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明新書院正門,兩側使用傳統的螭虎圍爐窗戶施以彩繪。 |
集集明新書院的招牌豎匾 |
因為我從小在集集長大,明新書院供奉文昌帝君,早期又曾被稱為孔子廟,每次要參加重要考試都會去拜拜,雖然離住家有一段距離也還是會常去;而且每年春節我們全家會在大年初一走遍集集鎮內各里的代表寺廟,明新書院是必去的點。
據明新書院的簡介牌記載:「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樟腦業興起,集集因之繁榮,人文跡象活躍,地方仕紳提倡文風,籌設濟濟社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隨後街勢逐漸轉移至集集街,乃於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遷建至集集街。明治三十五年(西元1902年)管理人林天龍將書院土地及田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今集集國民小學)充當教室,使當地居民無法祭祀文昌帝君,因此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地方人士醵資八百元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並改稱「崇德堂」。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震災受創,於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修復完成。」
明新書院建築坐東朝西,為三開間、單近雙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建築組合為:單檐硬山拜廊正殿,左右過水(連接廂房與講堂的空間),翼房(配殿),齋舍(廂房或護龍),前埕、照壁、惜字亭。
2015年底整修過後的明新書院 |
儒學講究禮儀,脫帽敬禮即是典範之一。明新書院早期曾被稱為孔子廟,因此特別立了「見聖立正」、「脫帽敬禮」這兩面告示牌。這一張相片是2008年拍攝的,可以明顯看出彩繪沒有那麼鮮豔。 |
御路石,孔廟一定會有的建築裝飾。 |
正殿前拜亭上的獅座與斗拱 |
左側門楣上書「吾道在南方」,是孔子謂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台灣位於中原的極南方,明新書院傳授夫子之道,故稱「吾道在南方」。 |
右側門楣上書「斯文為世表」是指朱熹以儒家道統傳承者自居的說法。這兩句是集集明新書院的精髓。 |
大門彩繪的不是一般門神,而是伴讀的童子,頗能反映明新書院私塾的特點。 |
大殿兩側的三通五瓜斗拱結構。明新書院的樑柱上有非常豐富的字畫與彩繪,從這張圖及前面的相片可以觀察到。 |
鰲魚雀替 |
鰲魚雀替 |
太極雙龍,大樑的鎮宅彩繪。 |
東西過廊連接正殿的拱門上也有「吾道」和「斯文」二橫批。 |
明新書院前埕左前方的「照壁」和「惜字亭」。 |
「照壁」,以麒麟作裝飾,麒麟做回首狀,腳踏葫蘆及筆,代表福氣和文運,回頭表示不忘本,四角的蝙蝠則代表「賜福」。 |
明新書院左側有一排廂房,目前作為書庫。這裡收集並展示許多早期的農耕器具。 |
部分展示品。這兩台是「風車」,用來將稻粒與稻梗分開。 |
另一側則擺放許多甕缸。 |
明新書院全景,為三開間、單進雙護龍的三合院建築。 |
明新書院的屋頂沒有華麗的裝飾。一般屋頂使用雙龍搶珠或雙龍寶塔,但是這裡卻用「麒麟送子」取代寶珠或寶塔。 |
一般寺廟建築都會有垂脊,垂脊前端的牌頭就會裝飾。明新書院的屋頂沒有垂脊,不過也裝飾用類似牌頭的裝飾,是比較特別的。 |
明新書院園區入口門屋 |
入口門屋的墀頭上的裝飾。我原以為是四愛,但實在無法正確辨識。 |
入口門屋的墀頭上的裝飾。 |
明新書院是文祠,主要是祭祀五文昌: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星星君和紫陽夫子五位;除此之外,明新書院在早期曾被稱為孔子廟,另設有孔子、孟子及四賢牌位,倉頡則因書院學習文字而祭祀造字的先人,張仙是因關公從神之故,其他神祇則與崇德堂扶鸞後的民間信仰有關,左配殿供奉東嶽大帝,右配殿地藏王菩薩。
明新書院正殿供奉的諸神 |
正殿神龕全景,這是最近整修後的現貌。 |
這張也是2008年拍攝的相片,上方的八仙與對聯蒙上一層煙灰相對黯淡。因為牌位與神像暫時搬開,得以看到神龕背面「龍」的圖案。 |
神龕內側上方有精緻的小型疊斗式斗拱裝飾。 |
左配殿,供奉東嶽大帝。 |
右配殿,供奉地藏王菩薩。 |
明新書院祭祀五文昌,因此各地要參加考試學子都會來這裡拜拜祈求文昌保佑。考完試後順利錄取就會回來答謝。牆上的紅紙就是答謝狀。 |
答謝狀。不只是在地的人,來這裡拜拜的人幾乎可以看到全省各地的人士。 |
另一種答謝的金牌 |
整片密密麻麻的答謝金牌,證明這裡很靈。 |
書院中存有匾額多方,有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的「掌握文衡」匾、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的「奎壁聯輝」匾及民國十三年的「立我蒸民」,都是明新書院歷次變革的見證。
「掌握文衡」匾,位於正殿最重要的位置。 |
「奎壁聯輝」及「立我蒸民」匾 |
位於大門上方的兩方匾,分別是「崇尚聖德」和「如意」 |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