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十) 丁宦大宗祠 門樓


丁宦大宗祠 門樓
門額上面刻“丁宦大宗”四個鎦金大字

2019年8月潮州行安排了這個參訪點,丁氏的長老也特別前來熱情的接待我們這個團體。

丁宦大祠堂位於潮州的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相關的介紹資料很少。據百度的介紹:『在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
該祠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

八十年代初修建的丁宦大宗祠,是在大陸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不久,雖然在60年代經過文革的洗禮,但可以看出來那時修建的建築還非常完整的呈現潮式木雕、彩繪、剪黏等建築裝飾工藝,並沒有因為文革而有斷層,某種程度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所興建潮州宗祠建築樣貌。
丁宦大宗祠的建築裝飾當然有許多值得介紹的地方,不過因為這系列介紹的是潮州嵌瓷工藝欣賞,所以我還是先介紹屋頂的嵌瓷作品。

2020/11/08

剪黏工藝欣賞(廿四) - 坪林上德宮(玻璃剪黏)

假日開車出去拍照,有時不會特別計畫去哪裡,因此可能會隨性走一些以前沒走過的路。有一次我從石碇走106乙(坪碇路)往坪林的路上看到一間寺廟的指示牌,心血來潮就彎進去參觀了一下。這間廟就是坪林上德宮,坪林山上的媽祖廟,它不是古建築,但是屋頂的剪黏裝飾卻吸引我留下來拍照。坪林上德宮於民國65年啟建,67年落成,屋頂是用玻璃為材質的剪黏,據廟公說是聘請桃園一位曾姓司傅承作,但就沒有其他的紀錄可以查詢。雖然經過那麼多年風吹日曬雨打,卻還有部分作品保存的狀況還不錯,因此特別于以整理介紹。

2020/10/06

剪黏工藝欣賞(廿三) -金山慈護宮 門樓剪黏

金包里慈護宮門樓上面的裝飾

新北市金包里(金山)慈護宮是一座已有200多年歷史古廟,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於2019年6月17日受新北市文化局列管為「歷史建築」,但因年久失修,每逢大雨就多處漏水,廟方於是規劃修建,於2020年3月17日和建築師簽約進行規劃設計。

今年五月我走北海岸路過金山時有繞到慈護宮去拍照,不過當時因為疫情關係寺廟裡面管制較嚴,我就沒有進到廟內,因此只在外頭拍照屋頂以及門樓的裝飾。近日聽聞金包里慈護宮已經開始重建,門樓也已拆掉準備建臨時的場所。當時拍的相片已經成為歷史,因此整理出來作為記錄留存。

這些剪黏作品使用玻璃為材料,其實目前的狀況已經脫落的很嚴重,再過一些時間恐怕也得重新修建。雖然這座門樓目前已經不再存在,但還是在2020年用相片見證了一個曾經存在過的的剪黏工藝。

2020/10/02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九)-2:近代寺廟、宗祠 嵌瓷裝飾

年代不遠,新近製作的潮州嵌瓷裝飾。
不管在什麼地方總是會有寺廟會翻修或新建,南方寺廟常用在屋頂的裝飾當然也可能同時煥然一新,呈現和古老的嵌瓷(剪黏)工藝不一樣的樣貌。

2019年8月潮汕行行程重點在比較有歷史的古蹟建築,但總會經過一些地方上的寺廟或宗祠,在拜訪了幾處經典的古建築之後,對早期的嵌瓷製作風格大概有一點概念,因此可以感受的這些新修建的寺廟、宗祠製作風格略有不同。儘管手法不同,但傳統潮州嵌瓷所用的元素大抵並沒有改變,但可以清楚感覺到近代新的嵌瓷,對顏色的使用更為多彩亮麗,甚至也見識到顏色使用鮮豔無比的潮州嵌瓷作法,有點類似台灣現代淋塘剪黏手法。

2020/10/01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九)-1:近代寺廟、宗祠 嵌瓷裝飾

梅塘鎮 周氏祠堂正廳屋頂

不管在什麼地方總是會有寺廟會翻修或新建,南方寺廟常用在屋頂的裝飾當然也可能同時煥然一新,呈現和古老的嵌瓷(剪黏)工藝不一樣的樣貌。

2019年8月潮汕行行程重點在比較有歷史的古蹟建築,但總會經過一些地方上的寺廟或宗祠,在拜訪了幾處經典的古建築之後,對早期的嵌瓷製作風格大概有一點概念,因此可以感受的這些新修建的寺廟、宗祠製作風格略有不同。儘管手法不同,但傳統潮州嵌瓷所用的元素大抵並沒有改變,但可以清楚感覺到近代新的嵌瓷,對顏色的使用更為多彩亮麗,甚至也見識到顏色使用鮮豔無比的潮州嵌瓷作法,有點類似台灣現代淋塘剪黏手法。

這一則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九)將分成兩篇,共集合了數間寺廟或宗祠屋頂嵌瓷裝飾的紀錄,年代估計應該是從五、六十年代迄近代,也有一間是正在蓋的宗祠,剛好可以對不同年代的作品作個比較。

2020/09/05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八):樟林古港及濬浵公祠 小品嵌瓷裝飾

潮州靠海,樣這樣以水族作為主題的裝飾很常見。
在台灣剪黏(潮汕稱為嵌瓷)裝飾雖然到處可見,但主要是用於寺廟、祠堂及一些古代比較富有人家的豪宅,一般民居很少使用剪黏裝飾。但是在潮汕參訪時,卻發現當地民居,不管是民宅的屋脊或是圍牆,使用嵌瓷作為裝飾也相當普遍。

網路上有多篇介紹潮汕建築的文章,說明潮汕建築:『是嶺南四大代表性的建築形式之一,由於其地域、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其建築形式發展緩慢,所以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人們對建築的破壞性少了很多,更多地保留了其傳統特色。』
『潮汕鄉村至今還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以宗族祠堂為中心,民居圍繞宗祠展開。老屋大多集中布局,相互毗鄰,排列整齊,四周街巷圍繞,表現出嚴整、封閉的特點。』
我們在潮汕遊走,確實感覺這樣的特點,因為老民居保留的又多又好,所以處處可以看到驚喜。前面兩篇介紹都是這種民居小品嵌瓷裝飾就是例子,雖不到隨處可見,但不經意之間總會看到這樣的作品。本篇接著再以樟林古港及濬浵公祠兩處的紀錄請各位讀者欣賞。

2020/08/25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七):潮州甲第巷

甲第巷的古宅的「門樓肚」幾乎都有精工雕琢的裝飾,嵌瓷當然也被大量應用。
在潮州古城老街巷,隨處可見明清風格的舊居老房,而著名的甲第巷,顧名思義為「甲第府第」之意,標榜著這裡的民居建築,擁有城中一流品位。確實,在不足300米長的甲第巷中,人們仍能見到諸如「資政第」、「大夫第」、 「外翰第」、「儒林第」等彰顯主人身份的門匾,以及「宗聖世家」、「濟陽舊家」、「高陽舊家」、「龍游衍派」等姓氏郡望。比鄰而立的老屋,還有精工雕琢的「門樓肚」,仿佛將我們帶進了另外一個時空。我是利用一大早尚未開始活動排定的踏查行程前前往甲第巷參觀,大部分的房宅門窗緊閉,也沒看到當地的居民出來活動,只有我們一群團友在此漫步、拍照。

2020/08/23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六):平嵌作品

潮州嵌瓷的技藝大概分成平嵌(或稱為'平貼')、浮嵌(浮雕)、立體嵌( 立體圓雕,俗稱「圓身」)等多種手法。潮州行之前我並不知道這些技藝手法,回來後整理相片的同時就漸漸體會這些技藝的含意。

在台灣,剪黏裝飾通常都是用在屋頂裝飾最多,而且以寺廟最為普遍,作為一般建築裝飾的案例似乎不多,而我在潮州看到運用平嵌作為一般住宅的案例似乎不少。平嵌製作的方式比較簡單,事先規劃好圖案,再用預先設定好顏色搭配的瓷片剪裁好、趁灰泥未乾時直接組拼粘貼即可;如果要找一種將剪黏應用在一般建築裝飾的方法,我覺得潮州嵌瓷裡的平嵌作法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前面介紹的嵌瓷窗框裝飾就是平嵌的應用,接下來的兩篇收集了幾處潮州嵌瓷中以平嵌來表現的裝飾。本篇是幾處典型的潮州平嵌裝飾的集合,以及樟林古港的西塘園林的裝飾,下一篇則介紹潮洲甲第巷官宦及民居的裝飾作品。

2020/08/15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五):揭陽城隍廟和雷神廟

揭陽城隍廟,最典型的花鳥裝飾。
揭陽雷神廟-嵌瓷裝飾集中在屋頂西施脊上一整排,最顯演的當然是中間的雙鳳朝牡丹。
廣東揭陽市的這兩座寺廟比鄰而居,如果和我後來在2019年的潮州行所看到的其他建築比起來,兩座廟的屋頂嵌瓷作品當然不會是最精彩的,但足以代表潮州嵌瓷工藝一個年代的特色,因此為文介紹。

2020/08/14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四):嵌瓷窗框裝飾

我在潮州揭陽關帝廟和潮州市的己略黃公祠分別看到嵌瓷窗框這種獨特的裝飾,一新一舊。我只在潮州看到這種裝飾形式的嵌瓷工藝製作方式,別的地方從沒見過,因此單獨介紹。這種嵌瓷窗框是在窗戶的外圍施以嵌瓷裝飾,並分成多個格子,每格都有一個故事或裝飾主題,但是它的作法混合嵌瓷和繪畫,或應該說是以彩繪為主,並搭配以潮州嵌瓷的平嵌手法作局部的裝飾,卻形成了非常別緻的窗框裝飾。


潮州揭陽關帝廟
揭陽關帝廟正殿兩側窗框裝飾共有兩層,內層以花鳥圖為主,外層則是二十四孝人物故事,作法是先以繪畫為基底描繪「景」,再以嵌瓷重點製作該格子內的花、鳥、人物等,形成獨特的藝術。
由於窗框的前面各有一根柱子橫在前方,因此只能側著拍攝,無法工整的從正面呈現,是美中不足之處。
前面四張相片是虎邊的窗框。外圈人物的部分是以嵌瓷(平嵌作法)來表現,讓衣服的顏色顯的更為亮麗。
後面五張是龍邊的窗框,這邊的相片可以更清楚看出內圈作品主題的作法。



潮州市己略黃公祠
另一處同樣的裝飾在已略黃公祠,年代比較久,風化得很嚴重,不過保管單位似乎也注意到這兩幅作品的價值,現在以壓克力罩予以保護,應該可以保存的更久遠。我也精選幾張窗框裝飾的相片,擷取一部份近影,讓各位朋友能稍稍看到一些細節。
和揭陽關帝廟的作品比較,嵌瓷的使用比較粗放,因此這裡製作的人物看起來也比較抽象,再加上風化的關係,無法辨別作品所表現的故事內容。而部分非人物的作品則以繪畫為主,象徵性的用一兩片瓷片加以裝飾。我其實看到許多早期的平嵌作法都和這裡非常相似。
以下的相片共14張,就不另做說明。



下一篇: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五):揭陽城隍廟和雷神廟
前一篇: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三):揭陽關帝廟之二
                在潮州遇見潮州嵌瓷-寫在「潮州嵌瓷工藝欣賞」系列介紹之前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黏」專題-台灣寺廟篇
「陳三火老師 剪黏創作」專題
「剪黏」專題-泉州篇
「剪黏」專題-馬來西亞檳城篇

2020/08/09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三):揭陽關帝廟之二

博古圖、假山水、小獸、花草,通廊屋頂嵌瓷常用的題材。
花鳥嵌瓷作品,注意一下潮州嵌瓷對顏色的使用非常講究,不管花或葉都會模擬實物以不同顏色的瓷片來製作,一點也不含糊。
連接揭陽關帝廟三川殿與正殿的通廊,左右兩側的屋頂都有一整排嵌瓷裝飾。可能是潮州「鬥藝」的傳統,兩側的作品似乎不是同一組匠師製作的,稍稍比較是有一些不同。
由於拍照時沒有嚴格按順序,整理時無法辨別各屬於何方,只能把所有通廊屋頂的嵌瓷相片一次陳列欣賞。拍照時磅礡大雨、天色昏暗,有些相片因此對焦不準,大概需等下次再拜訪潮汕時才能補足此項缺憾。

2020/08/08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二):揭陽關帝廟之一

正殿屋頂西施脊上的三國故事裝飾作品「桃園結義」。這裡應用了許多細細小小的剪瓷片來表現搭配的山水景物,遠看色彩繽紛。
正殿屋頂西施脊上的三國故事裝飾作品「三顧茅廬」。
正殿屋頂西施脊上的三國故事裝飾作品「千里單騎」。
2019年8月潮州行我非常專心去記錄潮州嵌瓷(剪黏),看到各式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收獲滿滿。
我們在潮汕的揭陽機場下飛機後,就直奔揭陽市區參觀,在這裡共在三處寺廟記錄到比較多的潮州嵌瓷。揭陽關帝廟是此行第一座記錄嵌瓷作品比較完整的寺廟。
拜訪關帝廟當時大雨磅礡,屋頂的嵌瓷缺乏陽光照耀顯得稍微黯淡。參觀當時為揭陽關帝廟的木雕瘋狂,重點擺在拍攝木雕,位於室外的屋頂嵌瓷下雨時拍照實在不方便,當時只能努力記錄,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我大概只能判斷這裡的嵌瓷是重修過的作品,製作的年代也找不到任何記錄,回家後開始整理拍攝的相片時才稍微理出頭緒,並歸納出我所瞭解的潮州嵌瓷特點。

2020/08/02

在潮州遇見潮州嵌瓷-寫在「潮州嵌瓷工藝欣賞」系列介紹之前

潮州韓文公祠
2019年8月我參加由陳仕賢老師策劃的【跟著堂主去旅行】潮州古建築團前往潮汕地區參訪,第一次見識到潮汕地區驚人的工藝發展,過程中驚嘆連連。作為古建築的愛好者,潮汕地區的各種工藝真的是讓人目不暇給,短短幾天的時間恐怕也只拜訪了九牛一毛,絕對是值得一去再去之處。
由於我一直在紀錄台灣的剪黏,對於前往拜訪在台灣素有「北洪南何」之稱的的南派剪黏祖師爺何金龍大師的發源故鄉自然特別重視,因此這次潮州行我特別用更多的心力去記錄所看到的潮州嵌瓷(剪黏)。在這此行看到潮州嵌瓷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收獲滿滿。尤其是陳老師特別安排了幾處何金龍大師的作品前往拜訪,得以紀錄比較何金龍大師在台灣和大陸作品,更是此行中最大的收穫。
回來後我陸續整理發表在FB和微博上,結果過了一年到現在又將進入八月卻只介紹了大約一半所拜訪的建築,還有許多建築的嵌瓷作品還在我的電腦裡。算了一下我大概拍了二千餘張潮州嵌瓷,一直希望能夠介紹給台灣喜歡古建築的同好,決定還是直接寫成部落格文章來分享比較實際。這一系列會有多少篇目前也還無法預估,不過預期將會成為這一個「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部落格中數個剪黏專題中文章最多的一組專題。
潮州嵌瓷風格非常多元,就只去了一趟,看到的恐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卻已經讓我驚艷連連。本篇試著挑選一些各種不同風格的潮州嵌瓷代表作品,或許各位朋友可以從這些相片中體會我的看法。
以下的作品,我試著用我自己的角度大致分類,或許在潮州當地對嵌瓷工藝有不同的分類法,希望有先進可以給於指導。

2020/03/14

陳三火老師剪黏創作-二十四節氣之冬季篇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的關係,知道配合當時的節氣適時的進行農事,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也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從立春開始,每個季節含六個節氣。
2月: 立春、雨水     3月:驚蟄、春分     4月:清明、穀雨
5月: 立夏、小滿     6月:芒種、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 立秋、處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 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1月:小寒、大寒

「火獅」陳三火老師在2005年製作二十四節氣神系列,每一個節氣各有一個代表神。
本篇介紹冬季(約是在陽曆的11~隔年1月)的六尊節氣神。陳老師對於他所創作的每一尊作品,都分別以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該節氣的意義,或是說明該節氣神創作的靈感、素材採用的思考等,最精確的表達創作者對這二十四尊作品的創作理念,因此我在以下的介紹裡全文引用。

立冬、小雪
小雪武士(左),立冬耆老(右)
作品背面


2020/03/07

陳三火老師剪黏創作-二十四節氣之秋季篇

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於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從立春開始,每個季節含六個節氣。
2月: 立春、雨水     3月:驚蟄、春分     4月:清明、穀雨
5月: 立夏、小滿     6月:芒種、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 立秋、處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 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1月:小寒、大寒

「火獅」陳三火老師在2005年製作二十四節氣神系列,每一個節氣各有一個代表神。
本篇介紹秋季(約是在陽曆的8~10月)的六尊節氣神。陳老師對於他所創作的每一尊作品,都分別以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該節氣的意義,或是說明該節氣神創作的靈感、素材採用的思考等,最精確的表達創作者對這二十四尊作品的創作理念,因此我在以下的介紹裡全文引用。


立秋、處暑
右「立秋將相」,左「處暑武士」
稍微近距離觀賞細部作法


2020/03/01

陳三火老師剪黏創作-二十四節氣之夏季篇

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於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從立春開始,每個季節含六個節氣。
2月: 立春、雨水     3月:驚蟄、春分     4月:清明、穀雨
5月: 立夏、小滿     6月:芒種、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 立秋、處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 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1月:小寒、大寒

「火獅」陳三火老師在2005年製作二十四節氣神系列,每一個節氣各有一個代表神。本篇介紹夏季的六尊節氣神。陳老師對於他所創作的每一尊作品,都分別以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該節氣的意義,或是說明該節氣神創作的靈感、素材採用的思考等,最精確的表達創作者對這二十四尊作品的創作理念,因此我在以下的介紹裡全文引用。文字介紹最先出現在台南縣政府編印的「火獅之變-陳三火剪黏工藝」書上,我在FB介紹時徵得陳老師的同意引用,在這篇的介紹裡再次引用,非常感謝陳三火老師。


立夏、小滿
左「滿官」,右「趙盾將軍

立夏節(5/5),立夏剪黏以「趙盾將軍」為代表:『夏日之日為趙盾將軍手持長戢、身著將袍。轉頭向春宣告拜拜,此時春已盡,萬物都已長大。』

小滿氣(5/21),小滿剪黏以「滿官」為代表:『滿官宣示萬物生長,少得盈滿,麥方小滿而未全熟;手提煙斗督勸農民,在這時節進行播種、扦插、稼接等工作,花木都能順利長大。』

2020/02/28

陳三火老師剪黏創作-二十四節氣之春季篇

「火獅」陳三火老師在2005年製作二十四節氣神系列,每一個節氣各有一個代表神。這一系列作品我分別在幾次不同的展覽陸續拍攝幾尊作品,最後在陳老師的工作室終於記錄完成這二十四尊神像的完整記錄。
2018年我在當年的每一個節氣當天,以這一系列作品在臉書上做過完整的介紹,這次將以春、夏、秋、冬四季,將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剪黏系列重新整理,請各位一起來欣賞陳老師精彩的作品。

陳老師對於他所創作的每一尊節氣神,都分別以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該節氣的意義,或是說明該節氣神創作的靈感、素材採用的思考等,我覺得沒有其他文字可以更精確的表達創作者對這二十四尊作品的創作理念,因此我在以下的介紹裡全文引用。文字介紹最先出現在台南縣政府編印的「火獅之變-陳三火剪黏工藝」書上,我在FB介紹時徵得陳老師的同意引用,在這篇的介紹裡再次引用,非常感謝陳三火老師。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從立春開始,每個季節含六個節氣。
2月: 立春、雨水     3月:驚蟄、春分     4月:清明、穀雨
5月: 立夏、小滿     6月:芒種、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 立秋、處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 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1月:小寒、大寒
有關二十四節氣更詳細的說明,在文章的下方有多篇網路文章,請自行連結前往了解。

立春、雨水
右「立春春神」,左「雨水龍王」
立春節,立春剪黏以「春神」為代表:『春神宮服以春酒瓶,內有草花圖案製成,手揮扇三陽開泰,意指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雨水氣,雨水剪黏以「龍王」為代表:『龍王執掌大地一切的雨量,站立與立春的互動猶如春到人間;龍王執奏板,散雪施雨,開始有暖和的春風,春雨綿綿。』

2020/02/23

「陳三火老師 剪黏創作」專題

新港奉天宮因九二一地震損傷後整修,歷時十五年,並於2015年8月完工。其中奉天宮兩側的女兒牆上一系列剪黏作品是由近代的剪黏大師「火獅」陳三火老師製作,並且在施作到女兒牆前,於104年3月20日(五)至5月17日(星期日)先為這些作品舉辦「新港奉天宮建築之美再造藝術系列-陳三火剪黏」特展,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盛大展出。

我無意中看到這則網路消息,在完全不認識陳三火老師作品風格的情況下,卻難得的決定專程開車南下看展,在4月18日終於在新港文化館出現,第一次近距離欣賞陳大師的剪黏工藝,可說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個人對台灣古建築的裝飾工藝一向有高度的興趣,剪黏工藝更是我的最愛。由於是近距離欣賞(以前都只能遠遠看高掛屋頂的剪黏),再加上火獅的作品實在太經典,回來後我用了七篇文章介紹陳三火老師在特展裡呈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