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八):樟林古港及濬浵公祠 小品嵌瓷裝飾

潮州靠海,樣這樣以水族作為主題的裝飾很常見。
在台灣剪黏(潮汕稱為嵌瓷)裝飾雖然到處可見,但主要是用於寺廟、祠堂及一些古代比較富有人家的豪宅,一般民居很少使用剪黏裝飾。但是在潮汕參訪時,卻發現當地民居,不管是民宅的屋脊或是圍牆,使用嵌瓷作為裝飾也相當普遍。

網路上有多篇介紹潮汕建築的文章,說明潮汕建築:『是嶺南四大代表性的建築形式之一,由於其地域、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其建築形式發展緩慢,所以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人們對建築的破壞性少了很多,更多地保留了其傳統特色。』
『潮汕鄉村至今還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以宗族祠堂為中心,民居圍繞宗祠展開。老屋大多集中布局,相互毗鄰,排列整齊,四周街巷圍繞,表現出嚴整、封閉的特點。』
我們在潮汕遊走,確實感覺這樣的特點,因為老民居保留的又多又好,所以處處可以看到驚喜。前面兩篇介紹都是這種民居小品嵌瓷裝飾就是例子,雖不到隨處可見,但不經意之間總會看到這樣的作品。本篇接著再以樟林古港及濬浵公祠兩處的紀錄請各位讀者欣賞。


樟林古港
紅頭船因船頭油刷朱紅色而得名,是從普寧、澄海開始起航駛向世界的,是潮汕地區(原潮州府)一個重要的象徵。這艘紅頭船是腹刻版,置於樟林古港入口。
廣東汕頭澄海樟林古港是一個有歷史的港口,引述百度介紹樟林古港:『樟林古港的歷史成為汕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之一的重要見證,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清代康、乾年間,樟林是廣東較大港口之一,是潮汕地區紅頭船航泊的基地。當時,潮州活動貿易的興起,使樟林迅速趨於繁榮,樟林的先輩,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上世紀初,樟林還被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鴉片戰爭之後,汕頭港逐漸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轉為內地埠市。
“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動脈,是溝通東西方商貿與文化往來的重要橋樑,汕頭的樟林古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之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樟林古港現已沒落,不過此地在這幾年似乎並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浪潮,當地的建築卻大部分完整的保留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居住的人口也不多,這裡真的是沒碰到太多當地人在活動,漫步樟林古港,感覺是一個非常悠閒的地方。
這面山牆的嵌瓷裝飾簡單,在潮汕應該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作法。雖然做工細緻,但前面亂竄的電線,讓它失去了往日的風華。
簡單主題的裝飾,卻可以展現出匠師的功力,我特別喜愛那隻花枝,那兩隻長觸角絕對不是簡單可以剪出來。
這三張一組是另一種民居裝飾的範例。在正面上方以嵌瓷裝飾,多少顯示這戶人家的尊貴。
一般民舍的嵌瓷裝飾還是以花鳥圖案為主
注意算一下,這一幅圖就有大小、姿態各異的七隻小鳥。
這一組共四張是一面圍牆的裝飾。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些顏色可以持久的嵌瓷,這面牆會多麼無趣!
「一路連科」。潮州嵌瓷製作時瓷片的大小幅度可以很廣,讓每種主題的製作適得其所。


濬浵公祠
濬浵公祠的入口,屋頂已全然傾圮。
根據廣州日報的報導:『從熙公祠南面還有一座濬浵公祠。該祠是陳旭年之子江西南康知府陳鼎新的私祠,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建成,是從熙公祠的「子祠」,雖然規格、裝飾等比不上從熙公祠,但同樣堪稱清代潮州祠堂建築的傑作。』『從熙公祠的「子祠」濬浵公祠僅剩「支架」,祠內荒草叢生已成廢墟』
確實,當我們從佈滿精美裝飾的從熙公祠轉到這裡時,感覺落差真的非常大,一整排房子只剩下一兩間堪住。不過這些房舍的屋脊倒還完整,因此得以看到在清代興建時所留來的嵌瓷裝飾,見證那個年代的作品風格。

目前我對潮州嵌瓷研究的還不夠透徹,但是從這些作品的顏色運用、設計及做工的質感來看,感覺上這些作品是普寧匠師的作品。以下的十幾張相片,大體都是以花、草、鳥、獸、博古圖及各式水族為圖案設計而成,請自行翻閱欣賞。


下一篇:
前一篇: 潮州嵌瓷工藝欣賞(七):潮州甲第巷
               在潮州遇見潮州嵌瓷-寫在「潮州嵌瓷工藝欣賞」系列介紹之前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黏」專題-台灣寺廟篇
「陳三火老師 剪黏創作」專題
「剪黏」專題-泉州篇
「剪黏」專題-馬來西亞檳城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