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傳統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傳統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04/20

拜拜@大陸-[武當山玉虛宮拜玄天上帝聖誕]

玄天上帝神像

在台灣信仰道教,或是附近有拜玄天上帝(玄武大帝) *註 寺廟的人,大概會知道農曆三月三日是道教非常重要的神:玄天上帝的聖誕。這個節日,寺廟會有法會及陣頭遊行,民眾也會前往寺廟拜拜,這也是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4/08/16

剪黏藝術欣賞(四) -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正門屋頂
天官賜福
台灣在光復以後重修或新蓋的寺廟,屋頂的裝飾越來越華麗,各種人物、動物、花草樹木等各種裝飾幾乎擠滿了整個屋頂,熱鬧非凡,香火越是鼎盛的寺廟這種裝飾方式就越明顯,例如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南鯤鯓代天府等,可以說是箇中之最。本篇就來介紹「北港朝天宮」屋頂的天空。


2014/08/03

合川釣魚城護國禪寺:破壞與建設

護國寺正門入口
護國寺山門,上題「獨釣中原」
我到重慶後才第一次聽到合川釣魚城這個地名。重慶市合川區屬於重慶市轄下的三級市,而釣魚城位於現在重慶市合川區(古時稱合州)釣魚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圍交匯縈繞,地勢顯要。在南宋和蒙古的長期抗爭中,曾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蒙哥汗在此負傷去世,蒙古人為了選大汗而退兵,是南宋歷史上難得的勝仗,讓積弱不振的南宋多留了二十年,也緩解了西征的蒙古軍對歐亞非洲的威脅。

2014/07/12

何金龍大師及弟子剪黏藝術欣賞(二)

除了佳里金唐殿的剪黏以外,前面提到金龍司與其弟子也分別在南部以及台東的寺廟留有作品,據紀錄在學甲慈濟宮(1927~1929)、佳里震興宮、將軍苓仔寮保濟宮(1928)、台南市竹溪寺(1930~1931)、台南市昆沙宮(1931)、台東天后宮等寺廟也分別有其作品。

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學甲慈濟宮在『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劉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本篇讓我們再繼續欣賞比較靠近金唐殿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震興宮,金龍司與其弟子的作品。


2014/06/29

何金龍大師剪黏藝術欣賞

這組雙龍搶珠及西施脊上的一對鳳凰,
金龍司剪粘製作手藝高超可以由此看出端倪。
鳳凰的尾巴各有八條,而每一條尾巴使用超過200片以上的玻璃片。特別要說明的是,裝飾的位置在屋頂,經過八十餘年(1928迄今)的風吹雨打、颱風地震,依然沒有損壞靜靜的在那裡發光發亮。
何金龍是廣東潮州汕頭人,他所製作的剪黏,人物細緻,備受剪黏界之推崇與讚許,人稱『金龍司』,在日據時代與另一位剪黏名師洪坤福並稱『南何北洪』。

2014/06/21

螭虎圍(團)爐

彰化益源大厝大門,牆的身堵就是使用傳統的螭虎圍爐彩繪
益源大厝同一扇門在重施彩繪前的樣貌
傳統建築的「窗」,套句現代術語幾乎是百分之百客製的產品,即使是同一棟建築數十甚至數百個窗戶全部都是人工製作,除了同一面牆使用的連窗會相同外,大部分都不重複。除了窗的形式外,施作在窗戶上的裝飾,更是讓傳統建築的「窗」具有不同風情的重要元素。在眾多窗戶使用的裝飾中,特別是大門檐牆的「身堵」,「螭虎圍爐」(也可以稱為「螭虎團爐」)可能是最常見的圖案。

2014/05/31

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萬華龍山寺正殿的山牆
山牆即建築物之側牆,因為中式房子為斜屋頂,故頂端為三角形如山稱為『山尖』,下半部則為完整的牆面。 在台灣常見的傳統建築,不論寺廟或宅第通常都是合院式,故旁邊廂房或護龍的山牆便成為從正面看去面積最大,最容易見著的部份,為了美觀,通常會加上裝飾,以免整棟建築物看起來太平淡。 山尖的頂端,匠師常作泥塑,交趾陶或剪黏作品,稱為『懸魚』,或稱為『鵝頭墜』,圖案則以兼具裝飾及吉祥象徵的物品之樣式為主,如民間常見的八寶:(犀角杯,蕉葉,元寶,書,畫,錢,靈芝,珠),及花籃,雲龍、葫蘆、獅子啣劍等泥塑、交趾陶或剪黏作品。 亦有以二、三只綠釉鏤空組成之人字形,下懸泥塑墜子之作法,因其外形如「磬」,取其「吉慶」的諧音。這些裝飾不僅具有驅邪招福的象徵意義,亦能增加整體建築的美感。

2014/05/17

剪黏藝術欣賞(二) 台北保安宮(續)

保安宮屋頂使用傳統剪黏裝飾主要座落在主建築的三大殿:主殿、前殿(拜殿)、後殿,以及兩側鐘鼓樓。另外近年先近年新修建的凌霄保殿則使用北方式的屋頂形式,以琉璃瓦覆蓋為主,就沒有使用南方式的剪黏來裝飾屋頂。前面一篇介紹了主殿、前殿(拜殿)的剪黏,這一篇我們接著介紹後殿、鐘鼓樓以及比較特別的內容。

後殿正面

後殿正面,也是雙龍搶珠,不過此處的龍珠是火龍珠,外面有熊熊的火焰。
此處的脊飾以交趾陶製作,主題是北極仙翁+八仙
以藍色來表現龍的身體是比較少見的作法

後殿背面
後殿背面,此處的脊飾以交趾陶製作,主題是人物戰馬,需要再請教專家這個故事的內容。
這一對吐水的鴟吻,顏色鮮豔,造型也特別。
中脊脊飾再次使用豐富的水族動物
龍龜及麒麟,都是神話吉祥動物
喜上眉梢,可以看出師匠師高超的技藝

正殿背面水車堵
剪黏裝飾通常大量用於屋頂,另外牆壁上的水車堵也是另一處常可以看到剪黏的區域。保安宮正殿背面的水車堵上有一組剪黏裝飾,以瓷碗片表現花果靜物以及博古圖。當我們到後殿拜拜時就可以很容易看到這些內容。
這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部分素材使用碗的破片製作

鐘鼓樓
保安宮興建時是以對場作拼場,鐘樓與鼓樓分別由不同匠師主持興建,屋頂裝飾各有千秋。
鐘樓
鼓樓

垂脊上的人物戰馬
屋頂垂脊的前緣通常都會以忠孝節義歷史故事以及人物戰馬來表現,稱為「牌頭」。匠師巧妙的利用剪黏將一個故事濃縮在一幅立體的圖像中,讓屋頂看請來非常熱鬧。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2014/03/01

剪黏藝術欣賞(一) 淡水鄞山寺

這一組剪黏裝飾,是用碗、盤等剪裁後貼上去的,非常傳統的工藝。
淡水鄞山寺屋頂上的剪黏是早期剪黏裝飾的代表,依照廟方提供的資料,淡水鄞山寺屋頂上的剪黏裝飾雖然近年有翻修,但一直都保持早期的製作工藝,因此我們才能欣賞到非常早期的剪黏藝術。這裡的剪黏裝飾主要分佈在各個脊堵上,使用材料遵照古法以彩色碎瓷片或碗片製作。剪黏匠師巧妙的利用顏色搭配及排列,構圖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細節。最上面的這一幅作品位於中庭左側屋頂的脊堵上,放大細節可以看出剪黏匠師施作的功力。
放大的圖可以看出使用碟子、碗片或是整片的花瓶碎片拼貼而成。
仔細看下面的白線是用剪成方正形狀的碗片排列而成。

中庭右側屋頂的脊堵上也有對應的剪黏裝飾,從圖案上看不出含意,推測純粹是裝飾作品,不過施作一樣是不含糊。
另一組剪黏裝飾,是用碗、盤等剪裁後貼上去,做工更細。
細部圖,花與變形蟲使用比較細小的磁片,製作費工。

「雙龍搶珠」在台灣的寺廟是最常見的屋頂裝飾,也大部分是立體的剪黏作品,但通常都是突出到屋頂脊線以上。淡水鄞山寺的「雙龍搶珠」位於正廳上的屋頂西施脊上,卻是以平面剪黏製作的「雙龍搶珠」作品,可能是台灣僅見的剪黏裝飾方式。連帶的在脊堵的兩端常見到成對的螭吻(象徵鎮邪物以避火),螭吻通常是以泥塑,在這裡也一併用剪黏的方式處理。
台灣寺廟常見的「雙龍搶珠」裝飾-淡水清水祖師廟
淡水鄞山寺 屋頂西施脊剪黏裝飾。是少見以平面剪黏製作的「雙龍搶珠」
平面剪黏製作的「雙龍搶珠」放大圖




螭吻

在淡水鄞山寺大門前殿的屋頂,因為從前庭與中庭分別都可以看到這一堵屋頂,因此在這裡雙面都有裝飾作品,以述說故事的人物剪黏為架構。這一區的作品損壞的狀況相對比較嚴重,可以看出他們的型態,但無從瞭解所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大門屋頂上的裝飾
上圖的放大
由前庭望過去的作品

除了以上幾組比較大型的剪黏作品之外,鄞山寺的屋頂還有其他多組小型的剪黏,不外乎花草鳥獸等,雖然感覺上是要把各個脊堵的空間填滿,剪黏匠師卻也不含糊帶過,每一處作品一樣非常細膩,值得花時間細細觀賞。以下也另外提供幾組不同風貌的剪黏裝飾。





文字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