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剪黏工藝欣賞(四一) -霞海城隍廟 內殿剪粘、交趾陶作品

陳天乞 祈求吉慶 剪粘

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爾後在本地落地生根,成為台北城的守護神。霞海城隍廟座落於最繁榮的迪化老街之上,從1859年落成迄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正如台灣許多位於傳統聚落街區的廟宇一般,侷限於街區建築的地坪不夠寬闊,再加上大稻埕地區一向注重經濟的特殊社會風氣,而使得無法像位於郊區之寺廟一般,能有較為寬敞的廟宇空間。自咸豐年間在創建以來,雖然本身並沒有巍峨的廟貌,但因其「雞母穴」般的平易近人,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寺廟之一。而它創建的歷史雖不算長,但也因為與大稻埕地區以及迪化老街的發展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連,再加上一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初建時的廟宇格局,而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反而使其廟宇建築保存相當多清代街屋式廟宇的特色。近年在列入古蹟之後,霞海城隍廟在專業的修復工程之下,更突顯出廟宇小巧而典雅的特色,廟宇建築結構雖然單純,各種建築裝飾也顯得較為樸素,但卻不失精緻,又留下了當代傳統建築許多出色匠師的作品,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大廟的主要特色。

據霞海城隍廟官網上的說明:『霞海城隍廟在建築上一如台灣常見的民間信仰廟宇般,具有濃厚的閩南式建築裝飾風格,但由於廟宇建築本身規模不大,內部空間狹窄,本就不適於做過度的裝飾;再加上霞海城隍廟的創建乃屬篳路藍縷中的成果,而歷年來在發展上又多注重動態方面的祭典活動,較少注重建築物本身的裝飾。故霞海城隍廟自初建以來,雖然歷經幾次大小整修工程,建築結構與空間配置也有所異動,但在廟宇建築裝飾上,一直保持較為樸素之風格...』

霞海城隍廟雖然規模不大,卻保存了大量的民間裝飾工藝作品,是台北是內一處民間工藝藝術的寶地。也因為位於台北市內,多次在不同時間前往拜訪,記錄了不少作品,將分篇介紹說明。本篇介紹霞海城隍廟正殿(實際上是連著拜殿的神明殿)內部剪粘和交趾陶作品。

殿內兩側壁堵 陳天乞 祈求吉慶 剪粘
城隍廟殿內兩側壁堵有一組大型剪粘作品,是剪黏名師陳天乞(1906~1991)司阜的作品。位於左側龍邊的壁堵是一位將軍騎著獅子,手執旗和球,代表祈求(諧音),位於右側虎邊則是一位騎著白象的將軍,手執戟和磬,代表吉慶(諧音)。陳天乞司阜是洪坤福派下的五虎將之一,其作品在工藝界有非常高的評價。也多虧廟方用心保護,各位朋友到台北霞海城隍廟拜訪時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一組作品,一大樂事也。

將軍執旗和球,寓意「祈求」

將軍執戢和磬,寓意「吉慶」

我想要補充一下個人的觀察:這組作品的將軍所穿的甲冑在腹部保護處分別做了一隻虎頭,並且採用了「摃槌」和「甲毛」工法,這是潮州嵌瓷裝飾表現武將的標準作法。陳天乞司阜是來自閩南的洪坤福派下的五虎將,閩南派的剪粘重氣勢,原來並沒有使用來自潮州的「摃槌」和「甲毛」這種細工。1927年何金龍司在佳里金唐殿所製作的潮州派嵌瓷作品用了大量的摃槌和甲毛(以及其他的剪粘技法),也讓台灣的剪粘匠師紛紛仿效,於是台灣的剪粘得以融合閩南剪瓷雕與潮州嵌瓷的特點,發展出一套台灣剪粘自己的風格。各位朋友如果有機會前往閩南(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拜訪時,可以注意看看比較這些地方剪粘作品的差異。

拜殿水車堵 剪黏 
霞海城隍廟拜殿左右牆面上方水車堵各有一組剪黏作品,霞海城隍廟官網這樣記載這兩幅作品:『拜殿左右牆面上方各有一方左右方向的剪黏水車堵,是昔日重修時的作品,作品雖已被油煙燻黑,但仍保存完整,主題為三國演義與封神演義中的故事,為戰爭場面的「武齣」作品。』
左龍邊水車堵剪黏作品

右虎邊水車堵剪黏作品

霞海城隍廟拜殿與正殿相連,並妥善保存陳天乞司在民國26年(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所製作的剪黏「祈求、吉慶」堵,以及正殿兩側的泥塑龍虎堵,水車堵上的這兩組作品剪粘人物的頭像似乎也和陳天乞司的風格很像,我很好奇這兩組剪粘作品是否也是陳天乞司同一時間所做?我問了陳世仁老師,也無法確定原作是否為陳天乞司,在民國60年(1971年)以後修復確定已不是原作。

正殿牆壁龍虎壁堵
正殿牆壁左右兩側的中央各有一堵大型泥塑壁堵裝飾,左龍右虎。據官網的記載是在民國26年(西元1937年)時期重修霞海城隍廟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龍堵落款「老合成商行林再生寄附」,虎堵落款「製造人陳天乞」,作品之構圖、神韻皆屬上乘。這組作品近年重修時又重新施以彩繪。

陳天乞司是民國初年來台的著名同安匠師洪坤福的大徒弟,其匠藝頗得乃師真傳,也是洪坤福派下著名的五虎將之一,這一組作品和本篇介紹的「祈求吉慶」剪粘作品,都是陳天乞司留下的國寶級文物。





資料整理、相片提供:許聖松
關連閱讀: (剪粘專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