民拋棄的食用杯碗作為材料,或是製作剪黏專用的彩色碗來裁剪使用。
淡水鄞山寺屋頂剪黏,使用舊碗碟為材料。

2018/10/13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續) 屋頂裝飾

稍間屋頂正脊
磺溪書院的屋頂裝飾和其他書院建築一樣都是維持簡單樸實的風格,屋頂的裝飾混合剪黏、交趾陶和泥塑,做工精細,顏色素雅,仔細觀賞都是很有水準的作品,因此特別用專篇介紹。

山門正面的屋頂裝飾
大肚磺溪書院的山門面寬七開間,屋頂則分成五段,謂「五虎下山」,從中間依次降低。中間三川殿的屋頂最高,這一段屋頂的正脊上以一對鰲魚取代常見的雙龍搶珠、雙龍寶塔。西施脊下方的虎豹獅象四祥獸,及西施脊上方的則用筒瓦、瓦當、滴水來修飾。西施脊的裝飾分別是泥塑螭虎、飛鳳麒麟等剪黏作品。

2018/09/29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

磺溪書院最具特色的建築-拜殿
磺溪書院牌匾
磺溪書院又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磺溪里內,供奉五文昌,昔日則是臺中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一百多年來在教育文化方面帶給臺中市、彰化縣一帶的士子們無比深遠的影響。現在是一間結合學堂與廟宇的閩南式四合院,民國74年被內政部正式列為第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2018/09/23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七):各式磚砌圖案-2

上下這兩張圖可以看出即使是角落的位置,匠師還是會以不同的巧思讓組合產生不同的變化。這一張的邊線用「卍」字不斷圖案。
這一張的邊線用的是金錢紋,又是另一種風情。

根據資料記載,早在宋代時閩南地區已經開始用紅磚作為建材,紅磚文化的產生離不開所處的地理、人文環境。閩南為紅色土壤,燒製成紅磚有堅固、耐磨、防水、防潮等作用,與閩南的氣候相適應, 用紅磚砌成多種圖案,組成了鮮艷、絢麗的紅磚文化。

遠望紅磚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頂最佳形制的燕尾脊之外,便是紅磚牆的立面。乍看之下紅磚牆的立面好像是一個樣,可是當我們近看時,紅磚牆面每每刻意組砌,貼面鑲嵌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成為富於變化的磚砌藝術。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七):各式磚砌圖案-1

這面牆,連同「篆書對聯」就有五種不同的圖案,閩南紅磚文化看起來一片紅,內容卻有很多的變化。
根據資料記載,早在宋代時閩南地區已經開始用紅磚作為建材,紅磚文化的產生離不開所處的地理、人文環境。閩南地方多為紅色土壤,燒製成紅磚有堅固、耐磨、防水、防潮等作用,與閩南的氣候相適應,用紅磚砌成多種圖案,組成了鮮艷、絢麗的紅磚文化。

2018/09/16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六):泉州蔡氏古民居-德梯厝磚雕八仙

德梯厝左側四尊磚雕八仙
德梯厝右側四尊磚雕八仙

泉州官橋鎮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共有16間「紅磚厝」,其中有一間名為「德梯厝」的紅磚建築,在正面兩側紅磚牆上的磚雕八仙是其中最令人驚艷的作品,這兩片外框以磚雕裝飾,上下左右分別雕刻有各種吉祥圖案,中間還藏著八仙,不細看還不容易看出來。

2018/09/08

景美仙跡巖福德正神廟

福德正神廟正面
福德正神廟全景
景美仙跡巖是台北著名的郊山,平日假日來這裡爬山健行的朋友其實很多,仙跡巖廟算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廟。景美仙跡巖廟旁邊有一間福德正神廟,興建年代查不到資料,估計是民國五、六十年啟建,並且經過翻修,和台灣到處可見的福德正神廟並沒有什麼不同。

2018/08/25

屏東 屏東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六

屏東書院 現在以孔子廟行制存在,所以在山門有一面「九仞宮牆」照壁。
屏東書院  孔子廟 牌匾

屏東地區原有三座書院,其中里港雪峰書院與潮州朝陽書院已毀,現在僅存屏東書院。屏東書院原來功能已經消失,現在雖然維持書院名稱,但是卻以屏東孔子廟存在,為弘揚「至聖先師」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以及端正社會良善道德風氣,屏東縣政府每年於此舉行盛大祭孔釋奠大典。表演六佾舞等古禮制,為國家重要祭典活動之一。

2018/08/12

西螺振文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五

振文書院的山門是七十八年整修時增建,為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
振文書院牌匾
西螺在早期是雲林縣境內文風最興盛之地。清朝時期在台灣各地廣設書院,雲林地區還有其他四所著名的書院,分別為:龍門書院、奎文書院、修文書院,以及西螺就有振文書院和修文書院兩所。目前振文書院是過去雲林縣書院當中唯一倖存的,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2018/08/10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五):泉州蔡氏古民居-磚雕及其他

世祐厝正面身堵-喜上眉梢
世祐厝正面身堵-喜報富貴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裡看到了多處磚雕,讓建築的雕刻藝術更為精彩。在十六座古厝中,最精彩的磚雕首推德梯厝的紅磚牆,將會以另文介紹,另有兩座的大門有整幅的磚雕,其中「世祐厝」的磚雕更是龍虎堵和正面檐牆的身堵都用磚雕裝飾算是比較少見的配置。這裡收集的壁堵磚雕共有六幅,都是以花木、鳥獸組合成吉祥的圖案,這裡也特別感謝吳勇練老師幫忙解讀這些磚雕所代表的意義。

2018/08/05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四):泉州官橋鎮蔡氏古民居-篆書對聯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標示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 20 公里,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引用並綜合各個官網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的介紹:『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歷時四十多年建成了集各種建築特色為一體的閩南「小故宮」。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包含15座宅第和1座宗祠),依次前後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於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大約3公傾(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主體建築為硬山式屋頂,雕樑畫棟,磚石浮雕,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自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牆腳、紅磚牆身,還有紅瓦頂和燕尾脊,屬於典型的閩南皇宮起大厝。』

2018/07/28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三):泉州福興堂李家大院

福興堂正面的紅磚裝飾作法和泉州其他地方的方式很不一樣。
相片中團員認真的拍照,光在這個門廊就花了大夥相當長的時間。
泉州永春岵山鎮塘溪村的福興堂(又稱李家大院),根據李氏後人說明:『福興堂整座建築是由李家的李武宗、李武庸兄弟精心挑選材料,聘請各地能工巧匠精雕細作而成。所裝點的精美木雕、石雕、泥雕均出自參與建造中山陵的師傅之手。』『當時這些建造中山陵的師傅們由於生計所迫逃到了永春,結果李武宗兄弟就把他們全部收留了下來,讓他們安心蓋建這座福興堂。』
[原文摘錄自  岵山福興堂:閩南傳統建築的奇葩- 壹讀 ]


正廳與護龍交接的水遮。這一張是特別放在這裡,和紅磚沒關係。
由這個水遮就可以體會到福興堂李院內怎樣的精雕細琢。

2018/07/22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二):永寧干氏祖厝

這片牆的後面似乎是平台,令我聯想到鹿港的十宜樓。
「干氏永寧 洪木公派下(祖)譜」
 陳仕賢老師十幾年來在附件台灣各地從事原野調查,收集、記錄了臺、閩各家族的第一手資料,將各不同宗族兩地的源流串連在一起,簡直就是台閩兩地家族源流的活字典。2017年7月的泉州行,在永寧特別安排我們到干氏祖厝,主要目標是要一窺「干氏永寧 洪木公派下譜」祖譜做紀錄,也讓我們有機會拜訪永寧干氏祖厝,這座觀光客幾乎不會去的地方。永寧干氏祖厝這間古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它的是一間「五間大厝」,正面大門用了傳統的「雙凹壽」使大門有較寬的視覺印象,兩側各有兩面紅磚牆,每面牆分別使用不同的磚砌圖案,充分展現閩南紅磚文化的特色。然後左右各兩面牆中間各夾著一組磚砌文字,我沒有問主人這組磚砌文字的含意,認為可能是干氏的祖訓吧。

2018/07/14

閩南紅磚文化欣賞之(一):泉州文廟及周邊民居

泉州文廟外圍牆。我是清晨的時候去的,早上的陽光斜照在這面牆上氛圍非常棒,可惜照相技術沒有好到可以展現當時的氛圍。
在泉州市這點四天的期間,我們住在泉州華僑大廈飯店,這間飯店就在泉州文廟旁邊。藉著地利之便,除了排定的正式參觀外,我還可以利用清晨的時間在這附近逛逛。

「閩南紅磚文化」專題

一切都從這面牆開始
紅磚牆在台灣的老房子是很常見的,不過在台灣我們比較常看到的是花樣不多、整片的紅磚牆,以及為數不多的磚雕裝飾。這是我對紅磚這種建材的印象。

2017年7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帶隊的「泉州古建築匠師與匠藝之旅」時跟著堂主回到泉州原鄉參觀了很多泉州的古建築,瞭解到在泉州紅磚還是建築的基本建材,即使是新建的房子,紅磚牆、磚雕還是到處可見。

2018/07/11

員林興賢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四

員林興賢書院門匾
興賢書院主殿正立面
位於彰化縣員林鎮的興賢書院初名「文昌祠」,最早創於1807年。1823年,廣東饒平官章廩生邱海於廟內設立私塾,廣收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今員林市、大村鄉、埔心鄉、永靖鄉、社頭鄉〕學生,所得銀兩重修文昌祠,並且購置學田八甲餘。1909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實施土地登錄所有權人保存登記制度,廟方易名「寺廟興賢書院」。1924年,日本政府要求興賢書院廟產土地租用一部份作為員林公園用地。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徵收放領廟方學田。因此目前「興賢書院」並無學田,僅餘書院建築本體所佔之土地範圍。

2018/07/01

剪黏藝術欣賞(十九) -馬來西亞檳城 韓江家廟

潮州會館 韓江家廟的正門。
前面的馬路車水馬龍,等了好久都無法拍到車輛淨空的畫面。
中廳屋脊上的剪黏裝飾,正好說明李乾朗老師所言:
『脊上的剪黏好像要溢出脊外』。

潮州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兩個是廣府人和客家人),其建築的風格和我們習見的閩南建築有些一些差別。因為在台灣很少見到潮州建築,只有台南的三山國王廟是全臺唯一完整的潮州式建築,據介紹原廟中的一磚一木均來自潮州,屋頂全用黑色筒瓦配上綠釉瓦當滴水,灰泥白牆,就連棟樑雕刻及壁上裝飾也出自潮州師父之手,不對潮州建築的特點並不是十分瞭解,只能引用李乾朗老師所著的「古蹟入門」書上說明:『屋簷及屋面平直,屋脊的曲度亦較閩南是平緩,不過脊上的剪黏繁複華麗,好像要溢出脊外。潮州師傅善於剪黏是遠近馳名的,所以剪黏的裝飾甚於閩南。』

2018/06/25

馬來西亞檳城觀音亭-建築文物和活動

大概因為香客會餵食,觀音亭的前埕有很多鴿子。
寺廟前特別設置了插香的座台,插著非常粗壯的香。
網路上對檳城觀音亭的介紹很少,包含當地旅遊介紹的官方的網站也只有極少的篇幅。綜合網路上的介紹,彙整起來對檳城觀音亭可以大概說明如下:「檳城廣福宮 Goddess Of Merey,更多人稱之為觀音亭,觀音亭位於檳城喬治市正中心的MASJID KAPITAN KELING路上,這間華人的寺廟同樣也最檳城現存最古老的華人寺廟,大約在1800年時由最早移民到檳城的華裔所建。寺廟前插著非常粗壯的香,還有一口古井現已沒在使用,但卻成為市民與鴿子休憩的地方。』

2018/06/22

剪黏藝術欣賞(十八) -馬來西亞檳城 觀音亭

馬來西亞檳城 觀音亭(廣福宮) 正立面
屋頂剪黏裝飾-雙龍搶珠
檳城廣福宮 Goddess Of Merey,更多人稱之為觀音亭,觀音亭位於檳城喬治市正中心的MASJID KAPITAN KELING路上,這間華人的寺廟同樣也最檳城現存最古老的華人寺廟,大約在1800年時由最早移民到檳城的華裔所建。寺廟前插著非常粗壯的香,還有一口古井現已沒在使用,但卻成為市民與鴿子休憩的地方。

2018/06/17

剪黏藝術欣賞(十七) -馬來西亞檳城 龍山堂邱公司

龍山堂邱公司正面
本篇介紹的重點:屋頂剪黏裝飾
前一篇文章提到龍山堂邱公司的屋頂剪黏裝飾和文山堂邱公司一樣可以視為近代馬來西亞閩式建築屋頂裝飾的代表。官網上詳細記錄龍山堂歷次重修的紀錄可以清楚瞭解屋頂剪黏翻修的年代,可以說明最後幾次的重修都是在70年代以後。
      1959年 龍山堂第一次重修落成
      1987年 修葺龍山堂屋頂
      1996~1997年 重修戲臺
      1999~2001年 第二次重修

比起文山堂,龍山堂邱公司的規模更勝一籌。

2018/06/16

剪黏藝術欣賞(十六) -馬來西亞檳城 文山堂邱公司

大型的牌頭裝飾、閩南宗祠常用的「龍引」,華麗的作法是馬來西亞剪黏的特色。
由另一個角度看屋頂剪黏
檳城有很多邱公司(邱氏宗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 '文山堂邱公司' 和 '龍山堂邱公司',由於著名的龍山堂邱公司廟宇曾遭焚毀重建,因此文山堂邱公司目前保留的廟宇建築雖然結構比龍山堂來得小,但年代卻更為久遠。檳城的邱姓因源自福建漳州府,因此這兩間邱公司都是閩南形式建築,屋頂也使用大量的剪黏搭配灰塑來裝飾。

2018/06/09

剪黏藝術欣賞(十五) -馬來西亞檳城 天后宮

門樓上的雙龍搶珠。雙龍的身體使用耀眼的金色,在台灣幾乎沒有這樣的作法。
檳城天后宮,旁邊則有瓊州會館(其前身是海南會館)緊靠在一起,現在建築的大部分是以「天后宮」為主。 

檳城天后宮並不是檳城著名的觀光景點,網路上只看到這麼一段對天后宮的介紹:『天后宮創立於1886年以前,早年建造會館的材料全是由中國運往檳城的。如今這座建築物是1895年重建的。天后宮主要祭拜海員的保護神“媽祖”,據說當海南人在19世紀移民來檳島的時候,大部份人的主要工作都被其他華人領先了,所以海南人只得投身廚師和漁夫行業,於是就有了拜媽祖的傳統。』

2018/06/03

剪黏藝術欣賞(十四) -馬來西亞檳城 觀音寺

檳城觀音寺外觀
在檳城深度自由行成行之前的介紹會裡,康鍩錫老師就以檳城的觀音寺為例子,他提到這間寺廟的屋頂剪黏有馬來西亞華人建築的特色,就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在馬來西亞取不到大陸進口的剪黏材料而必須就地取材的,再加上施工的工人沒受過正統的剪黏工藝訓練,因此檳城觀音寺的剪黏就呈現了地方上的風格。由於行前就已經對這間寺廟的名字有印象,雖然剪黏的主題不多也不是很精彩,但是因為它見證某一段時間馬來西亞式閩南寺廟屋頂剪黏歷史,我還是認真記錄下來並撰文介紹。以下的剪黏作品圖集沒有一定順序和規則。

2018/06/01

《戲說四大名著》-一分鐘看懂四大名著

一段戲說,讀懂了四大名著,看透了人生百味。

      《戲說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各取一端,各有特色,各逞風采。請看:

2018/05/27

剪黏藝術欣賞(十三) -馬來西亞檳城 藍屋

檳城藍屋入口院門的剪黏工藝
位於檳城蓮花河路的張弼士故居巳有百年歷史,也是東南亞保留得很完整的一座古色古香中西合併四合院。此棟建築在1897年開始動工,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由於墻身以檳城盛產藍花Indgofera Arrecta所製制成顏料,然後塗於墻身,建築通體藍色,故以『藍屋』著稱。據說初件建時張弼士故居的牆面也是用白色為底,但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蓮花河路一帶都是藍寶石般的屋宇,可能就在那時改漆成藍色的牆面。如今蓮花河路只剩張弼士故居這一座閃耀著亮眼的藍色。藍色當然不是中式建築常用的顏色,但是檳城藍屋融合了當地的特色,又能夠妥善修復保留下來,也是美事一樁。

2018/05/14

剪黏藝術欣賞(十二) -馬來西亞檳城 大伯公廟

2018年5月我參加由康鍩錫老師所策劃的「檳城深度之旅自由行」,檳城當地的導覽康老師請到在檳城古建築修復頗負盛名的陳耀威顧問,因此有機會參觀由陳老師主持修復的大伯公廟,並且爬上鷹架近距離觀賞記錄這些剪粘作品。馬來西亞當地的中式建築在屋頂上也使用大量剪粘裝飾,由地面看起來和其他地區的剪粘差異不大,但是在近距離觀看時大伯公廟的剪粘卻和我習知的剪粘工藝有蠻大的差別。據陳耀威老師和康鍩錫老師的說明,因為有一段時間在馬來西亞取不到大陸進口的剪粘材料而必須就地取材的,再加上施工的工人沒受過正統的剪粘工藝訓練,因此有很多作法的是大大不同。

2018/05/05

鹿港文開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三(續)建築裝飾篇

鹿港文武廟為清代最重要的公共建築,是鹿港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文開書院的設立,更孕蘊無數儒子登科及第,讓鹿港文風享譽全臺。由於這樣的背景,一般寺廟大量使用剪粘、交趾陶、石雕、木雕等工藝的裝飾作品,在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同樣精緻,但數量並不多,反而是大量的書法、繪畫才是建築裝飾的主角。由於文開書院的裝飾有其特色,因此整理成單一專輯,其中部分裝飾和前一篇有重複,請各位讀者擔待。

三川殿的龍虎堵的吉祥畫
一般寺廟三川殿的龍虎堵都會用龍和虎來裝飾,但是鹿港文武廟的文開書院三川殿的龍虎堵卻不用一般的龍和虎為主題,而改用一組集多種吉祥的寓意在其中的彩繪。

鹿港文開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三

鹿港文開書院的三川殿棟架在九二一地震後重修時加以彩繪,已完全看不到道光年間建築時古樸的風格。
彰化鹿港文開書院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造完成,並於道光八年(1828年)舉行釋奠禮,是彰化縣八座書院的第六座。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藏書眾多,一時成為臺灣知名的重要學府。到了日據時期,日本總督府禁止書院任何活動,導致文開書院逐漸沒落。

2018/03/19

板橋大觀義學 - 書院介紹之十二

大觀義學正門(門廳)
板橋大觀義學位於板橋林家花園的北側,建於清同治12年(1873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建築型制仍完整地保留下來,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大觀義學是由林本源望族的,族人林維讓捐資設立〝大觀書社〞(後改稱大觀義學),收容當地泉漳兩地子民習文,也使當地文風大開,日益繁榮。

2018/02/28

台北 艋舺學海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

學海書院(高氏大宗祠)正面,平時大門深鎖。
大門右側留有舉人旗桿兩座
台北 艋舺學海書院(今高氏大宗祠)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大台北區另有兩座在新北市),不過現在是高氏宗祠屬私人所有,並不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只能隔著圍牆欣賞其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