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

集集鎮一級古蹟古石碣

清朝興建的八通關古道早在民國七十六年就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是國內唯一的一級古蹟「古道」,見證台灣開發史。八通關古道當年的古道路徑如今已難清楚辨識,所幸,當年八通關古道沿途留下的石碣,成為串連歷史的座標,包括「萬年亨衢」、「開闢鴻荒」、「山通大海」及「過化存神」,其中「過化存神」早已不見蹤跡 。

集集鎮有兩處古石碣都和八通關古道的興建有關,是見證清朝漢族在集集鎮拓墾史的最佳證據。




〈開闢鴻荒〉碣 
清朝治理台灣初期採「禁山禁海」的消極態度,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警覺外國覬覦台灣才改採積極的「開山撫番」政策,立「撫番公局」、「招墾局」等機關並設有撫墾委員,專責治理「生番」,另外鼓勵漢人向原住民區域開拓以強化防務,總兵吳光亮負責中路八通關古道的開拓,曾駐紮集集,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中路完工,親題「開闢鴻荒」四字於集集埔草嶺腳濁水溪畔的巨石上。
石碣說明牌
「開闢鴻荒」四個字每字寬約35公分,高41公分,並無落款。
此石碣所在地正位於濁水溪畔中游北岸、集集橋頭、草嶺山路,地當清水、濁水二溪匯流處,故有清濁同流之稱。
開闢鴻荒碣位於集集攔河堰旁,水壩前方因經常受到大水的沖刷,形成峽谷景觀。
開闢鴻荒碣另一側則是以前的兵營舊址

化及蠻貊
光緒十二年(1886)劉銘傳設「全臺撫墾總局」,並於原住民界設「撫墾局」,辦理「撫番」事宜。清朝吳光亮修闢八通關古道,自水里探勘集集,曾取道於此,傳說中的集集水尾古道可能也起自此地。集集水尾古道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開闢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西起集集東南拔社埔(水里鄉民和村),越丹大社嶺(南投花蓮縣界),迄後山水尾(花蓮縣瑞穗鄉境)。
集集當時屬雲林撫墾局,當時的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為紀念集集水尾古道開通,在集集的洞角留下「化及蠻貊」石碣紀念撫墾事績。
「化及蠻貊」石碣雕刻於寬300公分、高約150公分的巨石上。石碣長度為180公分,寬度則為48公分,每字高40公分,寬35公分。
化及蠻貊碑本碣被視與國家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相關的一級古蹟,位於集集鎮東南約3公里,柴橋頭舊路旁,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東側的巷弄內,與「開闢鴻荒」石碣成一直線。
「化及蠻貊」石碣全文如下:「欽命布正使銜署台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集集明新書院-書院系列介紹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