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石書院門額 |
2022年6月我終於第一次前往澎湖,最重要的拜訪目標就是澎湖文石書院,為我多年前寫的「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介紹完成這一系列報導的拼圖。
文石書院是昔日澎湖唯一的書院,也是最古老的學校,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後於中法戰爭中受到破壞,日據初期,文石書院被設立野戰醫院,醫院撤走後書院被重修改建為澎湖孔廟。
文石書院坐落在今馬公市新生路澎湖生活博物館旁,為澎湖教育的發源地。
初建之時裡面祀奉了魁星之神,所以又名「魁星樓」,後來又經歷任數次重修;1895年地方人士為了保存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將文石書院改為孔廟;直到國88年,澎湖縣政府編列預算重新修建,成為今日樣式,因此目前又稱為「澎湖孔廟」。
|
文石書院與孔子廟簡介 碑 |
文石書院與孔子廟
文石書院的沿革,以及命名為文石書院的原因,澎湖縣政府立的碑文說明的最清楚:
『文石書院與孔子廟簡介
文石書院為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第十八任澎湖通判胡建偉所創建者。據志載:胡氏初蒞澎湖,即感於澎湖一隅,自入版圖,已有八十餘年,未設書院,而教官則又遠阻重洋三百餘里,為膠庠之所不及,生童有志師式前賢,問道無門,學鮮良師,致有望洋興嘆之實情,乃於公餘之暇,編輯諸儒入德之方,讀書之法,作文之式以為模範,行季月課之外,並應貢生許應元等之請,倡建書院。既成,榜曰「文石書院」,自任山長。自是化民造士,不遺餘力,蔚起文風。文石者,澎之特產也,其石五彩紛繽,文章炳蔚,以石之文而期品人也,故取而為書院名云。自初建以至日寇陷澎之間, 閱一百二十八年,弦歌不輟,其為澎湖文教發祥之功, 可謂大矣。
初建時規模宏大,一進,前為頭門三間,中架為樓,樓上祀魁星之神,中為講堂,後為後堂,中祀文昌之神,東西兩翼有精舍各十,為諸生讀書之所。後經歷任通判數次重修,互有增刪,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人據臺後,地方人士為保持民族固有文化 ,將書院改為孔子廟。民國五十一年(西元一九六二年),先總統蔣公 蒞澎巡視,鑒於孔子廟年久失修,諭飭整建 ,改為現狀。
澎湖縣政府立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原名登瀛樓的「魁星樓」是文石書院唯一僅存之完整建物 |
|
魁星樓位於孔廟襦星門後方左側 |
文石書院門額文石書院改為孔廟後,目前僅存一棟獨立的「魁星樓」是當時文石書院唯一留下來的建物,以及展示在生活博物館和孔廟交界處存放的文石書院門額,在這裡見證這裡曾為文石書院的歷史。
|
這兩塊文石書院門額為文石書院之見證 |
|
仰之彌高 |
|
文石書院 |
魁星樓
「魁星樓」當然是標誌性的建築,同樣有碑文說明:
『登瀛樓簡介
文石書院始建時,頭門三間之中架樓,祀魁星之神,名「魁星樓」。嘉慶四年,時之通判韓斐聲移祀魁星神於後堂樓上。道光九年春,通判蔣 鏞移建魁星樓於書院之巽方(今址),以取文明之象,同時易名為「魁星樓」。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重修,越明年山長施 槃為之記(記存澎湖廳誌)。其節云:「樓高二大有奇,巍峨聳峙,煥然一新,可以窮三十六島之嵯玡,聽三萬里波濤之澎湃,為西瀛之一大壯觀,洵是為士人登瀛之兆焉。」 民國五十二年改建孔廟時,政府珍視文物加意保留,而成為文石書院唯一僅存之完整建物,只因年久,傾圯嚴重,政府乃於民國六十六年依其原形撥專款撤基重建,以存古蹟。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魁星樓剪影 |
|
魁星樓正面 |
|
魁星樓祀魁星之神 |
|
登瀛樓簡介 碑
|
孔廟孔廟是的中華民國六十八年新蓋的建築,基本上中規中矩,建築裝飾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這裡僅放了幾張相片,就不特別做介紹。
|
孔廟大成門 |
|
孔廟正殿(大成殿) |
|
澎湖孔廟正殿屋頂 |
|
正殿屋頂泥塑裝飾 |
前一間書院介紹: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續) 屋頂裝飾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介紹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