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0

剪黏藝術欣賞(二十一) -彰化南瑤宮(玻璃剪黏)一


我介紹了一系列的剪黏作品,但是使用玻璃材料的剪黏卻比較少提到。2018年10月因為聽到彰化南瑤宮龍柱的鐵籠拆下來可以近距離拍攝龍柱上的石雕,因此專程前往拍攝,同時記錄的彰化南瑤宮屋頂的剪黏發現有玻璃剪黏及碗瓷剪黏兩大類,不過以玻璃剪黏為大宗,因此本篇就以彰化南瑤宮為主來介紹玻璃剪黏。


綜合一些有關剪黏材料歷史演進的報導,大約在西元1950 ~ 1980 年之間利用彩色玻璃作為材料的玻璃剪黏大為流行,其實玻璃剪黏之所以興起,應該是因為戰後為了因應各寺廟修復的大量需求,傳統使用破碗、花瓶片作為材料極為短缺,因此逐漸有匠師改用彩色玻璃為主要素材的鑲嵌技藝來製作剪黏。據記載來自台南安定的葉鬃(鬃司 1902-1971)是臺灣使用彩色玻璃製作的創始者。當時 鬃司與玻璃廠合作開發,由工廠吹製剪黏專用的彩色玻璃瓶再加以裁剪,作為表面材料。那時生產剪黏專用的玻璃工廠多半位於臺北艋舺、新竹一帶。

玻璃瓶的弧度小、材質厚,在製作的時候,相當費工。玻璃材質質地比瓷片輕,而且顏色種類繁多,使得匠師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因此玻璃材料的出現,使得剪黏作品在呈現上更加鮮豔、活潑。不過玻璃材質遮風避雨的效果較差,太陽日照、風吹雨淋,將會造成材料的脆性,而造成斷裂。玻璃片生命週期少則5、6年,多則10~20年左右。另外約莫在這段時期中的1968-1974年間,曾有少數司傅使用過壓克力與塑膠片作為表面材料,不過這兩種材料並不耐用。台灣現在還到處可以看到許多屋頂剪黏黏片脫落嚴重導致剪黏作品殘缺不全的寺廟,大概都是那個年代翻修時所留下來的作品。
這件作品年代比較新因此還非常完整,充分將玻璃剪黏鮮豔、活潑的特性展現出來 -北港朝天宮
早期用玻璃製作的剪黏,時間一久就脫落的非常嚴重-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玻璃剪黏牌頭裝飾
大稻埕慈聖宮玻璃剪黏,製作非常精緻,同樣也是脫落嚴重。
大稻埕慈聖宮玻璃剪黏-2

玻璃剪黏容易脫落的狀況,比較慶幸的是這些玻璃剪黏雖然有脫落但還不算嚴重。因為翻修改建的時間不同,製作的水準也有差別,我分兩篇來介紹彰化南瑤宮的這些玻璃剪黏,本篇先介紹正殿正面屋頂,三川殿正面與三川殿背面三組則在下一篇來介紹。

正殿正面屋頂
我仔細觀察南瑤宮的屋頂剪黏,發現除了正殿正面屋頂的龍、鳳可能是整修前的舊作留下來使用剪黏碗瓷為材料,其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玻璃材料為主,就如前述,玻璃片容易斷裂、脫落,其耐久性不足,南瑤宮的屋頂剪黏也難逃此種結果,玻璃片也是有處掉落,不過南瑤宮的玻璃剪黏相對而言還算好,不至於看起來殘破不堪。
南瑤宮正殿西施脊及寶塔使用玻璃剪黏製作
南瑤宮正殿
牌頭裝飾
飛鳳及牌頭裝飾
西施脊右側裝飾
西施脊左側裝飾

而牌頭上的戲齣人物風化的比較嚴重,磁片掉了很多,泥塑的人偶也因風化而顯得沒精神。西施脊兩側的花應該事後來又補修復的,看起來特別鮮豔。在屋頂的裝飾中,可以特別注意「虎豹獅象」四祥獸,中間和兩側又分別擺了四隻泥塑的動物,與一般的作法有差異,希望有人來指點他的含意。
正殿屋頂一側的裝飾全貌。玻璃材質可以切割成比較小的玻璃片,因此作品可以做的比較細緻。
牌頭裝飾近照。我發現大部分的玻璃剪黏作品,屋頂都喜歡用用大量尖細的色片去裝飾。
另一組牌頭裝飾近照


有關剪黏材料歷史演進的參考資料與連結:
臺灣傳統剪黏藝術施作工序流程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PDF檔)
臺灣「剪黏(tsian-liam)」外觀材料使用的歷程
剪黏材料演進過程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黏」專題
「剪黏」專題-泉州篇
「剪黏」專題-馬來西亞檳城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