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

剪黏工藝欣賞(卅五) -宜蘭城隍廟 正立面


剪黏是台灣古建築最常應用的裝飾工藝,因此從南到北各地的寺廟都可以看到剪黏作品。台灣的剪黏流派則分別自閩南及潮汕傳過來,有「南何北洪」的說法,分別指北部的洪坤福和南部的何金龍;洪坤福司出生於福建廈門鷺江,代表來自福建傳承的剪黏工藝,作品著重形勢,不拘細節;何金龍, 字翔雲,廣東汕頭人,為清末民初汕頭地區的剪黏司傅,人稱金龍司,他為台灣剪黏發展帶來潮汕「潮州嵌瓷」的風格和技藝,作品的特點則是作工精細,使用瓷片粗細的掌握恰如其分。這兩大流派在台灣開枝散葉,形成台灣剪粘工藝多樣的風格。
傳統上在西部各地南北的交通相對便利,因此剪粘的工藝因為匠師互相學習模仿,結合了南何北洪兩派的特長,漸漸形成台灣獨特的剪粘工藝風格,如果和福建的剪瓷雕(主要閩南的泉州、漳州)以及廣東潮汕的潮州嵌瓷比較,還是可以看出風格之不同。

不過在台灣的宜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早期東西台灣的交通不方便,宜蘭這邊的剪粘就自成一格,和西部的寺廟略有不同。據記載,宜蘭地區的剪黏匠師以溪北的阿元師父子,與溪南的土水龍士水旺兩位匠師比較有名。其中又以本名陳榮元的「阿元師」,技術最優秀,也是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阿元師的剪粘技藝傳承,很少被記載,但其作法應該是來自洪坤福派比較接近。阿元師善於利用上釉之瓷碗,將它剪片貼黏各式各樣之圖案,由於瓷碗的色彩較具樸拙之美,阿元師深解素材之妙用,遂營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來,他曾從事宜蘭昭應宮、城隍廟、文昌宮、五穀廟的維修工程。

宜蘭城隍廟是宜蘭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阿元師五十四歲時從事城隍廟的泥塑剪黏壁飾,如城隍殿龍虎廊及步口山牆壁飾;夫人殿左右邊拱門上方壁飾、三川殿前面牆上緣壁飾等,另如瓦作亦由其負責完成。目前阿元師留下來的剪粘主要座落在三川殿及側間的水車堵,以及中庭兩側水車堵,屋頂的作品則已經全部替換成近代的淋塘材質作品,工藝的水準高下立判。

我將分兩篇介紹阿元師在宜蘭城隍廟遺留下來的剪粘和泥塑作品,這一篇介紹正立面的剪粘和泥塑,下一篇則集中欣賞位於中庭水車堵,阿元師的六幅剪粘長幅作品。



三川殿墀頭剪粘

宜蘭城隍廟三川殿墀頭的剪粘,小小空間卻各用了兩種題材-分別是龍邊墀頭的「南極仙翁 + 松鶴延年」和虎邊墀頭的「麻姑獻壽 + 竹鹿得祿」。這兩幅作品的外框用小型馬約利卡磁磚做為邊框,似乎是宜蘭的特色。
另外一個阿元師剪粘的特色,人物的褲子多採用民間的青花碗盤為素材,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的作品上看到。

龍邊墀頭「南極仙翁 + 松鶴延年」
虎邊墀頭「麻姑獻壽 + 竹鹿得祿」
阿元師剪粘的特色,人物的褲子多採用民間的青花碗盤為素材。

對看牆水車堵之剪黏 
宜蘭城隍廟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的水車堵是以剪黏裝飾。
這兩堵作品,同樣以小片馬約利卡磁磚框邊,龍邊水車堵之主題為「鹿乳奉親」,虎邊水車堵之水車堵主題為「籠負母歸」,均為二十四孝的故事。
這兩堵剪黏材料是以特別燒製之單色碗片的碗片剪粘為主,再加上阿元師的特色,即人物的褲子採用民間的青花碗盤為材料。
另外剪粘的下方使用白色磁磚書寫捐獻(寄附)的名單再重新燒製,這也是在宜蘭地區寺廟常見的用法。

「鹿乳奉親」
「籠負母歸」



左側間水車堵 泥塑
「阿元師」不只是噶瑪蘭時代剪黏技術最優秀的一位匠師,他的泥塑作品也很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所參與修復的寺廟據記載都會有剪黏泥塑兩種作品
宜蘭城隍廟 不是完全對稱的建築,在它的左側偏殿上有幾幅[泥塑人物+剪粘造景]的裝飾作品,這四幅分別是「蕭史弄玉」「洪錦大戰龍吉公主」(短幅)、四聘之堯聘舜(長幅)、四聘之文王聘太公(長幅)。

「蕭史弄玉」
「洪錦大戰龍吉公主」
四聘之堯聘舜
四聘之文王聘太公

屋頂 淋搪 材料作品
城隍廟屋頂近年翻修時,全部改為淋搪 材料作品,和阿元師留下的剪粘作品,工藝的水準高下立判。宜蘭颱風多,屋頂的裝飾損壞而換新也是不得已的作法,慶幸廟方把屋簷下沒有受風雨摧殘的阿元師作品留下來讓我們現在還可以觀賞到原汁原味的宜蘭剪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