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

千變萬化的「漏窗」

漏窗的應用可以透視對面的景色,讓空間有延伸的效果。

「中正紀念堂」(現在改稱「自由廣場」)是台北市著名的地標景點,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中正紀念堂外面圍牆有各種不同造形的窗戶數百個,這些窗戶的開孔及窗框使用不同的幾何形狀來組合,窗框內面又分別以不同幾何圖案的鐵條裝飾,據說這數百個窗戶個個不同,至少在同一個方向的牆面上是沒有重複的。

利用不同幾何圖案來變化漏窗窗戶的造型,其實在中國式傳統的園林建築中頗為常見。「漏窗」,俗稱漏花窗(即有部分空透的牆窗)、花窗,是窗洞內有漏空圖案的窗,主要起通風采光的作用,是中國圍牆上的一種裝飾。在中式的傳統園林建築中,庭園內部常會用檻牆來做為空間的界牆,但是如果以檻牆來隔界時,又會讓空間顯得狹隘,因此園林建築中通常會在牆身留些窗洞,也就是「漏窗」,利用「漏窗」來隔離空間,卻又可以若即若離的看到另外一個空間。這些窗戶的開孔及窗框使用不同的幾何形來組合,窗框內面又分別以不同圖案來修飾,讓窗子的造型千變萬化而不重複。而帶有漏窗的牆,就稱為「漏牆」。

這裡分別介紹了幾處園林、景區「漏窗」造型,各位讀者可以從中了解這些漏窗的造型確實可以做到千變萬化。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圍牆開了各種不同造形窗戶,其實它是源自於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中「漏窗」的手法。想像一下,「中正紀念堂」這些窗戶只使用水泥及鐵條就能有那麼多種造形,而傳統建築裏窗戶的建材則不只是一兩種,所以說「漏窗」可以有千變萬化是不無道理的。
中正紀念堂的漏窗 窗框的變化最多,而且窗框內的圖案樣式也非常豐富


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影響了明清兩代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南京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日決定,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以下這些漏窗排列在由大門進入明孝陵的步道上,
這裡是新修的建築。
此處的漏窗以方框為主,只有這幾個用不同的形狀。


南京瞻園
瞻園位於南京夫子廟附近,是南京夫子廟附近另一個著名的景區,始建於14世紀中葉的明初嘉靖年間,是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園林,有「金陵第一園」之稱。

瞻園東半部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西半部就是庭園的主體,有多座古建築:一覽閣、花籃廳、致爽軒、迎翠軒及曲折環繞的回廊,這些建築和回廊把整個瞻園分成五個小庭院和一個主園。園林風格布景,浸潤著古時園主人及舊時文人士大夫「天人合一、虛靜淡泊」的隱逸思想。以下的漏窗就分布在瞻園西半部的各個角落。
瞻園的漏窗幾乎都是方框,但是窗框內的圖案變化最多。



資料來源:wikipedia 維基百科
明孝陵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聯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